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912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72分)和第卷(非选择题28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5小题。第卷(选择题 共7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1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等级贵贱2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

2、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4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A将儒学作为治

3、国理念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7西汉初期,道家

4、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9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

5、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0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D打击鲜卑贵族11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反映了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9A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地方教育重视程度差异12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

6、,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1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

7、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使人们争相做官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16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17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8、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18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D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19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都有利于民族融合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BCD20“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D保

9、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21宋仁宗时国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B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根本改变C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D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2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分割宰相职权C加强中央集权D改革科举制度2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D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24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主要是因为A境内

10、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25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

11、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28“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在宋朝称为普遍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经济严重衰退B政府控制较为松弛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9“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0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

12、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A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31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32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

13、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3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制度日益腐败D丞相权力被日益分割34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强化了自

14、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 B C D35中国古代的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框架和内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大都与国计民生有关;天文学讲“敬授民时”,地理学讲治国安邦,医学讲治病救人,也都与国计民生有关联。材料反映了A古代科技离不开民生B科技工作者关注民情C中国古代科技世俗化D科技受儒家观念影响36有学者在评价明清时期某著名长篇小说时提出,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作者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该学者评价的是A西游记B三国演义C水浒传D红楼梦第

15、卷(共28分)二.非选择题(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相应边框内,超出边框或答在别的位置为无效)37. 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发生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以下仅举两例。第一是周秦之变。东周“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用“礼”维护了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培养了大一统文明担纲者“士”,用“史”凸显了审判罪恶的特有方式,萃取了礼乐文明的基本价值“仁”。老子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天下心为心”“以无私成其私”。法家擅于君权的运作,主张严刑峻法。秦朝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户齐民、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

16、、交通、文字大一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本框架。但是秦朝的文化整合没有做好,这个任务留给了汉朝,董仲舒构建了天下天子天命的神学系统。汉武帝“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巩固了大一统。第二是唐宋之变。汉朝之后,儒家经典成为选官依据,手抄成本较高。豪族投资文化,建立起累世经学甚至累世公卿。但豪族士大夫祖尚浮虚,不堪重任。李唐一族“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颓废之躯”而崛起。但如何瓦解豪族势力?如何真正大一统?这是科举制度建立的逻辑,也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时代。但唐宋世风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佛教的兴盛,士大夫崇尚虚无主义,以至于“儒门淡薄难收拾,天下英才归释式”。宋代世大夫寻找的答案一是“祛邪”,重振礼

17、义廉耻;二是“扶正”,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 节选自李勇刚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本质区别,(4分)并概括先秦诸子的应对之道。(6分)(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6分)并分析三者的本质差异。(4分)(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这一观点,并用史实说明。(8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

18、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2分)DCBDA DCBCC CBCDA ACDDA DCBAB BABAD CDBDD A二、非选择题(共28分)37(1)本质区别:周秦之变是制度之变(2分)唐宋之变是思想之变。(2分)应对之道:儒家:克己复礼;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治国;墨家:兼爱非攻。(6分)(2)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初:尊儒、礼佛、崇道。(6分)差异:秦汉:思想独尊;唐初:多元包容。(4分)(3)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是因为古代中华民族没有遭受大规模的外来侵略,一直是有大一统传统的维护。(2分)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19、,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等从制度上的统-维护了文明的延续;自然经济自春秋战国确立以来,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一直延续,从经济上的统-维护了文明的延续;汉武帝时,汉朝统一强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思想上的统一维护了文明的延续。(6分)【详解】(1)关于“本质区别”,由材料“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可得出周秦之变是制度之变。由材料“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可得出唐宋之变是思想之变。关于“应对之道”,可以以诸子百家的各派思想说明。(2)关于“措施”,结合所学,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坑儒”

20、、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上的大一统而唐初则是“尊儒、礼佛、崇道”来巩固统治:关于“本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秦汉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唐初则多元包容。(3)理解:关于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制度上的统一维护了文明的延续;在经济上,自然经济从经济上的统一维护了文明的延续;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思想上的统一维护了文明的延续。1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

21、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可知,说明周代比较注重维护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故D正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具有绝对权威,故A错误;根据“周代庙制”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B错误;据“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C错误。2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这表明宗族在政权中的作用,即政权具有宗族性质,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族在政权的影响,没有体现礼乐制的发展完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

22、是宗庙的地位,并非等级,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D项错误。3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4D【解析】【分析】【详解】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

23、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5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6D【解析】【分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7C【解析】

24、【分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8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

25、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9C【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

26、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10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单纯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邺城要胜过

27、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城更优越,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更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故选C,排除A;迁都邺城与洛阳在安定社会秩序上各自存在的优势的不同,排除B;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是为促进鲜卑族的发展,而不是打击鲜卑贵族,D错误。11C【解析】【详解】图表中未体现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及南北方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比较,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排除;唐、宋、明、清时期,政治重心基本上在北方,故B项的表述错误;南宋时期,我国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所以,明清时期,南方科举考试状元人数逐渐超过北方,故选C项。12B【解析】【分

28、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C错误;D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13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

29、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4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

30、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

31、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15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热衷于科举考试,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这说明科举制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故选A。科举制是使人们争相想要做官,做官得科举考试成功之后,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排除C;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的过程中要紧扣材料规定情境,不作过度解读。16A【解析】【分析】【详解】通过材料“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

32、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并不能消除士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因为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税为主的政策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唐朝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政府改用两税法,排除D。17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机构,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科学的决策,答案为C;尚书省掌握行政权没有扩大,A错误;三省的权限没

33、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加强的信息,实际尚书省对中书门下而行的决策没有制约作用,不利于皇权的加强,D错误。18D【解析】【分析】【详解】“菩提老祖”是佛教的内容,“修道成功”为道家的内容,“忠心不二”是儒家的思想,故能反映出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也不能反映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悟空的称号问题,与“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BC项19D【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应该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

34、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20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均触及了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由此两次改革都最终以失败告终,故选A;两次变法都是在反对派的反对下走向失败的,而非在人民的抗争中走向失败的,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如果官僚内部都取得共识,那么即使皇帝去世了,那么变法也依然会持续下去,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保守派何以反对新法,原因是新法都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D项没有确切地揭示这一点,并非最佳答案,故排除。21D22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漫画

35、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选C,其它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23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至宋元,是地方的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比如郡县制度到行省制度,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答案为B项。A项,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代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C项,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D项,国家行政权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只能君主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

36、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4A2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以加强军事上的控制,因此选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A选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26B【

37、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38、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27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

39、。故选A。28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局面,是因为“不抑兼并”的政策,即政府的控制较为松弛,故B正确;宋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故A错误;坊市制度崩溃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政府放松控制不等于失去控制,故D错误。29A【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30D【解析】

40、【分析】【详解】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答案为D项。A项,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是理学形成的外因,排除;C项,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能体现“新”,排除。31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

41、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详解】32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

42、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33B【解析】君臣关系的演变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所以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皇权专制不断加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君臣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制度日益腐败不是材料的主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专制不断加强才是材料主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4D【解析】【分析】【详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农业的地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海禁政策限制了我国

43、对外的经济贸易和交流,所以这两项政策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日益封闭,落后于世界潮流,符合题意;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排除ABC项。35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主要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强调实用性,由此可知,深受儒家观念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技成就主要是关于国计民生的,但不能说明科技发展离不开民生,故A不正确;古代中国科技成就,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故B不正确;古代中国科技注重实用性,而不是世俗化,故C不正确。36A【解析】【详解】根据“荒诞不稽”,结合所学可知,西游记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不稽的感觉,故选A;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三项都不符合“荒诞不稽”,排除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