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专题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专题剖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主和贵族可以殄灭生命。如“人殉”“人祭”。(2)起源:西周建立起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3)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找救国新思想。2法治(1)早期国家已经有了法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开启。3德治与法治之争(1)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注重教化。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2)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唯法为治。商鞅在秦国变法,奖
2、励耕战,军功授官;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儒家思想不合时宜,在当时备受冷落,后来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专制集权国家的需要,受到重用。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的法治(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商鞅“改法为律”。(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即法律命令。(3)三国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主政时再次减省魏律。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士人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的推动。(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3唐朝:礼法结合,提倡礼治(1)唐高宗时撰成的永徽律疏是我
3、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2)732年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社会层面,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如天圣令;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2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曾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3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4宋朝,理学形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5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6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并引
4、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7清朝乡约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谕,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并与法律合流。【高考真题】1.(2021天津卷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孟子推行仁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规范统治者行为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
5、与监督民众无关,排除D项。 2.(2021全国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
6、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3. (2021 山东卷1)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
7、”“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 文化取向的迥异B. 政治立场的不同C. 学术观点的分歧D. 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C是表象,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4.(2021北京卷1) 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 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 植根于我
8、国古代商业文明D. 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5.(2021全国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
9、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
10、革,排除D项。6.(2021广东卷5)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答案】A【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
11、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7.(2021全国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
12、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8.(2021湖北卷4) 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 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B. 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 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
13、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9(2022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
14、系理学。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5、。(5分)【答案】(10分)(1)特点: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思想体系精致完备。集大成者:朱熹。(2)批判:三纲五常。意义:对封建思想发起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得出融合佛、道思想(融合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据材料一“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得出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据材料一“创成一个以理为
16、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得出思想体系精致完备。第二小问集大成者,结合所学得出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第一小问批判,据材料二“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得出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从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角度入手;思想解放:据材料二“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结合所学得出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思想发起
17、进攻,推动女性解放(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据材料二“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结合所学得出唤起女性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民众觉醒;文化转型:据材料二“希望顺应世界潮流”结合所学得出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伦理、观念,推进文化转型。【高考模拟】1(2022福建名校联盟全国优质学校高三2月大联考1)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 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 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仲、韩非的主张体现了追求社会法
18、治和执法公正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管仲和韩非二人的个人法治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思想在社会上盛行,也无法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排除A项、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政”观念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而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排除B项。故选D项。2(2022安徽省阜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统测24)春秋时,鲁有郊礼,此天子之礼也。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祭祀后天子撤去祭品所唱之诗)彻。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分封制走向崩溃C贵族阶级已经堕落 D宗法制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据材料“鲁有郊礼,此天子之礼也”“
19、季孙氏祭泰山,此诸侯之礼也”,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公卿大夫僭越礼制的现象频繁发生,这说明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所维护的分封等级秩序逐渐走向崩溃,故选B项;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君主专制,排除A项;分封制等级制度的崩溃实际上说明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新贵族的兴起和旧式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排除C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等级秩序的逐渐崩溃也说明宗法制逐渐走向解体,排除D项。3(2022湖南省六校高三2月联考4)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也规定老弱病残可以减免刑罚;同时还规定同一国家的人在中国犯罪,按照他们所属国家的法律判刑,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
20、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上述唐代立法规定主要表明唐代当时()A法治思想充分践行 B对外交流较为繁荣C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D立法水平较为高超【答案】D【解析】由材料“唐代刑事立法已经区分公罪和私罪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而不同国家的人在唐犯罪则按属地主义原则处理”可知唐代的法律能够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体现出高超的立法水平,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原则,并未提及具体的实践,排除A项;对外交流体现在经济文化的往来,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代的法律,不能体现出社会矛盾,排除C项。4(2022湖北省圆创联考高三下联合测评5)清朝规定:死刑复核经地方秋审和
21、京师朝审,再报皇帝批准,原则是“情有可原,即开生路”,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君主随意杀人的现象。这表明,清朝()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执法的人情因素增强C用法治约束君主滥刑 D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死刑复核要经地方和中央的审核,其原则是“情有可原,即开生路”,这表明清朝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讲的是清朝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并不是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死刑复核是避免滥用死刑,而不是讲执法的人情因素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生死判决十分审慎,
22、而非用法治约束君主滥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体现的是人治,并不能用法治来约束君主,排除C项5(2022安徽省阜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统测28)朱熹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据此可知,与朱熹相比王阳明的思想()A更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B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精神C更加强化封建思想统治 D具有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可知朱熹强调人们对天理的理解来自于外在探究,“意之本体便是知,意
23、之所在便是物”说明心学强调人的主动精神,强调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色彩,故选B项;理学与心学都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要差别在于获得天理的途径,这充分说明二者都是同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排除A项;理学与心学都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者也都承认天理代指的是儒家的伦理纲常,说明二者同等重视儒家思想权威的地位,排除C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更加体现了主观色彩和脱离实践,排除D项。6(2022湖南省六校高三2月联考1)周初统治者从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制造所谓“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夏、商“不敬厥德”,所以“早坠厥命”。材料可以表明西周天
24、命观()A是社会出现根本转型的产物 B具有一定道德内涵的人文性C宣告原始神意观念已被取代 D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答案】B【解析】由材料“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夏、商不敬厥德,所以早坠厥命”可知西周统治者认为夏商灭亡在于没有以德爱民,所以天命以人是否有道德而转移,说明西周天命观强调道德,故选B项;西周仍是奴隶社会,没有出现根本转型,排除A项;“已被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的天命观更贴近社会现实,说明神权色彩的淡化,不能体现出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D项。7(2022河南省平顶山济源一模文综27)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
25、,“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公然招收女弟子。这表明当时()A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B世风日下道德沦丧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李贽也公然招收女弟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思想的特征是反传统、反教条,具有异端的特征,因此材料中李贽的行为说明的是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选D项;明清时期理学仍然是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并不是讲世风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情况,排除B项;妇女在中国古代属于男权的附庸,排除C项。8(2022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
26、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由此可知()A格物致知才能发现天理 B知行合一可实现人生理想C两者都强调人性之善 D朱熹与王阳明思想完全不同【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寻找道德之善,王阳明主张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良知”就是人性中至善的道德底线,所以王阳明和朱熹都在强调人性的善,故选C项;通过格物致知寻找天理,这是理学的观点,而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人物,排除A项;“致良知”中的“良知”是人性中至善的道德底线,不是人的理想,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朱熹和王阳明都在通过自己的方法强调人性之善,两者有
27、一定共同点,排除D项。9(202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一模21)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解释医书名称由来时强调人的生命,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由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A仁术济世的医德精神 B乐学践仁的医学理念C生命至重的医学思想 D以人为本的医家风范【答案】C【解析】由材料“强调人的生命,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可知孙思邀强调人的生命至上,贵于千金,拯救生命是医学的最高追求,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医者仁心的医德,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医学实践,排除B项;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10(2022河南省洛阳市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
28、考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由材料“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说明在争霸战争的背景下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故选A项;仁政是儒家思想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分别强调了儒家、
29、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不能体现出三派思想的趋同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的相似性,并未提及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11(2022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24) 据研究,睡虎地秦简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战国后期秦人的经济生活,但对国家大事却很少提及;也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而出现最多的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概念。这反映出当时的秦人()A关注国家命运 B宗法观念淡薄 C重视实际功利 D崇信鬼神观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量篇幅涉及经济生活出现最多的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概念”可知秦人重视实际功利,故选C项;据材料“对国家大事却很少提及”
30、可知秦人不够关注国家命运,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并不仅仅是宗法观念,排除B项;鬼神观念无法涵盖秦人经济生活,排除D项。12(2022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29)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
31、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引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材料二“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材料三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定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
32、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等(1)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4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
33、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6分)【答案】(15分)(1)名称:十二铜表法。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原因:旧法律弊端重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关系:启蒙原则法律化。(3)政体:君主立宪制。阐释: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
34、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规律: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解析】(1)第一小问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第二小问贡献,据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即自然法奠定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结合所学得出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
35、与升华(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得出旧法律弊端重重;据材料二“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二“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可知,启蒙原则被写入法律,即启蒙原则法律化。(3)第一小问政体,据材料三“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定的条约”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宪法确立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阐释,结合所
36、学得出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据材料三“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有权解释宪法”“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结合所学得出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第三小问规律,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材料二“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
37、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结合所学得出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据材料一“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材料二“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材料三“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结合所学得出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情;据材料三“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有权解释宪法”结合所学得出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15(2022福建名校联盟全国优质学校高三2月大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阮籍(210263),出身世儒之家,自幼研习儒学,有济世之才志。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
38、政治清洗中丧生。阮籍不满现实又恐祸患上身,于是采用“至慎”的态度,“口不臧不物”,又常以醉酒不与世事。日益崇尚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渐成玄学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他任情废礼,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箕踞而坐且放声高歌,又有母丧不哭照常下棋饮酒吃肉等惊世骇俗的举动。迫于压力,先后担任司马氏父子的属官,追求“禄仕而已”,但亦有对时事的忧悲与诸多政事的参与。阮籍在母亲生前“性至孝”,母亲亡故时虽不拘孝子之礼,但接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摘编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等材料二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 【唐】 房玄
39、龄等晋书裴顧传材料三阮公才器宏广,亦非衰世所容。若率其恒仪,同物俯仰,迈群独秀,亦不为二马(注:指司马懿、司马昭等人)所安。故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南朝】沈约七贤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阮籍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两则材料对阮籍不同认识的原因。【答案】(1)特点:受时局影响,具有阶段性;兼容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玄学思想;具有矛盾色彩。背景: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政局动荡;道教及道家思想的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道合流趋势的发展;玄学兴起。(2)材料二站在儒学正统的立场上,批评阮籍“不遵礼法”,反对空谈避世的玄学之风。
40、材料三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对客观地分析出阮籍“不遵礼法”的用心与其合理性。【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政治清洗中丧生。阮籍不满现实又恐祸患上身,于是采用至慎的态度,口不臧不物,又常以醉酒不与世事迫于压力,先后担任司马氏父子的属官,追求禄仕而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时局影响,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一“阮籍(210263),出身世儒之家,自幼研习儒学,有济世之才志日益崇尚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渐成玄学名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兼容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玄学思想;根据材料一“阮籍在母亲生
41、前性至孝,母亲亡故时虽不拘孝子之礼,但接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具有矛盾色彩。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政治清洗中丧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政局动荡;根据材料一“渐成玄学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玄学兴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阮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还有:道教及道家思想的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儒道合流趋势的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批判阮籍“不遵礼法”且空谈虚浮、空食国家俸禄,是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对其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三“阮公才器宏广,亦非衰世所容故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则相对客观地分析了阮籍“不遵礼法”的原因,即不满现实中司马氏集团在曹魏政权中擅权的行为、不愿为其所用又恐祸患上身,故不惜自毁个人形象,认为其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