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北宋司马光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
2、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重点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2.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3.当涂:当道,当权。4.掌事:掌管政事。5.孤:古时王侯的自称。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7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
3、官。8、.邪(y):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9.但:只,仅。10.涉猎:粗略地阅读。11.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12.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1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14.就学:指从事学习。15.及:到了的时候。16.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20.非复:不再是。21.更(gng):重新。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知晓事情特殊词语1.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
4、于“吗”2.一词多义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为博士邪(成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3成语: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特珠句式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倒装句,应是“大兄见事之何晚乎文学常识1.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
5、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签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2.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迁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3.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252年在位)4.吕蒙(178-219年),字子明,东汉孙权手下的将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5.鲁肃(172-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理解赏析1.整
6、体感知本文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
7、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课文是怎样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本文注重以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
8、,既可以看出他的善权,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主人公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在本文中,写鲁
9、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5.人物形象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6.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
10、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同步练习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政事 B.但当涉猎 粗略的阅读 C.孰若孤 谁,哪个 D.非复吴下阿蒙 不复习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但当涉猎 C.但当涉猎 D.与儿女讲论文义3.下列成语及其出处不正确的是( A )A.杞人忧天吕氏春秋 B.温故知新论语C.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D.吴下阿蒙孙权劝学4.不是倒装句的的一项是( B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C.非得一人于井中D.白雪纷纷
11、何所似?5.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是当涂县管事的,不可以不学习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C.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军中失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的阿蒙了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吕蒙不愿意学习的理由是军中事务繁多。B.孙权现身说法,最终说服了吕蒙C.吕蒙的“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既显示了他颇为自得的神态,又巧妙地接应了鲁肃的赞叹,表现出一种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D.鲁肃跟吕蒙结友从正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课外拓展 秉烛夜读
12、刘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中,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 B )”;壮而好学,如( C );老而好学,如( A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称“盲臣”/昧行:摸黑走路1、 请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在乙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A、秉烛之明 B、日出之阳 C、日中之光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军中多务”,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恐已暮矣”。孙权以身说理,师旷比喻说理,都达到了说服对方的效果。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
13、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 仲永从来没学习过,却于5岁时写下四句诗,且表现了积极的主旨。B 从五岁开始,人们指定事物让伤仲永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且文采道理都不错C 仲永的父亲认为他大有前途,下决心供他读书D 仲永
14、十二三岁后,就变得跟普通人一样了2. 请结合吕蒙和仲永的经历,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吕蒙已经成年,通过学习后令鲁肃刮目相看;仲永天生聪颖,却因不学习变得“泯然众人”,两者的事例一正一反,让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言常识古文常见的谦辞称谓语:敬辞辑录爱称:卿(多用于君对臣,也可用于夫妻、朋友之间)。类似的还有爱卿。自称:孤(王侯的自称)(古人称呼自己常用谦称)。类似的还有朕、寡人。敬称:大兄(多用于朋友辈)(古人称呼朋友宾客常用敬称)。类似的还有兄台、贤弟等。“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
15、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
16、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谦辞辑录“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拙”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荆:旧时谦称自己的妻子。斧正请人修改诗文智慧背囊刻苦求学的典故凿壁偷光西汉的匡衡年轻时家境贫寒,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17、。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18、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儿来,他就把绳子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来,如果打盹儿,头皮就会被扯疼。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奋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后用这个成语形容刻苦读书,坚忍不拔的精神。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它们不愿打扰,就静静的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
19、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后用来形容十分恭敬地向老师求教,尊师重道。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