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究竟病毒起源于细胞,还是细胞起源于病毒,是科学界一直争
2、论的问题。内源性起源假说认为,病毒起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片段“逃逸”。下列不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是( )A. 生物由简单到复杂,支原体作为最简单的细胞比病毒结构复杂B. 质粒是细胞的一部分,可脱离细胞并实现细胞间的交流C. 多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可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D. 细胞原癌基因与部分病毒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详解】A、支原体是细胞生物,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内源性起源假说,A错误;B、质粒是细胞的一部分,可脱离细胞并实现细胞间的交流,在基因工
3、程中可以作为运载体,可证明该观点,B正确;C、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也证明了病毒的核酸和细胞核酸有统一性,可以证明该观点,C正确;D、细胞原癌基因与部分病毒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证明病毒起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片段“逃逸”,D正确。故选A【点睛】2. 金矿杆菌发现于一座金矿地下2.8km充满水的裂沟中,裂沟处没有光线和氧气,水温高达60。这种细菌体内的碳元素来自于二氧化碳,氮元素来自于周围的岩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金矿杆菌的生物膜系统使细胞结构区域化,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B. 金矿杆菌能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C. 金矿杆菌与酵母菌相比主要的
4、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D. 金矿杆菌从岩石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核糖、蛋白质、磷脂等化合物【答案】C【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拟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生物膜系统无生物膜系统有生物膜系统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DNA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可
5、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详解】A、金矿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B、由题可知,金矿杆菌是原核生物,其生活的环境没有光线和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由题意可知,金矿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他们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C正确;D、核糖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不需要氮,D错误。故选C。3. 人体内淀粉样蛋白在脑脊液积累可诱发老年痴呆,其合成离不开内质网等细胞器。内质网对细胞损伤因素(如缺氧)极为敏感,当细胞受到损伤因素作用时,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ERS)。内质网功能
6、持续紊乱,并最终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肿瘤细胞有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折叠蛋白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抑制相关细胞高尔基体的功能有可能缓解老年痴呆症状B. 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加快细胞凋亡C. 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环境D. 敲除与ERS相关的基因,可防止细胞发生癌变【答案】D【解析】【分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
7、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详解】A、-淀粉样蛋白循环于血液、脑脊液和脑间质液中,对神经细胞有一定损伤作用,在脑内积累可诱发老年痴呆,-淀粉样蛋白属于分泌蛋白,抑制相关细胞高尔基体的功能,减少-淀粉样蛋白的分泌,有可能缓解老年痴呆症状,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质网功能紊乱后会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B正确;C、根据题干可知,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酸中
8、毒等环境,C正确;D、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因此敲除与ERS相关的基因可能会使生物发生癌症的几率下降,D错误。故选D。【点睛】4. 最新研究发现,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含有大量如“甜甜圈”般的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ecDNA)。在人类健康的细胞中几乎看不到ecDNA的痕迹,而在将近一半的人类癌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它,且其上普遍带有癌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构成ecDNA的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接B. ecDNA不与蛋白质结合而呈裸露状态,容易解旋复制和表达C. 当癌细胞分裂时,ecDNA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D. 抑制ecDNA上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9、可成为治疗癌症新思路【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为信息题,着眼点在于抽取材料中的关键线索:肿瘤细胞的染色质中存在着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当癌细胞发生分裂时,这些ecDNA被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且容易启动转录和翻译程序。人类健康的细胞中几乎看不到ecDNA的痕迹,而在将近一半的人类癌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它,且其上普遍带有癌基因。做题时注意这些信息。【详解】A、由题意可知,构成ecDNA是环状的,因此其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接,A正确;B、环状DNA与质粒类似,不与蛋白质结合,B正确;C、当癌细胞分裂时,ecDNA属于细胞质中的DNA,不一定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C错误;D、由题可知,
10、正常细胞中观察不到ecDNA的痕迹,因此抑制ecDNA上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成为治疗癌症新思路,D正确。故选C。【点睛】5. 如图是某植物细胞中Ca2+跨膜运输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a2+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B. 图中钙离子泵可能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C. 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影响Ca2+吸收D. Ca2+进出细胞的跨膜方式均为主动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液泡中及细胞外的钙离子浓度是l106nmol/L。细胞质基质中Ca2+的浓度在20200nmol/L之间;钙离子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运输出细胞是主动运输;进入液泡是主动运输,运出
11、液泡是协助扩散。【详解】A、Ca2+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A正确;B、钙离子泵发挥作用时需要消耗ATP,可能能够水解ATP,因此具有催化作用,B正确;C、离子通道具有专一性,发生基因突变就有可能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C正确;D、Ca2+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D。【点睛】6. 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其内可发生反应,对细胞内的氧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如图为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相关生化反应速率在不同O2浓度下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消耗O2的酶均分布在相应的细胞器基质中B. 低O2条件下
12、,线粒体的酶比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催化效率高C. 过氧化物酶体利用O2的能力随O2浓度增加而增强D. 过氧化物酶体可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害【答案】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位于细胞质基质中,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内膜,该阶段产生大量的能量,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线粒体消耗氧气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位于线粒体内膜,
13、而非线粒体基质,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低浓度O2条件下,线粒体的酶比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催化效率高,B正确;C、由题图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利用O2的能力随O2浓度增加而增强,C正确;D、过氧化物酶体能够在高浓度O2环境下继续利用O2,使细胞内O2浓度不至于过高,可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害,D正确;故选A。7. 蚜虫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昆虫,其体内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能,再将能量传送给相关的组织细胞以制造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并分离B. 影响蚜虫体内ATP合成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氧浓度等C. 蚜虫有氧呼吸终产物H2O中的氢
14、均来自细胞中的葡萄糖D. 蚜虫体内ATP含量白天相对夜间会显著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体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细胞合成ATP的过程是呼吸作用,由题意可知,蚜虫细胞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能吸收、传递光能产生ATP,因此蚜虫细胞ATP中的能量来源是光能和化学能。【详解】A、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可用无水乙醇提取,A错误;B、黑暗中蚜虫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另外根据题意可知蚜虫体内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影响蚜虫体内ATP合成速率(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ATP的产生)的外部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氧浓度等,B正确;C、有氧呼吸产
15、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葡萄糖和反应物中的水,C错误;D、ATP作为直接供能物质,通过ATP和ADP的相互完成供能过程,因此蚜虫体内ATP含量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处于相对平衡之中,不会出现白天相对夜间显著增加的情况 故选B。【点睛】8.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将某海水稻品种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用含较高浓度NaC1的完全培养液培养;两周后,实验组培养液中Na+浓度高于C1,同时在晴朗天气下测定净光合速率及胞间CO2浓度日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海水稻对Cl吸收速率快于Na+,表明其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B. 与正常状态相比,在高浓度NaC1
16、下海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降低C. 6:0010:00时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D. 在高盐条件下,10:0012:00时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关闭【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左图: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均会出现午休现象,原因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植物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下降;分析右图:在8点之后,实验组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对照组。【详解】A、植物吸收NaCl时,对Cl-的吸收快于Na+,这一现象表明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B、左图曲线看出,与正常状态相比,在高浓度NaCl作用下,该水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B正确;C、由图可
17、知,6:0010:00时两组净光合速率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C正确;D、CO2被保卫细胞之间的气孔吸收进入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根据题意可知,在高盐条件下,气孔的开放度降低,CO2的供应减少,正常情况下,胞间CO2浓度应下降,但题图与此相反,说明10:0012:00时光合速率下降,其主要限制因素不是气孔的开放程度,D错误。故选D。【点睛】9. 细胞周期是靠细胞内部一系列精确调控实现的。在此过程中各种周期蛋白(Cyclin)与不同的蛋白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进入下一个阶段。如Cdk2Cyclin E负责检查G1到S期,检查通过则细胞周期继续进行,不通过则细胞进入G0期
18、(不生长、不增殖)。不同时期细胞各种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变化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可设计药物通过抑制Cyclin E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B. Cdk2Cyclin A复合物可能与细胞内DNA和中心体的复制有关C. 若将G2期细胞与M期细胞融合,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延后D.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功能与CdkCyclin复合物的功能类似【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体。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光镜可见的染色体形态,散乱排列在纺锤体内。每条染色体由连接在一个中心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
19、单体构成。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着分别移向两极。末期:在两极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形成新的细胞核,纺锤丝消失,染色体解螺旋恢复为染色质丝形态,在原来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四周延伸成为新的细胞壁,原来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详解】A、可设计药物通过抑制Cyclin E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DNA的复制,最终来治疗癌细胞增殖,A正确;B、Cdk2Cyclin A复合物在S期含量达到高峰,因而可能与细胞内DNA和中心体的复制有关,B正确;C、由于G2期细胞含Cdk
20、1,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所以G2和M期细胞融合,则可促使G2细胞进入M期,使其进入M期提前,C正确;D、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功能与CdkCyclin复合物的功能类似,使得细胞增殖,D正确。故选C。【点睛】10. 人类基因组70以上的DNA可以转录产生mRNA,但其中部分mRNA存在不翻译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rRNA和tRNA也是转录产物,但无法检测到它们的翻译产物B. 合成的某些mRNA上不存在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导致其无法进行翻译C. 一条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核糖体沿mRNA每次移动
21、三个碱基的位置D. 翻译时,反密码子的某个碱基改变可能不影响tRNA携带氨基酸的种类【答案】B【解析】【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据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基因组有部分DNA不转录,转录出的mRNA又有部分不存在翻译现象。详解】A、转录的产物有mRNA、rRNA和tRNA,但只有mRNA能作为翻译的模板,故无法检测到rRNA和tRNA的翻译产物,A正确;B、RNA聚合酶是与启动子结合,催化转录过程的,mRNA无法翻译与其无关,B错误;C、一条mRNA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提高了翻译的效率,核糖体沿mRNA每次移动三个碱基的位置,C正确;D、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由于密
22、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能决定同一种氨基酸,翻译时,反密码子的某个碱基改变可能不影响tRNA携带氨基酸的种类,D正确。故选B。11. 如图为某家族甲病(A/a)和乙病(B/b)的部分遗传系谱图,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已知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该家族所在地区人群中大约每6400人中有1个甲病患者。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需经基因诊断才能确定是否携带甲病基因B. 2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C. 2和3生出一个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1/243D. 若1基因型为XbXbY,则是2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1和2均表现正常,他们生了一个既患白化
23、病又患红绿色盲的儿子(aaXbY),可推出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由分析可知,1为甲病的携带者,无需基因诊断,A错误;B、由分析可知,1和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因此2与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1/2=1/3,B正确;C、该地区人群中约每6400人中有一个甲病患者,aa=1/64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80,A的基因频率为79/80,故该地区AA的基因型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640079/6400、279/6400,又因3正常,所以其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为79/81AA、2/81Aa,2关于白化病的基因型为1/3A
24、A、2/3Aa,因此2和3生出一个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2/32/811/41/21/486,C 错误;D、2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若1为XbXbY,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应该是2产生配子时次级卵母细胞中X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D错误。故选B。【点睛】12. 某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眼色红眼、伊红眼、白眼分别受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1、A2、A3控制。某小组用一只伊红眼雄性与红眼雌性杂交,F1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该动物的眼色有关的基因型有9种B. A1、A2、A3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 3
25、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D. 选择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可快速鉴定子代性别【答案】D【解析】【分析】题意分析,伊红眼雄性与红眼雌性杂交,F1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根据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可知亲本伊红眼雄性为杂合子,基因型为ZA2ZA3,说明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又知亲本红眼雌性的基因型为ZA1W,则F1中雄性的基因型为ZA1ZA2、ZA1ZA3,且全为红眼,因此可知红眼对伊红眼、白眼为显性,即A1A2A3。【详解】A、该动物群体中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雌性有三种,雄性有6种,共有9种,A正确;B、A1、A2、A3三种复等位基因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26、,B正确;C、根据题中子一代中雌性的两种表现型可知亲本雄性个体为杂合子且能说明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又根据子一代雄性个体均为红眼能说明红眼对伊红眼、白眼为显性,即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C正确;D、选择白眼雌性(ZA3W)与红眼雄性(ZA1ZA1、ZA1ZA2、ZA1ZA3)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无论哪种表现型均为既有雌性,也有雄性,故无法快速鉴定子代性别,D错误。故选D。【点睛】13. 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可以连在一起成为一条并联X染色体,带有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果蝇(品系C)表现为雌性可育,带有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正常X染色体的果蝇致死,没有X染色体的果蝇也致
27、死。用化学诱变剂诱导正常的野生型雄果蝇,然后让该雄果蝇和品系C进行杂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子代雌果蝇和雄果蝇中都含有Y染色体,但Y染色体的来源不同B. 若只有子代雄果蝇有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C. 若只有子代雌果蝇有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 若子代雌雄果蝇都有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答案】A【解析】【分析】1.亲本雄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品系C雌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XY,其中两条X染色体并联。后代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正常X染色体的果蝇致死)、XY(雄果蝇)、XXY(一条并联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的雌果
28、蝇)、YY(没有X染色体的果蝇也是致死)。2.用化学诱变剂诱导正常的野生型雄果蝇,基因突变有可能发生在X、Y染色体上或常染色体上。【详解】A、由分析可知,子代雌果蝇(XXY)都带有并联X染色体,子代雄果蝇(XY)的X染色体来自亲代雄果蝇,Y染色体来自亲代雌果蝇,A正确;B、若子代雄果蝇(XY)有某突变性状,而雌果蝇(XXY)没有,则该突变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C、若子代雌果蝇有某突变性状而雄果蝇没有,则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C错误;D、若子代果蝇都出现了某突变性状,则该突变基因最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A。【点睛】14. 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种脊柱弯曲的突变体,
29、均表现为雌性。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F1中表现型及比例均为1/3脊柱弯曲雌鼠、1/3脊柱正常雌鼠和1/3脊柱正常雄鼠。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A. 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 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纯合致死C. 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4D. 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该脊柱弯曲的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说明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故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脊柱弯曲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雄鼠=1:1:1
30、,说明脊柱弯曲的雌鼠为杂合子,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A正确;B、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脊柱弯曲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雌鼠:脊柱正常的雄鼠=1:1:1,说明脊柱弯曲的雌鼠为杂合子,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且脊柱弯曲的雄鼠致死,B正确;C、假设该致病基因用B来表示,由题可知,该雌鼠基因型为XBXb与XbY杂交,F1雌鼠为XBXb、XbXb;雄鼠XBY致死,只有XbY,因此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7,C 错误;D、该脊柱弯曲的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说明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故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故
31、选C。【点睛】15. 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留居在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将发生改变B. 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C. 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两地不同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D. 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甲、乙、丙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新物种的形成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如图中所示过程。【详解】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32、A正确;B、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正确;C、由题可知,乙、丙两地环境不同,因此新物种的形成是两地不同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C正确;D、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D。【点睛】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16. 在血清饥饿胁迫条件下,线粒体会转化形成Swell和Donut两种形态。Swell线粒体丢失膜电势并表达部分基因,从而促进其自噬降解;而Donut线粒体保持膜电势从而抵抗线粒体自噬,即便使用化学药物使Donut线粒体丢失膜电势,虽不能供能但仍能抵抗自噬。胁迫条件解除后,Donu
33、t线粒体能恢复正常状态。下列推测正确是( )A. 受血清饥饿胁迫时,衰老、受损的线粒体更容易转化成Swell线粒体B. Swell线粒体成为自噬体后与溶酶体融合被水解C. 线粒体能否抵抗自噬取决于能否保持膜电势D. Swell线粒体与Donut线粒体的不同是由于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B【解析】【分析】溶酶体的功能: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详解】A、受胁迫时,衰老、受损或供能不足的线粒体会转化成Swell线粒体,从而促进其自噬降解,A正确;B、溶酶体能分解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Swell线粒体丢失膜电势并表达部分基因,从而促进
34、其自噬降解”、“即便使用化学药物使Donut线粒体丢失膜电势,虽不能供能但仍能抵抗自噬,C错误;D、Swell线粒体与Donut线粒体的不同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AB。【点睛】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有利于选择性控制线粒体的质量和数量。17. 研究发现,随着田鼠的不断衰老,体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数量会显著下降,而“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属于蛋白质类)可以催化NAD的生成,逆转田鼠身体机能的衰老,并延长其寿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衰老田鼠的体细胞内仍能合成eNAMPT,并会催化产生NADB. eNAMPT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在最适温度和最适
35、pH条件下保存C. eNAMPT高温变性后仍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发生颜色反应D. 给老年田鼠注射eNAMPT会延缓甚至逆转机体衰老,这使人“返老还童”成为可能【答案】B【解析】【分析】1.双缩脲试剂可与含有2个或2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发生紫色反应。2.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A、由题可知,衰老田鼠的体细胞内仍能合成eNAMPT,并会催化产生NAD,A正确;B、酶长期保存要在低温下进行,B错误;C、eNAMPT,属于蛋白质类,变性的蛋白质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反应,C正确;D、
36、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的催化产物NMN是合成NAD+的原料,人和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与组织中NAD+水平的下降直接相关,因此促进小鼠体内eNAMPT的产生可能延长其寿命,D正确。故选B。【点睛】18. 为探究控制果蝇长翅与短翅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现进行了多组杂交实验如表,不考虑X、Y同源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亲本组合第一组长翅雌果蝇短翅雄果蝇第二组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第三组长翅雄果蝇短翅雌果蝇A. 若第一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雄果蝇:短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短翅雌果蝇=1:1:1:1,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 若第二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果蝇:短翅果蝇=3:1,则该基因可
37、能位于X染色体上C. 若第三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雌果蝇:短翅雄果蝇=1:1,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 若第一组后代均为长翅、第三组后代均为短翅,则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答案】BCD【解析】【分析】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实验设计:(1)已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方法:隐性的雌性显性的雄性) 若后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XwXw白眼XWY红眼F1:XWXw红眼,XwY白眼)若后代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P:ww白眼WW红眼F1:Ww红眼)若后代雌雄都有红眼和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P:ww白眼
38、Ww红眼F1:Ww红眼,ww白眼)(2)未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正交和反交判断步骤和结论: 利用正交和反交法判断: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即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详解】A、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常染色体上,该组合还需要进行反交实验,A错
39、误;B、若第二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果蝇:短翅果蝇=3:1,则该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组合三亲本的长翅是雄果蝇,短翅是雌果蝇,子一代中长翅雌果蝇:短翅雄果蝇=1:1,因此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D、若第一组后代均为长翅、第三组后代均为短翅,子代表现与母本相同,说明则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D正确。故选BCD。19. 基因最初转录形成的hnRNA,在细胞核内经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小鼠的球蛋白基因(图中的实线为基因)分别与hnRNA、mRNA杂交的结果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的杂交带中共含有5种核苷酸B. 图中与RNA互补配对的那条D
40、NA链为模板链C. 图中hnRNA形成成熟的mRNA过程中发生了剪接D. 若hnRNA和mRNA杂交将出现类似图乙所示的杂交带【答案】BC【解析】【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解】A、甲图是DNA和hnRNA杂交出现杂交带,应该最多有8种核苷酸,A错误;B、图中与RNA互补配对的那条DNA链为模板链,B正确;C、由图分析可得,hnRNA形成成熟的mRNA过程中发生了剪
41、接,C正确;D、若hnRNA和mRNA杂交应该不会出现杂交带,D错误。故选BC。20. 不同基因型的T2噬菌体能够使大肠杆菌菌落出现不同的菌斑。将野生型T2噬菌体(h+r+)和突变型T2噬菌体(hr)混合,在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菌斑类型小噬菌斑、半透明大噬菌斑、透明大噬菌斑、透明小噬菌斑、透明对应基因型h+r+hrh+rhr+A. T2噬菌体DNA上有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B. 基因h+r+/hr属于等位基因,但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C. h+r+和hr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D. 突变型T2噬菌体与野生型相比,
42、嘌呤碱基总比例可能发生改变【答案】BD【解析】【分析】噬菌体属于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不包含逆转录过程。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在遗传上不遵循分离定律,一般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实验中产生了新的菌斑类型hr+、 h+r,这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是基因重组。【详解】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在大肠杆菌体内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过程中,需要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在T2噬菌体的DNA的结合位点催化,A正确;B、T2噬菌体是病毒,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h+r+/hr为菌斑的基因型,不属于等位基因,在T2噬菌体的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C、两种噬菌
43、体基因型为h+r+和hr,子代噬菌体有h+r+、hr、hr+、h+r四种,推测两种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D、自然界中突变型T2噬菌体是由野生型发生基因突变得到的,突变后的双链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仍占50%,D错误。故选BD。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21. 据WHO估计,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HCV),它会使人患丙型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可造成40多万人死亡。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HCV的发现者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HCV是一种单股+RNA(能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病毒,其RNA自我复制需要一种特定的
44、依赖自身模板的RNA聚合酶。临床上通常采用该RNA聚合酶的特异性抑制剂索非布韦(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类似物)来治疗丙型肝炎。图表示HCV侵染人体肝细胞的过程。(1)HCV在结构上与肝细胞不同的显著特点是_。它通过_的方式侵入人体细胞,该过程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2)直接参与HCV蛋白质外壳合成的细胞器有_。(3)HCV的增殖过程遵循的中心法则图解可表示为_。与T2噬菌体相比较,HCV更容易发生变异的原因是_。(4)利用索非布韦治疗丙型肝炎的原理是_。临床发现,该药物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没有副作用,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没有细胞结构 (2). 胞吞 (3). 需要 (4
45、).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5). (6). HC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其不如T2噬菌体的双链DNA结构稳定 (7). 索非布韦代替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插入到新合成的RNA中,抑制了RNA合成 (8). 人体细胞的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而HCV的RNA聚合酶是以RNA为模板,该药物只能与HCV的RNA聚合酶发生特异性结合,不影响人体细胞RNA的合成【解析】【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1)HCV是病毒,在结构上与肝细胞不
46、同的显著特点是没有细胞结构。HCV通过胞吞的方式侵入人体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ATP,不需要载体蛋白。(2)通过图示可知,直接参与HCV蛋白质外壳合成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3)HCV的增殖过程遵循的中心法则图解可表示为:。 T2噬菌体是DNA做遗传物质,与T2噬菌体相比较,HCV更容易发生变异的原因是HC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其不如T2噬菌体的双链DNA结构稳定。(4)索非布韦代替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插入到新合成RNA中,抑制了RNA合成,故可以利用索非布韦治疗丙型肝炎。临床发现,该药物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没有副作用,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的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而HCV的RNA
47、聚合酶是以RNA为模板,该药物只能与HCV的RNA聚合酶发生特异性结合,不影响人体细胞RNA的合成。【点睛】本题考查病毒,中心法则等的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繁殖特点。22. 科研人员以某蓝莓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拱棚覆膜方式,研究不同光质对蓝莓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中白膜为对照组)。各种颜色的薄膜只能通过相应颜色的光。下表为不同颜色薄膜覆盖对蓝莓植株各指标的影响。处理组叶绿素a(mgg1)叶绿素b(mgg1)光合速率(molm2s1)呼吸速率(molm2s1)绿膜6.343.559.030.68红膜4.342.329.391.07黄膜4092.2310.711.0
48、6蓝膜5.492.6712.091.04白膜3.851.9110.941.54(1)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的_,主要吸收_光。(2)与其他处理组对比,绿膜覆盖组的蓝莓植株光合速率最低,这说明_。绿膜覆盖组的蓝莓植株叶绿素含量增加最显著,其生理意义是_。(3)不同处理组的呼吸速率不同,推测主要原因是_。根据图中数据,对蓝莓增产可提出的建议是_。(4)研究发现,不同光质可通过控制气孔开度来影响植物光合速率。如蓝光可激活保卫细胞中的质子泵(H+ATPase),H+ATPase被激活后会将H+分泌到细胞外,建立H+电化学梯度,K+、C1等依赖于H+电化学梯度大量进入保卫细胞,从而使气孔张开。气孔张开运动的
49、相关机理如图所示(注:图中两个细胞贴近侧细胞壁较厚,伸缩性较小,外侧较薄)。据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推测,蓝光诱导气孔张开的机理是_。科研人员已培育出保卫细胞中大量表达K+通道蛋白的蓝莓突变体,试图提高气孔开合的动力,即光照增强时气孔打开的更快,光照减弱时关闭的也更快。请简要写出探究增加K+通道蛋白能否提高气孔开合速率的实验设计思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蓝紫光和红(光) (3). 相对于其他颜色的光,蓝莓叶片对绿光的吸收最少 (4). 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对光的吸收量,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5). 不同颜色薄膜覆盖下的温度不同,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导致呼吸速率不同 (6
50、). 生产中覆盖蓝色薄膜(或补充蓝光) (7). K+、Cl等大量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内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使气孔张开 (8). 将正常蓝莓和蓝莓突变体置于蓝光下照射,检测正常蓝莓和蓝莓突变体气孔开合所需时间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绿膜处理的一组,叶绿素的含量增加最明显,因为色素对绿光吸收的最少,因此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以增加对光的吸收量,从而提高光合速率;用白膜处理的一组,叶绿素含量最低,白膜允许白光通过,白光属于复色光,光合色素吸收的最多;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蓝膜覆盖下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的值最高,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详解】(1)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51、,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2)据表格数据可知:相对于其他颜色的光,蓝莓叶片对绿光的吸收最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绿膜覆盖下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其生理意义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对光的吸收量从而提高光合速率。(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不同处理组的呼吸速率不同,可能原因是不同颜色薄膜覆盖下的温度不同,影响了呼吸酶的活性,导致呼吸速率不同;数据显示覆盖蓝色薄膜(或补充蓝光)蓝膜覆盖下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值最高,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在生产上可通过覆盖蓝色薄膜或者补充蓝光增大蓝莓的光合速率。(4)结合题图信息可知:保卫细胞膜上的H+-ATPase被蓝光诱导激活后就会利用ATP水解释放的
52、能量将H+分泌到细胞外,与此同时,钾离子和其他相关离子(K+、Cl)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细胞吸水膨胀使气孔张开。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增加K+通道蛋白能否提高气孔开合速率,故实验的自变量为K+通道蛋白的表达程度,因变量为气孔开合速率,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正常蓝莓和蓝莓突变体置于蓝光下照射,检测正常蓝莓和蓝莓突变体气孔开合所需时间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中色素的作用以及含量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色素的分布及其功能,识记光合色素吸收功能的情况,能够正确分析表中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23. 小鼠是研究人类遗传
53、病的模式动物。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1)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该细胞中产生的变异类型为_,其对应图2中的细胞为_。(2)该动物体内细胞最多含有_个染色体组。图1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Y和_。(3)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其先后顺序为_。(4)若对小鼠体内的a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有3个荧光点,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一种情况即可)。【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 基因突变 (3). b (4). 4 (5). aX、AX (6). b
54、、d、c、e (7). 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其中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其中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正在分离,可以判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通过复制产生,所含基因应完全相同的,所以看图1可以确定发生了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
55、基因突变)。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 c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是精子(配子)。【详解】(1)因为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加上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且有一对性染色体发生分离。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通过复制产生,所
56、含基因应完全相同,所以可以确定发生了基因突变。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 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是精子(配子)。所以图1对应图2中的b。(2)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鼠为二倍体生物,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时含有2倍的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图1分裂完成后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YY和AaXX,次级精母细胞进一步分裂生成的精子有:aY、aX、AX。(3)若be代表同一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末期,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57、,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是精子,故其先后顺序为b、d、c、e。(4)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基因组成应为aaaa,但是只有3个荧光点,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为Aaaa。突变原因可能为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其中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有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其中一条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产生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及DNA的数量变化,识记并理解减数分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 某二倍体植物
58、(2n=24)的红花与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同时含有A、B与D基因的植株开红花,其余的植株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三个白花植株品系,分别与同一红花品系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的性状表现分别是红花:白花=48:16、红花:白花=36:28、红花:白花=27:37。(1)该植物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中含有12条染色体,原因是_。(2)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_种,甲白花品系的基因型可能是_。(3)上述三个杂交结果中,能证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判断依据是_。(4)探究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
59、上的位置,可以利用单体确定。体细胞中缺失了一条1号染色体的个体称作1单体,缺失了一条2号染色体的个体称作2单体,以此类推,单体产生的配子可育。现用AABBDD植株培育成的12种红花单体,分别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进行杂交,并对12组杂交的子代性状分别进行统计。若只有2单体与aabbdd杂交的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对该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_。若有两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说明_。若有三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其子代的花色性状及比例为_。【答案】 (1). 同源染色体分开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2). 7 (3). aa
60、BBDD、AAbbDD、AABBdd (4). 红花:白花=27:37 (5). F2中红花植株占27/(27+37)=3/43/43/4,据此推测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6). 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2号染色体上,亲本中的2单体产生了数量相等的ABD配子和不含花色基因的配子,与aabbdd杂交后,基因型为AaBbDd的子代开红花、基因型为abd的子代开白花 (7). 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8). 红花:白花=9:7【解析】【分析】分析题文:红花和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则红色个体的基因型
61、为A_B_D_,其余个体都为白花;有甲、乙、丙三种白花品系,甲与红花杂交F1为红花,F1自交后代F2中红花:白花=3:1,则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DD,甲品系的基因型为一对基因是隐性,另两对是显性纯合(如aaBBDD),亲代红花基因型为AABBDD;乙与红花杂交F1为红花,F1自交后代F2中红花:白花=9:7,则乙品系的基因型为两对基因都是隐性,另一对是显性纯合(如AAbbdd);丙与红花杂交F1为红花,F1自交后代F2中红花:白花=27:37,红花占27/64(3/4)3,则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基因都是隐性)。【详解】(1)同源染色体分开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染色体只复制
62、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2)由题可知,红花和白花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共有纯合子8种,其中AABBDD为红花纯种,则纯种白花品系可能的基因型有7种,甲与红花杂交F1为红花,F1自交后代F2中红花:白花=3:1,则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DD,甲品系的基因型为一对基因是隐性,另两对是显性纯合如aaBBDD、AAbbDD、AABBDD。(3)上述三个杂交结果中,能证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红花:白花=27:37,判断依据是F2中红花占27/64(3/4)3。(4)由题意可知,只有2-单体与aabbdd杂交的子代出现白花,说明ABD基因都
63、位于2号染色体上,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有两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另外一对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有三组杂交子代出现白花个体,则说明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产生红花AAB_D_:白花(AAB_dd、AAbbD_、AAbbdd)=9:7。【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文,明确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后代比例逆推出甲、乙、丙可能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25. 三系杂交稻是我国
64、研究应用最早的杂交水稻,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种水稻培育而成。不育系(代号A)的花粉不育,这种雄性不育由细胞质基因(ms)控制,自然界中水稻除极少数外,不存在修复这种不育性的核基因。保持系(代号B)能保持不育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其细胞质基因(Ms)正常可育,能够自交结实。恢复系(代号R)含有能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恢复基因(Rf),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三系杂交稻正常可育且具有杂种优势,即ARF1,因为F2的育性、农艺性状等会发生分离,所以F1种植后不再使用,需每年利用不育系育种。 (1)三系杂交中不育系的基因型可表示为ms(rfrf),保持系的基因型为_,恢复系的基因型为_。在农田种
65、植中,不育系与保持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的原因是_。(2)选取基因型为_的亲本组合杂交,能够使雄性不育系产生的子代全部恢复育性。(3)在三系杂交育种中,选育恢复系非常关键。研究人员发现了几株性状优良且纯度高的水稻植株(代号D),但不能直接作为恢复系。若用基因导入的方法获得理想的恢复系,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答案】 (1). Ms(rfrf) (2). ms(RfRf)或Ms(RfRf) (3). 间行种植易于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不育系和保持系,以达到繁殖的目的 (4). ms(rfrf)Ms(RfRf)或ms(rfrf)ms(RfRf) (5). 实验思路:将恢复
66、基因Rf导入不同的D中,然后分别与多株不育系植株混合种植并收获不育系种子,再种植统计育性恢复情况。预期结果: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均未恢复,则说明D中未成功导入Rf;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部分恢复,则说明D中成功导入了一个Rf;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完全恢复,则说明D中成功导入了一对Rf。子代育性完全恢复的D植株即为理想的恢复系。【解析】【分析】1.由题干信息不育系 的花粉不育其含有ms,ms属于细胞质基因,但是其不含有恢复育性的核基因Rf,因此其基因为ms(rfrf);保持系能够保持不育系,其含有可育的Ms基因,因此为Ms(rfrf);恢复系含有能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恢复基因(Rf),其还能保持
67、杂交优势,其一定为纯合子,因此其基因型为ms(RfRf)或Ms(RfRf)。2.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系遗传,细胞质基因来自母本,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3.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1)由题可知,三系杂交中不育系的基因型可表示为ms(rfrf),保持系的基因型为Ms(rfrf),恢复系的基因型为Ms(RfRf)。在农田种植中,不育系与保持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的原因是间行种植易于不育系与保
68、持系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不育系和保持系,以达到繁殖的目的。(2)由题可知,核基因Rf能够恢复不育系的育性,因此选取基因型为ms(rfrf)Ms(RfRf)或ms(rfrf)ms(RfRf)的亲本组合杂交,能够使雄性不育系产生的子代全部恢复育性。(3)由题可知,D不能恢复不育系的育性,说明其不含有Rf基因,需要利用基因工程导入该基因,其验思路:将恢复基因Rf导入不同的D中,然后分别与多株不育系植株混合种植并收获不育系种子,再种植统计育性恢复情况。预期结果: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均未恢复,则说明D中未成功导入Rf;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部分恢复,则说明D中成功导入了一个Rf;若不育系后代的育性完全恢复,则说明D中成功导入了一对Rf。子代育性完全恢复的D植株即为理想的恢复系。【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质遗传和分离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的关系,并明确只有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同时不育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