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7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4第2单元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1显赫的先世材料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宋湣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毛诗商颂序孔颖达正义引世本材料三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皆子姓也。闵公子弗父

2、河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子木金父。木金父降为士,故曰灭于宋。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为华氏所逼,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叔梁纥。为鄹大夫,故曰鄹叔纥生孔子。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材料四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

3、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本姓解【解读】史记,西汉司马迁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是研究汉武帝中期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世本,原称做世、经世,是根据古代各国史官长期积

4、累下的材料所写成的史书。其书记载上古帝王世系,是贵族统治者十分重视的文献资料。原书已佚,辑本可参世本八种。潜夫论,东汉王符撰。由于作者出身“庶孽”,终身不仕,隐居著述,不欲彰显其名,故称潜夫论。孔子家语,三国魏王肃撰。该书大体是根据先秦群籍中有关孔子生平的材料汇集改编而成,虽间有杜撰成分,但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查有实据的。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这四条材料说明了孔子的先世谱系,虽然个别记载由于时代久远而有所出入,但总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其血脉源自殷商王室微子启。微子启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伐纣灭商,复其官。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诛武庚,命微子统率殷族以奉其先祀,封于宋,成为周代宋国

5、始祖。其后经弗甫何让国,由诸侯而公卿,孔父嘉为华督所害,又由公卿而为士,防叔由宋奔鲁,至孔子已成为没落贵族的后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有此种家族渊源,而又遭遇这般境况,孔子唯有力学以承祖风,一生好学不倦,最终成就万世儒宗。【注释】陬(zu):亦作鄹。圩(y)顶:头顶凹陷,中低而四傍高。宋湣公:宋国第四代君主,亦作泯公或闵公。孔父嘉:孔子六世祖,子姓,名嘉,字孔父,父同“甫”,男子美称。其后代遂以其字为氏,称孔氏。华督:亦称华父督,宋国太宰,见孔父嘉妻美,杀人夺妻。华氏:华督的后代。帝乙:商王,名羡,文丁之子,纣之父,帝乙是庙号。元子:长子。微子

6、开:即微子启,子姓,名启,封于微。后世避汉景帝刘启名讳,以开代启。弗父河:亦作弗父何、弗甫何。灭:此处指家族失势。圻(q):通“畿”,京畿。胄子:帝王或贵族的后嗣。班级:爵位等级。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公族:诸侯的同族。2坎坷的人生材料一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论语子罕材料三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四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

8、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21似尧,其项22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23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24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25,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五子畏26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

9、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材料六孔子南适楚,27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28不29,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30也?”孔子曰:“由不识31,吾语女32。女以知33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34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

10、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35知吾不得36之桑落37之下!”战国荀况荀子宥坐材料七孔子曰:“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38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39不困不成行40。”西汉刘向说苑杂言【解读】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再传弟子所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荀子,又名孙卿子、荀卿子,是战国荀况及其后学

11、的著作汇集。说苑,西汉刘向撰,分类纂辑上古至汉代的轶闻旧事,抒发议论以宣扬儒家思想。原书多散佚,有曾巩辑本。孔子早年贫贱,后来游历诸国,又多遭困厄。虽然命运多舛,但是孔子愈挫愈坚,“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始终坚信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材料一总述孔子的坎坷经历;材料二说明孔子早年贫贱,从事过各种鄙贱的技艺;材料三记载孔子为齐国所斥;材料四、材料五记述孔子逐乎宋、卫,见拘于匡,窘于郑,却乐观如故,自嘲处之;材料六、材料七说明孔子虽困于陈、蔡之间,无粮断炊,陷入绝境,但不为所动,“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

12、佚者志不广”,“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充分展现了孔子坚定的意志。【注释】史:通“吏”。料量:称量。平:公平。司职吏:犹乘田,鲁国主管牧场的小官。蕃息:繁衍。去:离开。反:即“返”,还归,返回。景公:齐景公。异日:另一天。奉子以季氏:用给季氏那样的待遇侍奉您。适:去,往。主:寓居,寄住。奉:通“俸”。谮(zn):谗毁,诬陷。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卫灵公让公孙余假监视孔子的进出。仆:驾车的人。阳虎:即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暴:欺凌,残害。文:指礼乐制度。郭:外城。21颡(sng):额头。22项:脖颈。23要:同“腰”。24累累:垂头丧气的样子。25形状:形相,外貌。26畏:通“围”,

13、围困。27戹():受困,为难。28藜(l)羹: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29糂(sn):以米和羹。30隐:穷,困窘,窘急。31识:知道,了解。32女:通“汝”。33知:通“智”。34关龙逢:桀臣,因进谏为桀所杀。35庸安:何以。36得:此处意指得志。37桑落:源自诗经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凋零,暮秋之象,此处以喻穷困之境。38二三子:犹言诸君。39列士:即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之士。40行(旧读xng):德行,功业。3执著的追求材料一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

14、、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二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

15、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西汉司马迁史记

16、孔子世家材料三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材料四子曰:“周监21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五公山弗扰以费畔22,召,子欲往。子路不说23,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24?”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25乎!”论语阳货材料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26而沽27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材料七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28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材料八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材料九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29

17、:“奚自30?”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解读】材料一、材料二也是讲困于陈、蔡之事,孔子觉察到弟子们普遍存在因受困而心有不平的悲观情绪,这两条材料记述了孔子对众弟子的分别开导,着重于展现孔子对理想的坚信与执著追求;材料三至材料九说明了孔子的用世之心,孔子坚信,古代文化传统的复兴是治理乱世的良方,因此为之不懈努力。可当是时也,礼崩乐坏,废弛陵替,王纲解纽,诸侯争雄,强凌弱,众暴寡,世乱莫治。孔子游说诸国,求试而不见用,“知其不可而为之”,梦系周礼,坚忍不拔,充分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执著追求。【注释】军:驻军。兴:起身,起来。愠(yn):含怒,怨恨。穷:困窘。固:坚守

18、,安守。色作:即作色,改变脸色。“匪兕(s)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猛虎,却似困兽一般,在旷野中奔突徘徊。引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古人习惯于在论事前用诗引起所论话题。意者意者:表示选择,是还是行:此指放行,得脱。信:此处指得到人们的信赖。稼:种植庄稼。穑:收获谷物。结合上下文,此处“为穑”指保证丰收。顺:(制作的产品)顺心如意。修其道:修其道犹行其道,谓实践自己的原则与思想。容:容纳,支持,接受。而:代词,你的。病:妨害。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假使你成为富翁,我就做你的家宰,替你理财。这是孔子的打趣之语,表明自己与颜渊心心相印,思想上有共鸣。论语先进孔子

19、对曾皙说“吾与点也”,两者是同一心境,表示赞同。由此可见,孔子也持这种看法。时:历法。放:舍弃。21监:通鉴,借鉴,参考。22畔:通“叛”。23说:通“悦”。24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句式,第一个“之”字是帮助倒装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去,往。25吾其为东周: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26善贾(g):识货的商人。这里是用来比喻真正求纳贤才的统治者。27沽:卖。28期(j)月:一年。29晨门曰:译作“(子路第二天)清晨进城,司门者问”。30奚自:奚,犹何,何处,什么地方。“奚自”即“从何处来”的意思。开创儒家思想4礼学思想材料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

20、:“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材料二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材料三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材料四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孔子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不知礼,无以立也”;而“知礼”只有靠学习的方式才能实现,“不学礼,无以立”,“入太庙,每事问”。礼要靠学习来获

21、得,因此孔子强调历代礼制的继承性,“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此可见孔子的礼学思想具有深远的文化底蕴,是对于三代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注释】十世:从上下文意来看,“十世”指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因:沿袭,承袭。损益:损,废除。益,增加。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大夫。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异闻:此处指与众不同的传授。趋:古礼,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知:此处指分辨、辨别。材料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材料六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材料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材料八子曰:“上好礼,

22、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材料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孔子主张以礼修身,推而广之以礼治国,而且尤其注重礼仪制度背后的礼让精神,反对虚礼。孔子认为具有礼让精神的礼制才是治国的根本。【注释】文:文献。约:限制,约束。畔:同“叛”。上:此处泛指身居上位的统治者。使:支配,管理。道:同“导”,引导。齐:整顿,整治。免:免于罪责。耻:廉耻之心。格:来,至,归服。礼让:此处指礼仪制度背后的礼让精神。为:此处指治理。何有:当译作“有何困难?”反问语气,是并不困难的

23、意思。礼:此处指用来承载礼让精神的礼仪形式。材料十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材料十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材料十三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

24、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21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22。”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23。治国而无礼,譬犹瞽24之无相25与!伥伥26乎其何之27?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28于众也。”礼记仲尼

25、燕居【解读】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是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汇编的论礼资料选集。该书保存了儒家礼学思想的许多重要材料,亦被后世尊为儒家经典之一。可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这三条材料说明孔子不仅强调历代礼制的继承性,更有所发展与创新,提出了“仁礼学”的重要思想,从而为传统礼学注入新的内涵。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本质,“礼”的内容是礼让精神,而礼让精神正是“仁”的体现。“礼”的一切仪节都是为了实现“仁”,实践礼治是实现仁政的有效途径。【注释】言游: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领:治理。全:保全。“然则何如?”:这句又是子游的提问。郊社:周代称冬至祭天礼为郊,夏至祭地礼为社。尝禘:尝,古代秋祭名,用于

26、祭祀祖先。禘,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昭穆: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此处代指各辈祖先。馈奠:指丧礼中祭奠之事。射乡: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乡党:同乡,乡亲。食(s)飨:以酒食宴请宾客。闲:通“娴”,娴熟。武功:军事方面的功绩。量鼎:量器与鼎类器物。象:式样。时:时令,时节。式:规格,标准,用以体现等级。飨:同享,献祭。丧纪:丧事。党:同道,同志之人。21错:通“措”,放置,安置。22宜:适宜得当。23治:治理的手段方法。24瞽:盲人。25相(xing):导引盲者的人。26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27之:去,往

27、。28祖洽:倡导。5仁学思想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材料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材料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解读】“仁”是孔子极力推崇与追求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材料一),简明扼要,这是提纲挈领性的概括。若展开论述,从正面来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材料二),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

28、料三)。物同此理,人同此心,以己心度人心,推己及人,这是一种内在心灵的美德,是内心对生命的珍惜、热爱与尊重。【注释】济:救助。何如:怎么样。病:难,不易。立:建树,成就。达:通达,显达。方:方法。使:役使。施:施加,强加。事:践行,实行。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材料五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材料

29、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材料七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礼记儒行【解读】这四条材料说明“礼”是“仁”的实践途径。“克己复礼为仁”,而且行动的纲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所谓“礼节者,仁之貌也”。“仁”作为内在的美德,是“礼”的心理基础;而“礼”作为外在规范,是“仁”的现实载体。“仁”是人内心的心理过程以及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仁”的修养形成与“仁”的体现都要依

30、靠“礼”的实践,因此可以说,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二位一体的。【注释】一日:一旦。归仁:称许你是仁人。目:要目,条目。惠:慈惠,恩惠。居处(ch):平日的仪容举止。执事:主管其事,指从事工作。地:质地。宽裕:宽宏大量。作:兴起。孙接:以谦逊的态度待人接物。分散:此指分散财物。施:施与。6中庸思想材料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材料二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材料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材料四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31、,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材料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材料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材料七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解读】材料一、材料二说明执中之道由来已久,尧有“允执其中”,舜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亦即执两用中的思想。材料三至材料七说明孔子的中庸思想继承了执中之道,发扬并丰富了传统文化。“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都是对中庸思想的生动阐释,可见孔子已将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

32、生活日用、言谈举止之中,因此可以说,中庸思想就是孔子一生所孜孜奉行的实践哲学。【注释】咨:叹词,表示赞赏。历数:在古人的观念中,帝王代天理民的顺序称做历数。允执其中:使自己的言行切实地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四海:犹言天下。天禄:上天给予的禄位。知:明智的人。迩言:浅近之言,常人之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掌握了人们过与不及两种极端,而对民众采用中正之道。中庸:中,择中,无过亦无不及,适度的意思。庸,即雍,和谐的意思。亦有人将庸解作常,平常的意思,谓将这种最高的哲学贯彻于平常日用之中。至:达到极点,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鲜(xin):缺乏。时中:时时刻刻合宜适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

33、n)乎:若不能与言行符合中庸的人交往,那就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与狷介(孤高洁身)的人吧!实际上这句话说明言行符合中庸比激进与狷介要更难得,更可贵。莒(j)父宰:莒父,鲁国邑名。宰,此指采邑的长官。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愈:贤,胜过。材料八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

34、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材料九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礼记中庸【解读】材料八说明礼制与中庸之道的关系。“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要想做到为人处世适中合宜,就需要礼制对行为发挥外在制约作用。材料九说明仁德与中庸之道的关系。“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论语里仁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5、论语颜渊记载仲弓问仁,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实践仁德,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由此可见,实践仁德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内在道德途径。【注释】燕居:退朝而处,在家闲居休息。纵言:广泛谈论,漫谈。居:踞坐,犹言坐下。女:通“汝”。语(y):告诉。使女以礼周流:使你们将礼周详地运用各处。徧:通“遍”。给:犹给使、给侍,此处指巴结。夺:混淆,淆乱。食(s):喂养。制:节制。人:此指做人之道。违:相距,距离。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平常道德方面的实践,平常言论方面的谨慎。言顾行,行顾言: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即言行一致的意思。慥慥(zo):笃实貌。古代大教育家材料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

36、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材料二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材料三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

37、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材料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材料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材料七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邪,水潦灟焉,莞21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大戴礼记劝学【解读】大戴礼记,秦汉以前礼学论著选集,西汉戴德删定传授,为与其侄戴圣区别,故称“大戴”。该书保存了许多有关先秦儒家学说与古代制度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可参黄怀信大

38、戴礼记汇校集注。由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其政治理想的延伸,“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以整理典籍、授徒讲学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众弟子门人“学而优则仕”,则将孔子的治国理想传之四方,正说明了这一点。材料四至材料七说明了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而君子人格是要依靠学习养成的。【注释】仆:驾驭车马。庶:众,此处指卫国人口稠密。教:教育。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引自论语述而。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引自论语子罕。所慎:齐,战,疾:引自论语述而,齐,通“斋”,斋戒。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引自论语子罕,罕言,很少主动谈到。虽然都是

39、罕言,此中情况又有所不同,世俗利欲,孔子不屑言,天道命运,孔子敬而远之,仁德乃孔门至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不轻许人,故亦罕言。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引自论语述而,此言教育方法。颜浊邹:子路妻兄。就有道而正焉:与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意义类似。正,端正,匡正。谓:此处指评论、评价。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春秋时郑国贤相。葸(x):胆怯,害怕。绞:尖刻刺人。偷:人情浇薄。饰(h):礼容修饰,指仪表端正、态度谨慎等待人之道。逾:更加。洿(w)邪:指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之处。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指地表径流。灟(zh):通属,灌注。21莞(un):一种水生类蒲草。对后世

40、的影响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材料二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

41、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三(孟子曰)“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材料四太史公21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23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

42、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24以时25习礼其家,余祗26回留27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28,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29言六艺30者折中31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材料五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译引德国人Gabelentz孔子及其学说(Confucius und Seine Lehre)“吾人欲测定史的人物之伟大之程度,其适当之法,即观其人

43、物所及于人民者感化之大小、存续之长短及强弱之程度三者之如何是也。以此方法测定孔子,彼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人。盖经过二千年以上之岁月,至于今日,使全人类三分之一于道德的、社会的及政治的生活之点,全然存续于孔子之精神感化之下也。”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解读】孟子,战国孟轲及其弟子的对话录,儒家经典之一。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与政治活动,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先秦史料。中国文化史,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的代表作,该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章节鲜明,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化史专著。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孔子对其弟子及后学的影响,教化所至,绵延不绝;材料三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

44、大成”,材料四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赞语,“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材料五是近代东西方学者对孔子价值的认识,“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彼实不可不谓为人类中最大人物之一人”,都说明了孔子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孔子及其思想,以其独特的精神感召力,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乃至人类历史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注释】博我以文: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约我以礼: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卓尔:形容超群出众。由:为,从事,着手。七十子:举其成数,即七十二子,指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好学:此处指爱好儒学。陵迟:衰颓。威、宣:齐威王、齐宣王。润色:使

45、增加光彩,发扬光大。高皇帝:汉高祖刘邦。去:离开。接淅而行:不等把米淘完,漉干就走。而:则。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观此句式,速、久相对,处、仕相对,且两对又相应。斟酌其互文,综合其语意,速、处,指马上离开官场而隐居不仕;久、仕,指继续出仕为官。圣之清者:圣人之中清高的人。圣之任者:圣人之中负责任的人。圣之和者:圣人之中随和的人。圣之时者: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由:同“犹”。21太史公:司马迁。2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仰,仰望。止,通之,语尾助词。景行(hng),大路。行(xng),走。原诗本意是仰望高山,行走于大路之上。后人引用时将原意发挥,将景行理解为高尚的德行,所以司马迁此处的引用意为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崇德一样使人遵从。23乡往:即向往。24诸生:众儒生,儒生们。25以时:按时,定期。26祗(zh):敬,此处指怀着敬意。27回留:因留恋而不忍离去的样子。28布衣:借指平民。29中国:古人认为与四裔相对的居中之国,故称。30六艺:此处指儒家的“六经”。31折中:即取正,作为判断的圭臬、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