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75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选修6第5单元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 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的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

2、研究交流中心主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1页【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性质、建筑特色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便于人们把握其精髓之所在。布达拉宫(一)吐蕃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1吐蕃(Tu-bo)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学者对吐蕃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蕃”字可能是藏语中的藏族自称bod的对音。但所有解释迄今尚无一种成为定论。史称藏族为西羌之属,在青藏高原上分为许多部落,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约在隋时,雅隆

3、(Yarlung)部落联盟(居今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btsanpo),相称大论(blon chen)、小论(blon chung)。势力发展到拉萨河流域。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承袭祖父的基业,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开展与唐、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大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广泛交往,引进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当吐蕃得知突厥、吐谷浑与唐廷联姻,亦遣使求婚,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唐以宗室女

4、文成公主许婚,结成和亲关系。648年,吐蕃曾出兵助唐使王玄策败中天竺阿罗那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征服大、小勃律,进而与唐争夺安西四镇和西突厥十姓部落。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但仍通使往来不绝。709年(唐景龙三年),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妻赞普弃隶赞(khri lde gtsug btsan),但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仍然充满冲突。特别是在吐蕃取得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后,更便于攻扰唐陇右地区,唐朝不得不大力加强河西、陇右两节度所辖地区的设防。安史之乱后,唐陇右、河西及四镇兵力东调平乱,吐蕃乘虚据有陇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

5、陷。在唐西南的南诏亦附属吐蕃,此时吐蕃控制的区域,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肃陇山以西。它在西方阻止了占据波斯的大食人向东发展。南方与天竺、泥婆罗为邻,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东方与唐不时冲突,曾于763年攻陷长安,其后也不断攻袭唐关内道盐、夏等州。789790年,吐蕃与回鹘为争夺北庭而进行激战。此后回鹘与唐联合对付吐蕃,云南的南诏也脱离吐蕃羁绊,通好于唐,吐蕃处境孤立,势力削弱。这样,在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822年(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吐蕃彝泰七年至八年)双方会盟,并于823年建立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历史情谊的

6、见证。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吐蕃王室、贵族为奴隶主,属民包括平民及奴隶。8世纪中叶以后,平民及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迭起,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利角逐也很激烈。846(一说842)年,吐蕃赞普达磨(即郎达玛,Glang darma)死,无子,以妃兄子为赞普。赞普与妃党贵族内部矛盾爆发,战争连年不绝,引起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848年吐蕃治下的沙洲敦煌县有汉人张议潮

7、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建立归义军政权,归顺唐朝中央政府。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九人,历时二百一十八年(一说二百一十四年,629842或846年)。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735736页【解读】这条材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吐蕃政权建立、发展、衰亡的过程,并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吐谷浑、党项、南诏、回鹘、大食、天竺、泥婆罗的关系,还交代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是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后,与唐结成和亲关系,

8、后几度与唐会盟、败盟,曾击败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使南诏成为附属,与回鹘争夺北庭,与大食争夺中亚,与南方的天竺、泥婆罗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中叶以后,王室与贵族的权利斗争引起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吐蕃人原信仰原始宗教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河。2吐蕃的佛教信仰材料一喜佛屠法,习咒诅,国之政事,必以桑门参决。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材料二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时设置“却相”

9、(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735页材料三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9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其时,王朝政务把持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

10、,最后遭到崇信本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437438页【解读】这三条材料介绍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人的原始宗教是本(bon)教,有的也称钵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吐蕃,后来发展为当地的主要宗教。吐蕃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3佛教传入吐蕃的时间佛教何时传入吐蕃,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赞普佗土度;一种说法应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这时不仅有佛像,而且还建造了寺院,又译出了几部大乘经典;一种看法则主张佛教应始于墀松德赞见桑耶寺,这时有剃度出家的僧

11、人,又有了一套僧伽系统。这反映了佛教在吐蕃产生、发展和完备的全部过程。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页【解读】这条材料介绍了佛教传入吐蕃的几种不同说法。佛教何时传入西藏,由于没有完整的文献可考,故有很多的传说。实际上佛教开始在西藏传播,并非起自民间,而是靠吐蕃王室的提倡。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墀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这期间从内地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注释】

12、佗土度:即松赞干布前五代托托日年赞(公元317年),唐书称“陀土度”,相当于东晋时期。4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有明一代在藏族地区出现了由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教派。这一教派在各地建寺立宗,传法授徒,得到了普遍、迅速的发展,先后形成了达赖喇嘛等几个大活佛转世系统,对于此后的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藏族佛教所谓的后弘期开始到宗喀巴时代,西藏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教派。各个教派以寺院为据点,依恃僧众和信徒的拥护,树立旗帜。有些教派得到政治权势的支持或迳与地方实力集团合流,组成了政教合一形式的特殊体制;另有些教派则以宗教活动为务,不大过问世俗政治,仅依靠本派信徒的布施来维持。前者,如萨迦派、嘎举派的“四大

13、八小”支派中的帕竹和噶玛等,他们不仅成为把持一方的地方显贵,而且都先后受到元、明两代历朝皇帝的分封赏赐,煊赫一时,凡此各派之间。涉及权利矛盾,往往彼此倾轧斗争,造成人民的苦难,各派亦互有消长。至于后者,如宁玛派、嘎当派等,由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本身不能自立,仰仗他人鼻息,因而日见式微,有的如夏鲁、觉囊等派和嘎举派中的一些分支,则昙花一现,逐渐为其他派别所合并或自身黯然消失。格鲁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宗喀巴原名桑罗扎巴,1357年出生于宗喀(今青海西宁),父亲是元朝的达鲁花赤。1363年,家中送他入噶当教派的寺院出家为僧,他便属于噶当派。宗喀巴于1372年离乡南下,翌年抵拉萨西南的聂塘,先

14、后在乌思藏各大寺院从萨迦、噶举、夏鲁和噶当派诸高僧学经修法,到1380、1381年间,已在各地寺院依俱舍论、集论、量释论、戒论等四论(为以后格鲁派必须修习的经论)立宗答辩,他对佛学显教具有高深的造诣。此后,他又精修密法,在各地讲经授徒,更著书立说,名传遐迩。约在1388年,宗喀巴制定其师徒戴黄色僧帽,这是革新藏传佛教并创立新教派的一个标志。1399年,宗喀巴在阿喀宗举行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法会,是他革新宗教的开端。同年,宗喀巴接受了乌思藏的实际统治者、明封闸化王的帕竹第悉扎巴坚赞之请,长期驻锡拉萨地区传法授徒,在阐化王及其属下当地宗本等大力资助下,宗喀巴经过了两年多的周密筹划,于1409年(明永

15、乐七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亲自主持了有万余人参加的“大祈愿会”,俗称“传大招”或“传招法会”,这是继古格王孜德于1076年在阿里托丁寺举办火龙年法会和萨迦第五祖八思巴于1277年在曲弥仁摩举办的曲弥法会之后,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次藏传佛教的空前盛大的宗教活动。所不同的是这次法会之后每年必行,一直沿续至今。法会之后当即选定拉萨以东一块地方破土奠基兴修甘丹寺,一般藏文史籍中,遂以1409年作为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之始。格鲁派,意为“善规”,这一派的僧帽为黄色,故俗称“黄教”。这一教派的特点有三: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

16、兴复寺院招收僧徒,在拉萨郊区又陆续兴建哲蚌寺(1416年始建)、色拉寺(1418年始建),此后在日喀则兴建扎什仑布寺(1447年始建),并将噶当派各地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招法会,在会上讲经传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招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以授与格西等学位的制度。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使寺院组织严密,僧人遵循修习次第,并使藏传佛教一反此前僧侣或高踞民众之上,妄作非为,或远离民众,行事与民生无关的两个极端的作风,因而得到了群众的尊敬和拥护,使佛教顿改旧观。这是宗喀巴对于藏传佛教的一次极为重要的革新,可称为是一次宗教改革运动。当然,格鲁派所提倡的严禁僧尼婚嫁

17、和不准从事生产劳动,这对于藏族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宗喀巴的众多弟子转世系统中,最主要的就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这两支,而尤以达赖系统最为重要。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185页【解读】这条材料系统地介绍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创始人宗喀巴的简要生平、宗喀巴创立格鲁派的过程、格鲁派的含义及教派的特点,分析了格鲁派对此后藏族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另外,材料还说明了黄教的转世系统以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最为主要。5“达赖喇嘛”称呼的由来宗喀巴弟子中最年青的是根敦主巴,他的转世是根敦嘉措,根敦嘉措的转世

18、是琐南嘉措。琐南嘉措生于1544年,明封顺义王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于1576年邀请他到青海讲经说法。从此格鲁派在青海的蒙古族、藏族人民中受到广泛的尊奉。1578年(万历六年),俺达汗赠予琐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尊号,这便是达赖一称的由来,琐南嘉措为第三辈达赖喇嘛。此系上溯根敦主巴、根敦嘉措,追认之为第一、第二辈达赖喇嘛。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5页【解读】这条材料简单介绍了“达赖喇嘛”一称的由来。“达赖喇嘛”是明万历四年(1576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达汗赠予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琐南嘉措的尊号。琐南嘉措为第三辈达赖喇嘛。第一辈、第二辈达

19、赖喇嘛系追加。6达赖喇嘛所接受的中央正式封号材料一达赖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达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82页材料二1587年(万历十五年),明朝派人到蒙古敕封琐南嘉措为“朱尔只唱”(藏语的音译,意为“金刚持”),这是达赖喇嘛最早接受中央的正式封号。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985年,第186页材料三顺治九年(1652年),第五辈达赖喇嘛应顺治皇帝邀请赴京朝觐。翌年(1653年)二月,达赖喇嘛陛辞启程返回西藏,(顺治皇帝)并派遣礼部尚书和理藩院侍郎等专程前往代噶,敕封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封号中,“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所领天下释教”,是沿用明代分封法王旧例;“普通”、“瓦赤喇怛喇”和“达赖喇嘛”,是沿用俺达汗对三辈达赖的尊号。“普通”为梵文Sarvajn的意译,亦译作“圣识一切”,是对显宗大德的尊称,“瓦赤喇怛喇”为梵文Vajradha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亦译作“金刚持”,是对密宗大德的尊称。以后历

21、辈达赖都必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遂成为制度。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5196页【解读】这两条材料介绍了明、清中央政府给予达赖喇嘛的正式封号。“朱尔只唱”是明朝皇帝给予达赖喇嘛的正式封号,也是达赖喇嘛最早接受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封号。清朝顺治皇帝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材料还分别解释了明、清皇帝所给予达赖喇嘛的封号的含义。7达赖五世材料一达赖五世(16171682)明末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名阿旺罗桑嘉措(Ngag-dbang blo-bzang rgyamtsho),西藏穷结人。6岁入拉萨哲蚌寺,9岁从班禅四

22、世罗桑曲出家。明崇祯十五年(1642)与班禅四世会同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顾实汗,共同遣使赴盛京(今辽宁沈阳)与清朝通好。当年他与班禅四世招引顾实汗攻灭与黄教为敌的噶举派(白教)法王和掌握西藏实权的农奴主藏巴汗,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被尊为宗教领袖,以西藏地方赋税收入作为“供养”。此后,遂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空前地巩固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清顺治九年(1652)应邀来到北京,受到顺治帝(清世祖福临)的隆重接待。次年返藏途经代噶(今内蒙古凉城)时,清朝遣使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赐金印金册,确定了达赖喇嘛的西藏佛教领袖的地位。在加强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的关系方面,起过一

23、定的积极作用。著有西藏王臣史。藏人尊称他为“额巴钦波”(Lnga-pa chen-po),意为伟大的五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达赖五世”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8283页材料二1682年,第五辈达赖喇嘛在拉萨圆寂。五辈达赖喇嘛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安定与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求援于顾实汗消灭了割据势力第悉藏巴,1652年入京朝见清世祖并受册封为达赖喇嘛,确立了他在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地位;五辈达赖喇嘛亲自委任第巴总理政务,限制了蒙古和硕特汗王在西藏的权力,蒙藏封建农奴主阶级在西藏建立了联合政权,由五辈达赖喇嘛发展成政教合一体制,在这时期西藏的政

24、教大权逐渐集中于拉萨。五辈达赖喇嘛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继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元帝师八思巴以后的又一个伟大的领袖。除噶玛噶举教派外,他对各教派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这种政策不仅赢得了各教派首领对达赖的敬仰,而且能够保持藏传佛教各教派和藏内不同信仰者间的团结,也有利于黄教发展和巩固其统治地位。五辈达赖的晚年,在西藏各教派领袖和蒙古各部首领之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对于祖国西部的安定作出贡献,深得清廷所器重。达赖喇嘛与清朝的关系,正如康熙帝所指出的:达赖喇嘛自受封册印以来,恭顺职贡有年,“与朕从来意谊如一,交好六十余年”。(藏族简史第199页注释1:平定朔漠方略卷28)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

25、,1985年,第198199页【解读】以上材料介绍了达赖五世的生平与贡献。达赖五世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安定与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西藏地区享有崇高的威信。正因为如此,达赖五世的灵塔在布达拉宫中规模最大。(二)布达拉宫的由来1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建红宫(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丑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解读】这条材料交代了布达拉宫的由来。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

26、成公主,特地在今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文成公主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17世纪六七十年代,布达拉宫被修缮和扩建以后,五世达赖喇嘛移居其中,这里便成为历代达赖喇嘛驻锡之处,也成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注释】弄赞:即赞普,别作赞府,意为“王”。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解释为“君长”,吐蕃的风俗称强雄者为“赞”,男子为“普”。缩缩丑沮:此处指松赞干布因服饰等不如中原而惭愧沮丧。昏:结婚。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婚”。2布达拉宫的经营历史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建筑在布达拉山上。布达拉,为观音胜地普陀洛迦的梵语译音,意思是持航或航行解脱海岛之舟,表示观音持航以普救众生。布达拉山,最早

27、称红山。它的经营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西藏王统记记载,雅隆部落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曾“居拉萨红山之顶”。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筑王宫於红山顶居之”。之后,又大兴土木,建一广大城堡,“高达三十围墙,既高且阔,每边一里余”,“城的四面有四道门,各有门楼,每门设岗”。城内“红宫九百,合顶上之王宫,共一千间”。城外掘沟十寻,“宽十八庹,长三百庹”,“此上铺板,再上铺砖,一马驰驱其上,有如十马奔腾”。“一切宫檐,以宝为饰。走廊台阁,铃铎泠然”,“宫顶有刀剑及红旗十柄,各以红绫缚之。”南方又建札拉吉祥越量宫,“共计九层,高大宏敞”。两宫之间,“连以铁桥,桥下悬绫幔、拂尘,有铃作声”。

28、从这段文字叙说中,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红山上的宫殿,是“无比希有,美丽堂皇”。这座传说中的建筑,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先是遭雷击失火,继而毁于兵燹。早期建筑的遗迹,仅剩下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了。现在所见到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陆续扩建起来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之后,他的经师赤钦江求群培等人说:“根据各代王朝制度,如果没有一个各宗本的首府,政权就不会巩固”,建议建造一所“王宗”,以号令全区。公元1645年3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固始汗、第司索朗绕登等云集布达拉山,举行白宫、桑呷嘎采(密咒乐园)开工典礼,并令索朗绕登担任工程主管。历时三年,竣工。公元1690年2月,第司桑结

29、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第八年,着手建造五世达赖灵塔,扩建红宫和朗杰扎仓等。经过两年另四个月的施工,至1693年4月,主体建筑竣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石碑,以示纪念。以后,历辈达赖均予维修和少量增建。至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又掀起了一次扩建高潮。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在红宫之西建造了格来顿觉殿,安放十三世达赖灵塔,至此,始具当今之规模。布达拉宫建筑群,占地41公顷,由宫堡、城堡雪和林卡三个部分组成。有红宫、白宫、朗杰扎仓、扎厦、僧官学校、王坚觉、夏钦觉、结布觉、旦玛觉、瑶西、藏军司令部、印经院、监狱、骡马圈、供水院等建筑,占据了整个布达拉山,高达11719米。西藏风

30、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32页【解读】以上材料详细介绍了“布达拉”的含义,并引用西藏王统记的资料追溯了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的建造历史。红山宫后来因遭雷击和战乱而被毁,仅剩法王洞和超凡佛殿。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修这座宫殿,改称布达拉宫。他圆寂后,其后继者陆续维修、扩建布达拉宫,才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布达拉宫。【注释】宗:本意是“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长的驻地,到了14世纪,帕木竹巴政权新建13个宗级地方行政机关。解放前夕,西藏设147宗(包括相当于宗级的谿卡)。宗本,即西藏宗政府,相当于县政府。雪:山下城堡。林卡:系藏语,可以译为园林。但它的实

31、际含义要广泛得多,一片丛林也包括在它的含义之内。藏族人民热爱自然,喜欢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们往往合家而出,寻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有的野营露宿,几日不返。西藏有的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在西藏众多的林卡中,以罗布林卡最为典型和著名。(三)布搭拉宫的主体建筑1五世达赖的灵塔塔葬,兴盛于寺庙,各教派、各寺院的法王、呼图克图、活佛与高僧圆寂之后,或尸体用香料保护,建塔供养;或建塔以藏骨灰,供人朝拜。墓塔的代表作品要推五世达赖灵塔。该塔供奉在布达拉宫红宫内,建于公元1690年。塔分塔座、塔瓶、相轮三个部分,高1485米,内部木构架,外表金皮包裹,耗金一

32、万余两,塔身珠宝镶嵌,十分华美,被称为“世界之一饰”、“唯一庄严”。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8页【解读】五世达赖的灵塔和塔殿是红宫中规模最大的灵塔和塔殿,也是西藏墓塔的代表作品。以上材料介绍了五世达赖灵塔修建的时间、组成部分、高度、内部构架、装饰材料等。该灵塔极其辉煌壮丽,被称为“赡部洲唯一庄严”、“世界一饰”。2殊胜三界殿殊胜三界殿,藏语称“沙松朗杰”,位于红宫第八层南侧中间,供有清朝乾隆皇帝画像和皇帝万岁之牌位。靠西墙有一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花费一万余两白银铸造的,造型优美。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

33、牌位。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殿堂,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噶厦政府的许多重大活动如金瓶掣签都在这里进行。每年藏历新年,达赖喇嘛率领噶厦官员和三大寺大喇嘛到这跪拜,表明达赖对皇帝的臣属关系。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35页【解读】红宫顶层中央的殊胜三界殿是布达拉宫最高的殿宇。以上材料详细介绍了殊胜三界殿内部的陈设及重要地位。(四)布达拉宫内的艺术品和珍贵文物1唐卡材料一唐嘎(又译为“唐卡”),系藏语,即锦缎镶边的布轴画或丝绣。壁画与唐嘎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形象的百科全

34、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1页材料二西藏壁画与唐嘎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并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西藏壁画与唐嘎,经过画师千百年不断创造,在本民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汉地及邻邦

35、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绘画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西藏的特色。并在长期实践中,出现不同流派,其中以“门当”、“青孜”两大派最为著名。门当派画风严谨端庄,大昭寺、扣达拉宫中一些壁画就是他们的作品。青孜派风格奔放活泼,夏鲁寺、白居寺、托林寺中的壁画则是这一派绘画成就的代表。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4页【解读】这两条材料详细介绍了藏族绘画唐卡的题材、构图特点、绘画方法、不同流派及其流派特点等。唐卡是藏族精湛的艺术品,也是藏族文明的史诗。2壁画(白宫东大殿)大殿四壁,壁画博彩斑斓,其中有两组画幅,最为吸引人。一是“猴子变人”,这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猕猴与石妖结为

36、夫妇,生下六个猴儿。后来繁衍至五百,并得以神粮饲之,才“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另一组“照镜子”壁画,说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藏史记载,藏王赤德祖赞有太子,名觉察拉义,“容貌妙好,恍如天人”。藏王“效王祖松赞干布故事,遣使纳聘于唐,欲娶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唐皇问公主是否愿意前往,公主旁边有一个能示休咎之宝镜。“因诚虔叩请,拂拭镜面而察之,知此生姻缘固在西藏,并见其王容貌妙好,极称其愿,遂允得适藏土。”后来王子忽薨,公主在汉藏交界之处“拂拭宝镜观之,见昔容颜俊美之太子,忽失所在”,遂掷镜碎地,心极悲伤。决心“无论苦乐,仍当来藏也。”壁画就是根据这段内容绘制的。公元710年金城公主

37、与赤德祖赞联姻,这是藏汉关系史上一件大事。公主在藏三十年,对增进藏汉友好,发展吐蕃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6页【解读】布达拉宫大小殿堂、门厅、过道、回廊的墙壁上,都绘有各种壁画。壁画的内容极其丰富。这则材料介绍了白宫东大殿四壁的两幅著名壁画:“猴子变人”和“照镜子”。这些壁画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藏族文明的史诗。3红宫圣观音殿内供奉的松赞干布本尊自在观世音佛(红宫超凡佛殿,又称圣观音殿)殿内供奉着帕巴洛给夏然,此为梵语,即观音菩萨,为布达拉宫镇宫之宝。传说从松赞干布时到帕主政权之前,此像一直供奉在帕巴拉康。后来流落到青海,公

38、元1645年蒙古女王白母达赖滚吉将佛像送至拉萨。关于这尊佛像的来历,有一段故事。传说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时,“心自思维,我于此有雪边地,利益众生,应当修建一本尊佛像。”准备派自己的化身前往,“刹那之倾,由王眉间白毫光,化一比丘,名阿噶纳麻底西纳”。化身比丘到了天竺、尼泊尔之境,见到“一大森林,中有哈日旃檀树干,十方放射光芒”,知道王之本尊“将从此出”,即以斧伐旃樟,迎出瓦底(满意)、乌康(顶阁)、甲马利(彩金)、圣喀萨巴里(洛给夏然,观自在)四尊佛像。洛给夏然像称“我将往西藏有雪邦内,为藏王松赞干布本尊。”由于这个神话般的传说,使得这尊佛像身价百倍,说它威力无比,佑护着雪域的安宁和幸福,深得教

39、徒们的信仰。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奉为布达拉宫的主要供奉。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页【解读】这则材料讲述了布达拉宫镇宫之宝松赞干布本尊观音像的来历。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明了松赞干布与布达拉宫之间的渊源关系。【注释】帕巴拉康:系藏语,意为超凡佛殿。4布达拉宫内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的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珍藏有108函2 500余卷经书,特别是精刻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大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之宝;文物中,还有皇帝敕封历辈达赖的金册金印。布达拉宫堪称为一座艺术博物馆和文化宝库,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

40、历史、文化、艺术都具有重大的价值。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637页【解读】布达拉宫内辉煌的艺术作品和大量的珍贵文物,不仅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具有重大的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材料简要列举了布达拉宫内珍藏的大量艺术品和文物。(五)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1藏汉民族交流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是藏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据五世达赖灵塔目录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 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红宫第五层壁画廊中的“兴建图”组画,形象

41、地再现了布达拉宫修建时的情景。长期的建筑实践和工程浩大的营建,造就出如堆乃萨瓦加阳旺布(木工)、呷门达吉(石工)、洛扎旦增洛布(画工)等著名建筑工匠。并且还出现了如第司桑结嘉措这样的具有组织、指挥才能的建筑家。他们对藏族建筑技术和艺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建筑上来说,布达拉宫本身就是千余年来藏族传统建筑进步、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高峰。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页【解读】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这条材料依据五世达赖灵塔目录的记载,生动地证明了以上观点。布达拉宫的营建也推动了藏族传统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2藏族建筑的

42、成就藏族建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藏族建筑艺术造诣很深,能运用统一、平衡、对比、韵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在建筑设计上注意建筑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布达拉宫,力求适应当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烘托出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与气氛。在结构与构造上,藏族建筑多多层建筑,并有建造九层左右的高层建筑的能力。工程技术方面,大昭寺的砖墙(公元7世纪)、布达拉宫(17世纪)和扎什伦布寺(15世纪)的赛佛台大片石墙面的砌筑;各大寺院金顶的制作,均表现出不同时期建筑技术上所取得的进展。建筑施工方面,工场预制、现场装配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各大经堂、佛殿的梁架立

43、柱系统,都是事先在工场预制、编号、试装,然后再运到现场组装。金顶构架和铜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过的,试装后,刻上编号再运往现场装配。公元1690年建设布达拉宫红宫,一千余名工匠、五千五百余名乌拉差役参加施工,工场、营地布置和人力调度有条不紊,充分表现出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强有力的施工组织能力。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西藏涌现出许多著名工匠和建筑家。桑结嘉措不但通晓宗教、天文、医药、历史,对建筑设计与施工亦内行并有指挥才能,称得上一位建筑专家,他所写的一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实录性著作五世达赖灵塔目录就是证明。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

44、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2153页【解读】藏族建筑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这条材料从藏族建筑艺术造诣、建筑设计、结构与构造、工程技术、建筑施工等方面,介绍了藏族建筑的成就。藏族建筑既吸收了汉地和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与风格的传统性。大昭寺(一)大昭寺的由来大昭寺位于拉萨市旧城中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时在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初名“惹刹”。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推测出了整个西藏

45、的地形,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大昭寺的基址。文成公主说,西藏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因而只有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庙。在填湖工程中,成群的彭波白山羊往来运输,是主要的驮畜。寺庙建成以后,为了纪念白山羊驮土的功绩,便称之为“惹刹”(即“山羊驮土”)。后来,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藏语称“觉”)移入该寺,寺名遂改为“觉康”(藏语之“佛殿”)。该寺以“大召”为名,估计在蒙古贵族固始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之后,因为蒙语谓“庙”曰“召”。至于以“昭”代“召”,更是后事了。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大昭寺只用了12个月的时间便圆满完工。但是,唐代大昭寺的规

46、模不大,仅有八个殿堂。现存大昭寺的规模(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经元、明、清历次扩建而逐步形成的。五世达赖执政之后,曾经耗巨资扩建、整修大昭寺。四方的铜瓦镏金顶,就是那时建造的。五世达赖去世后,第巴桑结嘉措又继续进行扩建,增设了许多佛堂。七世达赖时期,“噶厦”的一些办事机构也迁入了大昭寺。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38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大昭寺的位置、由来和经营过程。7世纪中期,松赞干布为安置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两尊佛像,建立这座寺院。初建时,只有八间殿堂,名曰“惹刹”,后来改称大昭寺。经过元、明、清历次扩建,逐步形成现今的宏大建筑。(二)建筑风格大昭

47、寺是汉、藏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以主殿为例,其梁架、斗拱的做法,均为汉族古典建筑中的老式做法;但其柱头檐部的装饰却是典型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再如,镏金殿顶的结构、做法与装修,也都巧妙地糅合了汉、藏技术和艺术风格。另外,在某些局部,装饰风格也受到了犍陀罗文化的影响,如椽头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像。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页【解读】大昭寺不仅是汉藏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还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这则材料以大昭寺主殿和某些局部为例,分析了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三)珍贵文物1文物概况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一件,便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除此之外,唐

48、代的丝织佛像,元代的大银灯、明代的珍珠佛衣和金灯,也都算得上罕世珍品。寺内供奉的松赞干布及两公主像,可能是13世纪时的作品。寺内壁画以中楼北侧回廊和佛殿中的为上品,那是几百年前绘画大师们的手迹。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页【解读】大昭寺内保存着唐朝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这则材料简单列举了佛像、金灯、银灯、佛衣、画像等文物。2唐蕃会盟碑材料一在拉萨大昭寺前面,矗立着一块著名的唐蕃会盟碑。由于唐朝的文成和金城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缔结了姻好关系,当时吐蕃尊唐为舅,自称为甥,故此碑又称舅甥会盟碑。据史书记载,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派使臣伦纳罗到长安请盟,唐表示赞同。是年,唐命宰

49、相和大臣17人与蕃使盟于京师长安的西郊。接着,又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专使,随伦纳罗入藏,于第二年(822年)的五月在拉萨设坛讽文盟约。至第三年(823年)正式立碑,唐朝使臣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此碑高三点四二米,宽零点八二米,厚零点三五米。碑身已略有风化,但所镌藏汉文碑文尚能辨认。碑文中说:“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充分表达了汉藏两族共崇旧好、永息争端的愿望。碑文中还记述了这次会盟的经过、立石年月以及参加登坛会盟的官员名单

50、。通过这次会盟,进一步加强了唐蕃的友好往来。这块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也是研究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86页材料二吐蕃当时树立的唐蕃会盟碑,历经一千一百六十余年,迄今仍然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碑上刻着藏、汉两种文字对照的盟文和藏文纪事文,这是藏汉两族兄弟亲谊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盟文中称:“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信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

51、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5页【解读】“唐蕃会盟碑”用藏、汉两种文字重申唐蕃“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充分表达了汉藏两族共崇旧好、永息争端的愿望。通过这次会盟,进一步加强了唐蕃的友好往来。这块会盟碑是西藏主要的古文献之一,也是研究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3“金本巴”(金瓶)制鉴于西藏呼毕勒罕(灵童)皆出自达赖、班禅亲族及世家弟子,视如世袭爵禄,致引起沙玛尔巴勾结廓尔喀入侵。清朝颁发了金本巴瓶、牙签于北京雍和宫、拉萨大昭寺内,举凡蒙藏各大活佛转世之呼毕勒

52、罕,寺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在拉萨者则由驻藏大臣监视掣签以定。清初达赖、班禅的承袭与转世必须得到清朝册封,自此以后,达赖、班禅的转世还必须以清朝颁发的金本巴瓶掣签决定,并由驻藏大臣主持坐床。清朝掌握了确定呼毕勒罕之大权。金本巴瓶之制度,可“去转世一族之私”,“辑藏安边”。(御制喇嘛说)可除达赖、班禅亲族及大世家使呼毕勒罕出自一族的弊端。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0页【解读】乾隆后期,鉴于西藏地方各项制度松弛,致使廓尔喀入侵西藏,大掠日喀则,清军入藏驱逐廓尔喀军,大力整顿地方吏治。1792年福康安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议定条例,1793年奏经朝廷审定后,正式颁

53、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章程对活佛转世作了详细规定,确定了“金本巴”(金瓶)制,规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用金瓶掣签决定,防止了贵族操纵擅权。同时,达赖、班禅也只有在清朝直接领导下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在宗教、政治上的权威和地位,巩固了清中央集权制国家对西藏的控制。【注释】颁赐金瓶之前,西藏活佛转世灵童皆出自达赖、班禅亲族及世家弟子。18世纪八九十年代,六世班禅圆寂后,其弟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沙玛尔巴因未分得班禅财产,勾结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造成极大的混乱。鉴于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清朝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罗布林卡(一)罗布林卡的含义“林卡”为藏语,汉译为“园林”之意;“罗布”为“宝贵、贵

54、重”之意。所以,罗布林卡有“宝贝园林”之称。很久以来,藏族城镇居民到了夏日,有去野外游乐的习惯,称之为“逛林卡”也就是游园。一般平民主要是游山川自然,往往一家老小或邀集亲友,携带帐篷远离城镇,选择山林地带、河岸、水边、草地、鲜花丛林中,支搭帐篷,烹煮食物,饮宴歌舞,甚至过夜野宿。罗布林卡,正是这一藏族民族文化娱乐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宫苑化了,并将藏族独特的“雪顿节”引入园内,成为达赖喇嘛和僧众官员们游园的重要节日活动。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435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罗布林卡”的含义及文化内涵。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它是藏族民族文化娱乐的组成部分

55、。(二)罗布林卡的修建历史罗布林卡修建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18世纪初期,这里还是一片密茂的柳树丛林,人称“拉瓦采”(“灌木丛林”之意)。拉萨河的故道从这里流经,景色甚佳,相传五世达赖在夏天曾来此消暑。七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曾来此沐浴治病,据说疗效很好。于是当时的驻藏大臣便奏请清朝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行宫建筑,名叫乌尧颇章(凉亭宫),作为七世达赖消夏、治病之处,以示朝廷中央政府的关怀。1851年七世达赖又在东侧修建了格桑颇章等建筑,把“拉瓦采”正式改名为“罗布林卡”,是为建园之始。从此,罗布林卡便成为历代达赖的夏宫。每年藏历四月到九月,达赖在此消夏,处理政务,举行庆典,进行宗教活

56、动。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5页【解读】这则材料回顾了罗布林卡的修建历史。这里原是一片树林,七世达赖在哲蚌寺学经时曾来此沐浴疗疾。当时的驻藏大臣根据清廷的指示,特为他修建了一座宫殿。七世达赖晚年又在附近修建格桑颇章等建筑,把“拉瓦采”改名为“罗布林卡”。此后,罗布林卡逐渐演变为达赖的夏宫。【注释】颇章:宫殿。(三)罗布林卡的规模、布局罗布林卡位于拉萨西郊,距布达拉宫西南约2公里,全园面积360,000平方米,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一半。其宫苑布局,按照现存的规模可分东西两大部分,东部是以格桑颇章、湖心宫和达旦明久颇章(新宫)为重点,四周用围墙围成的宫苑区;

57、西部以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颇章为重点,较为分散幽静自然。在东西两大苑区之间,是大片的林木、草地、花树,林木葱葱,花草繁茂,与万绿丛中的红墙或白墙、黄瓦、金顶交相辉映。罗布林卡的宫门是一座气势甚为宏大、极具藏式建筑风格的大门,宽大深远的藏式垂花门楼和楼顶的金色装饰,使宫苑气氛更加浓郁。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5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罗布林卡的面积及主要建筑。罗布林卡大约占地360 000平方米,其中格桑颇章、达旦明久颇章(新宫)和金色颇章是罗布林卡中的主要宫殿,正门是融合藏、汉两族建筑艺术的宫门,气势非凡,园内林木葱葱、花草繁茂。(四)藏汉合璧的罗布林

58、卡罗布林卡有一个重要特色,是从原始的纯以利用自然山川林木的园林活动,逐渐与人工造园相结合,并吸收内地汉族造园艺术的手法,营造出一个有殿阁楼台、假山亭树、林木花草、水池勾栏的藏汉合璧园林。在建筑造型上,吸收了汉民族坡面屋顶的歇山、攒尖、莹顶等形式,但整个园林的气氛仍然表现出浓郁的藏式园林建筑风格。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5页【解读】罗布林卡是一座藏汉合璧、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的园林。它吸收了汉族造园手法和建筑造型,但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风格,是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五)赤松德赞宴前认舅壁画(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一幅“宴前认舅”,画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

59、说:(金城)公主进藏一年,腹中妊有太子。而正宫拉朗细顿心生妒嫉,伪言声称亦孕有王裔太子。公主生太子赤松德赞,拉朗至公主前假装亲昵,竟将太子夺走,“漫云我所生者”。公主悲伤,诸臣皆疑,遂告藏王赤德祖赞。迨太子已满一岁,藏王盛开周岁之筵,邀请拉朗“戚党”和汉人“来会藏土”。拉朗人为了取悦于太子,携带了许多礼品。届期,齐集王宫,藏王坐于中央金宝座上,拉朗人列于右,汉人位于左。王父以满盛米酒之金杯,交与盛装丽服的太子,说:“二母所生独一子,身躯虽小而灵秀,金杯满注此米酒,其自献与汝亲舅,以决孰为汝母后”。太子勉强举步而从。拉朗人拿出衣服、花蔓炫耀而呼唤,太子未听,竟越汉人之侧,付金杯与汉人,并出语说:

60、“我赤松乃汉之甥,彼拉朗舅有何关。”公主踊跃而欢呼,遂设“广大筵宴,庆贺之。”这段故事十分动人,它形象地记述了藏汉人民间的深厚友谊。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44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壁画“宴前认舅”的内容。该壁画生动地歌颂了藏汉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六)雪顿节雪顿节是拉萨每年六七月间的隆重节日。“雪”在藏语中为“酸奶”之意,“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即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雪顿节的内容逐步丰富,不仅吃还要玩。人们吃酸奶和其他各种食品,跳舞唱歌,还有藏戏的会演,是除去藏历年以外最热闹的节日。在17世纪以前,“雪顿节”活动

61、纯是一种祭神的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清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出家比丘不许出门,到了开戒的日子,他们才得出寺下山,世俗百姓此时要准备酸奶施舍给他们。这是最早的“雪顿”活动。17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雪顿节也正式形成,并增添了演藏戏等内容。最初达赖喇嘛住在哲蚌寺时,以该寺为中心,称之为“哲蚌雪顿节”;后来布达拉宫建成,演戏等活动移到了布达拉宫;到18世纪初,七世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建成,又移到罗布林卡,并允许平民僧众入园观看。藏历六月底,各地藏剧团先到布达拉宫报到,然后赶往罗布林卡正式演出,一般有6个“扎西雪巴”(戏班子)和一个“卓巴”(舞班子)。噶厦政府的官员要集中去罗布林卡陪

62、达赖看戏,中午设宴、宴会中上酸奶,作为节日标志。罗哲文罗布林卡:藏汉合璧的雪域园林,中国西藏2002年第4期,第37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雪顿节的由来、发展、演变。“雪顿”为藏语,意为酸奶宴会。雪顿节又称藏戏节。它最早是宗教节日,17世纪中叶,雪顿活动开始增加表演藏戏的内容,18世纪以后,罗布林卡成为达赖的夏宫,雪顿节也演变为藏族艺术节。(七)藏戏藏族民间传统戏剧,简称藏戏。藏戏传统演法必须先演开场戏,开场戏中又必须有仙女多人与“甲鲁”、“温巴”一起表演的仪式;同时传统藏戏剧目中多以仙女、空行母化身等为主角,所以群众都亲昵地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戏

63、是个很古老的民族剧种,在全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也是最久远的。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我们在考察藏戏的艺术形式和发展规律时,发现同汉族各地的戏曲艺术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歌、舞、剧的有机结合,唱、念、做的程式化,以及特殊的演出时间、空间概念和虚拟写意的手法,等等。同时,因为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藏族本身很早就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的关系,包括还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化较深的影响,使得藏戏无论从文学剧本、演出形式,抑或是唱腔、舞蹈、技巧表演和面具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内地汉族地区,以至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迥然相异的戏剧艺术风格。可是藏戏艺术毕竟是藏族人民创造的,每一个剧目与藏族人民当时的现实生活,无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藏戏传统剧目中充满了人民性和正义的感情。西藏风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4、125、126页【解读】这则材料介绍了藏戏起源和萌芽的时间、藏戏的传统演法、藏戏与汉族各地的戏曲艺术的共同特点、印度佛教文化对藏戏的影响、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藏戏的群众基础。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宝库中一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