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三月月考高二年级语文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考试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6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
2、。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苏轼
3、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苏
4、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
5、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人,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B. 通过躬耕手段来缓解饥寒之忧是曾经“阔绰”的苏轼被
6、贬官黄州后的一个想法。C. 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洲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D. 马梦得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便把东坡之地赠予了苏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为了论证苏轼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低下,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加以佐证。B. 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C. 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苏轼的归隐躬耕有着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D. 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被贬黄
7、州后处境艰难,但他随遇而安,田园耕读生活也让他获得了精神力量,变得积极乐观。B. 苏轼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对待,所以说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C. 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D. 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朱东君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
8、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以欧
9、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叶
10、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
11、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
12、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
13、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
14、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
15、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B. 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C.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
16、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D.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B.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脱口而出,皆成妙语。由访谈可见出,既有她对古诗词的见解,也有她从古诗词中获取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启迪。C.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
17、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D. 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6. 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庹其五石鸣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
18、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
19、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
20、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
21、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
22、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主任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主任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23、( )A. 第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比较,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B. 第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又引出其话“让人觉得突兀难懂”,这些细节描写完全是为了表现庹其五的书卷气。C. 第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 第段划线句不但表达了庹其五对茶的赞美,还饱含了他对儿子的怀念,以及对山村茶树种植业发展的欣慰。8. 文中写到老孙家茶铺子里银杏树,有什么用意?9. “喝茶”作为小说构思的关键,是如何使情节紧凑精巧的?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内容,如人物的身世遭遇、帮助农村种茶等。喝茶
24、在小说中起到了串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4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4小题,9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中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察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做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25、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庞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激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案,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
26、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
27、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5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
28、贪赃者。B.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庞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庞营栅,再陈奏事情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C.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D.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
29、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
30、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经过风吹
31、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的句子是:_,_。(3)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的两句诗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0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
32、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天衣无缝 信手
33、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C.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这不仅在诗笔法的变换,而且
34、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_,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_?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35、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_,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21. 请仿照示例,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中任选两位作为写作对象,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一组排比句。示例:柳永,你泼墨的瞬间,委婉含蓄,隐约听到红牙板叮当,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四、写作(060分)22. 根据要求作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江河奔流,山峰静默;稻束低首,鸟鹊欢歌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和意义,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选角度,
36、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成都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三月月考高二年级语文 答案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考试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6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
37、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
38、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荒地。苏轼苦盼的机
39、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
40、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人,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B. 通过躬耕手段来缓
41、解饥寒之忧是曾经“阔绰”的苏轼被贬官黄州后的一个想法。C. 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洲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D. 马梦得知道苏轼深受具有人间烟火味的白居易的影响,便把东坡之地赠予了苏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为了论证苏轼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低下,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加以佐证。B. 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C. 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苏轼的归隐躬耕有着特定文化因素的影响。D. 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42、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但他随遇而安,田园耕读生活也让他获得了精神力量,变得积极乐观。B. 苏轼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对待,所以说在苏轼心中,陶渊明比白居易地位更高。C. 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D. 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答案】1. B 2. A 3. 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朱东君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
43、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
44、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
45、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
46、”,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
47、“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
48、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49、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朗读者节目组联系
50、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B. 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
51、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C.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D.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B. 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诗词上造诣很高,脱口而出,皆成妙语。由访谈可见出,既有她对古诗词的见解,也有她从古诗词中获取的对
52、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启迪。C.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D. 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6. 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答案】4. C 5. B 6. 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不空想。即使在困顿时,她也一直把眼前要做的事情做好。乐观阳光。她的乐观和阳光的心态洋溢在对古诗词的解说中,她就是那类总“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
53、面”的人。机智幽默。她基本不从正面回答记者提问,而是机智地引古诗词切入回答。解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芳心只共丝争乱”等句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追求不辍。虽年事已高,但仍兴致勃勃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发扬光大努力工作着。心怀祖国,无私奉献。她在90岁高龄时,毅然回国,用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成果滋养后学。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造诣。每次答问,叶先生都能脱口而出,且妙语不断。(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庹其五石鸣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
54、茶铺子里坐着喝茶。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
55、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56、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
57、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
58、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主任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主任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7. 下列对
59、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比较,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B. 第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又引出其话“让人觉得突兀难懂”,这些细节描写完全是为了表现庹其五的书卷气。C. 第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 第段划线句不但表达了庹其五对茶的赞美,还饱含了他对儿子的怀念,以及对山村茶树种植业发展的欣慰。8. 文中写到老孙家茶铺子里银杏树,有什么用意?9. “喝茶”作为小说构思的关键,是如何使情节紧凑精巧的?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答
60、案】7. B 8. 描写银杏树的高大繁茂,写出茶铺处于古朴、苍郁的环境之中;引出庹其五对种茶树的感叹,侧面烘托他对茶树的深情;心中老是惦记着茶树,为下文庹其五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笔。 9. 小说以介绍庹其五茶客身份和喝茶的习惯开篇,以庹其五在茶馆冲饮山村寄来的新茶结束,中间多次描写他与茶客喝茶,“喝茶”一事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庹其五的心境、人生态度的变化是小说的暗线,这条暗线也是借助人物有关“喝茶”的话语和心理呈现的。小说多次由“喝茶”引出中心事件外的其他内容,如人物的身世遭遇、帮助农村种茶等。喝茶在小说中起到了串连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434分)(一)文言文阅
61、读(本题共44小题,9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中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察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做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62、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庞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激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案,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
63、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选自宋史辛弃疾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64、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5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B.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庞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庞营栅,再
65、陈奏事情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C.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D.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
66、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
67、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
68、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
69、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当年的英雄豪杰,经过风吹雨打,现在也成了历史的句子是:_,_。(3)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舞榭歌台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 海日生残夜 (6). 江春入旧年三、语言文字运用(0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
70、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
71、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C.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因此通
72、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这不仅在诗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17. C 18
73、. D 19. D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_,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_?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_,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答案】 (1). 若说美在客观; (2). 为何有公认的美的事物; (3). 审美是主客观交融的。21. 请仿照示例,在“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74、”中任选两位作为写作对象,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一组排比句。示例:柳永,你泼墨的瞬间,委婉含蓄,隐约听到红牙板叮当,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答案】苏轼,你挥笔的刹那,慷慨激昂,隐约听到铜琵琶铿锵,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你运笔的当儿,冷清凄惨,隐约听到红藕私语,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四、写作(060分)22. 根据要求作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江河奔流,山峰静默;稻束低首,鸟鹊欢歌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姿态和意义,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75、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答案】例文:不一样的生命姿态一根小草,一支蜡烛,一朵昙花,一颗钻石,看似毫不相干的四种事物,却串起一个叫生命的东西,他们演绎着生命的不同姿态。 生命像一根绿油油的小草。它就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即使被人踩在脚下还会顽强的生长,它只是想迎接明天的阳光雨露,感受生命中的美好。生命又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宁愿做一棵无名的小草,也不愿去争世间的功名利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姿态是顽强,是平凡。 生命是一支燃烧的蜡烛。蜡烛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的却是别人,温暖的也是别人。尽管有时候被误解,它还是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别人。它不求别的,只求别人幸福。每个人
76、都是一支蜡烛,大家聚在一起,人间就会到处都有生命的辉煌之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命的姿态是奉献,是无私。 生命像一朵盛开的昙花。它只是短暂的美丽的花,不可能永远的盛开。它会凋谢,会枯萎,最绚丽的开放也只在瞬间。为何不抓住它,让人生拥有这个美好的瞬间?因为只有这个瞬间,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才不会让生命遗憾地、庸碌地消逝。生命如昙花一现,生命的姿态却是美丽、永远的。 生命像一颗璀璨的钻石。一颗普通的石头只有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与工匠的打磨,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难道生命不是这样吗?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像一颗普通的石头,要想让自己变成一颗耀眼的钻石,就必须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沉淀,经历疾病、困苦的打磨,人生才会变成棱角分明的钻石,才会绽放人生的光彩。生命如钻石一样灿烂,生命的姿态是历经磨难,是品味的坚强,独守执著,是璀璨珍贵。生命的姿态如小草般顽强平凡,如蜡烛般无私奉献,如昙花般短暂美丽,如砖石般璀璨珍贵。 小草,蜡烛,昙花,钻石,不同的事物诠释着不同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