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84856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数学新课改的方向。但由于农村学校新课改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课改推行较晚,一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仍然比较茫然。因此,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丰富、思维敏捷,可以提高创新的敏感性。德国教育家海纳特说过“教师凡是想促成他的学生的创新,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平等、民主的

2、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力量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大胆地、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的创意。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学生会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弄明白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先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子:“趣、实、活”。课要上得有趣,学生有了兴致,才能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课要上得“扎实”,在课堂上,把知识点都落到了实处,这样学生才有创新的基础。课要上得“活”,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维也会变活,这样学生的创新才会源源不断。三、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充分体

3、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创设一种民主、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一定要学生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新课改标准,就是要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活动的空间,多给展示的机会,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四、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改标准,教学要鼓励

4、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刨根问底,是他们创新的开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只有疑才有思,只要思才能有创新的火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

5、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

6、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总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设条件,营造好平等、民主的氛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大胆质疑,展现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