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472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答案】C【解析】图一、图二都不是铁农具,排除A、B两项。由骨制到石制再到铁制,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变,选C项。2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

2、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衣食无忧。”3山东是产粮大省。远古时代时山东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A小麦和水稻B小麦和粟C玉米和水稻 D玉米和甘薯【答案】B【解析】实际上是考查远古时代时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情况。4“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生产方式属于()A劳动者集体劳动 B小农经济C封建庄园经济 D个体农业经济【答案】A【解析】“同养公田”等信息反映出A项正确。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同绡

3、,音xio,义“生丝” ),此其分事也”。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C秦汉时期 D魏晋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男耕女织”式的生产方式,它形成于春秋时期。6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商朝时期的农耕技术是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7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 BC D【答案】D【解析】

4、这些言语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注意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优良传统。8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答案】D【解析】注意图中信息“废井田、开阡陌”,这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化,D项符合这一本质。A项是生产力,B项是表面现象,C项错误。9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

5、人”多为奴隶【答案】B【解析】殷墟是商代的文物,“众人协田”体现的是集体耕作,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时期。10从下图得出的正确信息有()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农耕经济地域差别较明显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与政府政策相关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A BC D【答案】A【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域性差别较明显,但农作物的区域差异是由气候条件差异造成的,故排除。11中国古代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是在()A东汉 B东晋C中唐 D南宋【答案】D【解析】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12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17世纪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

6、这种手工业产品是()A丝绸 B瓷器C棉布 D陶器【答案】B【解析】17世纪风靡欧洲的手工业产品是瓷器。13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 B西汉C唐朝 D明朝【答案】C【解析】缂丝技艺发明于唐代。14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民间传说 考古挖掘史书记载 文学侧面反映ABCD【答案】D【解析】诗属于文学方面,符合;出土的是文物,符合。注

7、意史论结合。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代C元代 D明朝【答案】C【解析】考查元代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它能同时纺出三根纱。16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与居民区隔开有专门官员管理又叫“草市”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 BC D【答案】C【解析】唐代以前,坊市分开,有专门官员管理市,且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定,“草市”是形成于宋代的乡村集市。17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基于

8、()A商业在财政税收中作用重要B维护农民切身利益C保护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王权D促进丝织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B、D两项不是“农本商末”形成的根源。18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清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经历。晋商的发展表明()A政府鼓励贸易促进了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发展D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答案】B【解析】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晋商体现不出资本主义萌芽;D项与史实不符。19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9、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答案】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出现独立的商人是春秋战国的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朝。宋代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20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见下图)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带有家长专制的特征农民安居乐业的思想商业发展的滞后A BC D【答案】A【解析】四合院体现不出商业发展的情况,排除含的选项。21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

10、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佃农”“工人”大量出现,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明代的江南地区。22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 B套作制的普及C一年二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岁再熟”可判断出“一年二熟”制出现。23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商品经济相对

11、发达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A【解析】注意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出现了雇佣关系。2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史论结合可判断出。25清代叶梦珠的阅世编记载:“(明朝晚期的上海)标布(白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商号)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则材料反映出()

12、商业活动竞争激烈商人操纵生产、流通环节批发贩运的大宗贸易发展商品经济居主导地位A BC D【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排除含选项即可。第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展览一: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4分)【答案】作物种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农具改进方面

13、:创制出曲辕犁、筒车。(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实,均可给分)(4分)展览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4分)【答案】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自耕农(小农)经济的产生。(4分)展览三: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

14、史卷”(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答案】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2分)结束语珍贵无比的经验教训(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分)【答案】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2分,只要答出两项即可得满分。)27(14分)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15、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材料三(今)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5分)【答案】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5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6、答案】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4分)(3)出现材料三这一现象的政策原因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三所示现象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危害。(5分)【答案】原因:重农抑商政策。危害:使手工业生产缺乏国内市场和资金,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5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

17、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

18、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案】变化:由对商业、商人的轻视,变为对商业、商人的重视。(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答案】品质:勤劳节俭,乐善好施。(4分)(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2分)【答案】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

19、商业资本。(2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4分)【答案】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

20、(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北宋)王巩闻见近录材料三观察下列中国不同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4分)【答案】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商业的发展,交通要道(或者人口聚集)。(4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区域分布发生的变化。(4分)【答案】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三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又出现了什么经济新现象,其本质特点是什么?(4分)【答案】图三中苏州等江南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或答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本质特点是生产中出现了雇佣关系。(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