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整合训练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
2、僚政治3、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面图片所示文物透出的历史相关信息是( )A原始居民的生活 B商朝的青铜文明C春秋战国的纷争 D秦汉时期大一统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下
3、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况B.牛耕方式以二牛抬杠为主C.曲辕犁结构相对比较完备D.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巨大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8、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家向往太古,家向往禹世,家向往西周,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分别应该是指()A.儒、道、法、墨B.道、儒、墨、法C.道、儒、法、墨D.道、墨、儒、法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
4、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0、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2、从文字结构来看,商朝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5、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即所谓的“六书”。这主要说明商朝甲骨文( )A.与古代书写材质相辅相成B.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C.体现了古汉字写意性的特点D.是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也和商朝一样,有着中央与地方区域的划分。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地区(即王幾所在)其时被称为“周邦”“周”“有周”或“王国”。在“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也叫作“多邦”“庶邦”。所谓的“万邦”(或“多邦”“庶邦”)当指各类地方政权。据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整理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秦朝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第一,“有郡县,然后土
6、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夬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第二,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第三,权臣于国有利有弊,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据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整理 材料三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据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
7、衰的关系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周朝地方行政区域管理的措施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14、 商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很多因素。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对上层建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生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中运用了以下资料: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魏国“车马之多,
8、日夜行不休已”。摘编自战国策魏一 为了鼓励商业,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开设市场、减轻税收、修缮道路、优惠商贾等措施。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下图 ) 材料三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史记平准书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的。2.据材料二回答,你是如何看待“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一现象的?3.有人说:秦朝以后到汉魏,国内商业发展是“戴着枷锁前进”的。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枷锁”
9、是什么?为什么能“前进”?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要想得到民心,必须实施好的教育。 材料二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了它
10、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 材料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賦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据晁错论贵粟疏整理1.根据材料一,槪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庄子“无为思想”出现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
11、此”的原因,并分析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见秦朝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项,不选B项。封建社会时期,百姓始终是皇帝和封建
12、政府的属民,不选A项。中央集权政治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已经出现,不选C项。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 5
1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选项排除。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材料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采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生产,反映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模式,故A项正确;图片中展示的是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
14、期,故C项错误;豪强地主的田庄基本采用集体生产的经营模式,故D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D项的具体表现,均排除。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墨家;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15、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是法家;故D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此题是问“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据材料可知,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之学士”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因此他们纷纷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可见“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是其原因.故D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所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 11
1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一些爱情诗反映“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故选C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排除。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甲骨文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故D项正确。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措施:采用分封制,将王幾以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2.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
17、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3.特点:注意吸取前代经验教训;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加强思想控制。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政治环境王宰哀微;社会风气重利、趋利;交通发展;统治政策;等等。2.看待:各诸侯国货币不统一,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枷锁农抑商政策。原因:秦朝统一全国,统一货币;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等等。解析:1.据材料一“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为了鼓励商业,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开设市场
18、、减轻税收、修缮道路、优惠商贾等措施”分别概括得出。2.“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说明各诸侯国货币不统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各诸侯国商业发达;另一方面,货币的不统一影响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第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小问结合秦朝以后到汉魏的时代背景得出。 15答案及解析:答案:1.主张: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背景:社会急剧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对民众思想和其他学说产生了较大影响。3.原因: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