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学科学1.走进科学课【教材分析】走进科学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一起学科学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青岛版科学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做好上科学课的心理准备,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树叶和“小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一幅卡通人物的情景交流对话,提醒学生“要上科学课啦”,在科学课上“要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趣味性卡通活动场景图使学生知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然后通过两组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课中常进
2、行的观察、实验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观察、实验的全过程,从中收获到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乐趣。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听科学家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对科学家有所了解,激起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更加敬重科学家,关注科学。本课为绪论课,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几组小实验、小游戏、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验观察、实验活动,亲历过程,感受其方法、乐趣。【学生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还不理解什么是“科学”,更不明白科学课上要做什么,感觉科学离自己很远,科学很神秘。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展示课前准备的图片、照片或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引导学生
3、大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悟游戏中、生活中蕴含着科学知识,感知生活中处处皆科学,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2.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鱼”实验中发现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观察及实验感知到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课上做什么。【器材准备】学生做好学习科学的心理准备。 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4、一、导入新课:PPT 1 出示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这个词,大家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想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课本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都有什么内容?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二、探究活动(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1. PPT 2 出示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提出问题: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2.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3.小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二)亲历探究活动1.自由观察植物的叶。
5、PPT 3 出示提出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科学,观察是常用的方法,怎样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1)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2)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3)PPT 4 出示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5)要求每个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6)PPT 5 出示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1)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然后再认真观察,并且边观察边画出来。(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3)展示学生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4)学
6、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5)师生共同小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细致。边观察边画更能将叶子的样子画正确。3.进行透过水杯观察小鱼的实验。(1)教师谈话: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要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其中的过程。(2)PPT 6 出示出示小鱼图卡。请仔细观察小鱼的头朝向哪里。(3)PPT 7 出示教师进行实验方法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3)学生模仿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4.进行有趣的胡椒粉实验。(1)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很多,我们再来做一做。PPT 8 出示老师给每组一个小盆子,里面装大约一半水,每个盆子的水面上均匀地撒一
7、些胡椒粉。(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3)PPT 9 出示出示用铅笔醮洗洁精点的方法。师:用这种方法试一试。三、反思与评价1.PPT 10 出示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2.师小结:生活中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通过实验去验证,肯定能发现并解决很多问题。2.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探究PPT 11 出示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给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的头像并粘贴在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教学后记】2.我的“小问号”【教材分析】我的“小问号”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一
8、起学科学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中提示了准备材料的导向,并且给出了几种玩具的图示。目的是引导学生任意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将感兴趣的玩具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同探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玩跳跳蛙、玩遥控汽车、玩跷跷板,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想生活、观察生活,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产生揭开谜底的欲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校园里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视角转向了校园,拓宽学生观察视角,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9、。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玩玩具的活动、交流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隐含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生活处处皆科学。【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第一课走进科学课中已经认识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了科学课上做什么,本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学探究作铺垫,激起学生找到“小问号”答案的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10、【器材准备】学生把喜欢的玩具和材料包中的跳跳蛙带到课堂上来研究。 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一、介绍玩具,导入新课:PPT 1 出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玩具,讲解玩具的玩法、功能。二、探究活动(一)玩玩具,提出问题1. PPT 2 出示教师演示玩跳跳蛙。2.引导学生猜想:拧紧跳跳蛙上的发条,将跳跳蛙放在桌上,松开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猜想。3.学生玩跳跳蛙。4.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PPT 3 出示出示记录表格。教师鼓励学生的提问,画出一笑脸,表示记录了一个问题。(二)交换玩玩具,提出问题。1.PPT 4 出示提出要求:在玩玩具,究竟包含着多少个问题?看谁能够在玩的过程中把问题找
11、出来。2.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玩玩具。再任意组合,玩玩具。3.收好玩具,集中展示问题。(三)对比观察拍球游戏,提出问题。1. PPT 5 出示找两个学生到前台,一起玩拍皮球的游戏。(教师故意将一个皮球放掉一些气,使之不容易弹起。)2.进行拍皮球比赛: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比较,提出问题。3.拍皮球的两生交换拍皮球,然后谈出自己拍皮球的体会。4.引发学生提问: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提出问题。1.观察自己的文具,提出问题。2. PPT 6 出示 PPT 7 出示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或教科书中的插图,如:彩虹、下雨、烧开水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反思与评价1. P
12、PT 8 出示评一评: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强调科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四、拓展活动PPT 9 出示布置作业:课余时间注意在校园内进行观察,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比一比,看谁能够将自己的小问号和他人的小问号全部解决。 【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3.看一看【教材分析】看一看是青岛版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先观察眼睛的外部特征,再研究眼睛的本领,认识到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按不同的顺序观察能发现更多信息,最后意识到我们要保护眼睛。教科书中也有一种结构决定功能的
13、内蕴目标。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呈现镜子、七巧板等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在课前可以借助镜子观察人体的视觉器官眼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看一看我们的眼睛,了解眼睛的外部特征;通过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知道眼睛的本领;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松树和花生,了解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通过呈现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书姿势,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寻找隐藏在“大象”中的动物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本课通过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中发现眼睛的本领,在对比观察中了解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在亲身实践中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从整体上指导学生初
14、步掌握“观察”这一技能。【学生分析】一年级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实这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但他们还没有建立观察的概念,对观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看”这一层面上。他们的观察是随意的、无序的,描述也是杂乱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2.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
15、.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用眼睛观察到的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难点】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知道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器材准备】学生镜子、七巧板教师课件、评价表、纸杯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PPT 1 出示课题看一看。2.PPT 2 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3.教师提问: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4.PPT 2 出示眼睛的图片。5.聚焦话题:眼睛有什么作用?
16、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二、活动探究活动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1.PPT 3出示“看一看我们的眼睛”活动图片及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借助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眼睛的外部特征。(2)将自己观察的眼睛画在活动手册中。(3)使用镜子时注意安全。2.学生活动:用镜子认真看一看自己的眼睛,说一说眼睛有什么外形特征,在小组内交流。3.教师提问:在观察自己眼睛的基础上再观察其他学生的眼睛,有什么发现?4.PPT 4出示交流汇报。学生交流:介绍眼睛的外形特征(圆圆的、中间黑色的周围白色、有睫毛)。5.PPT 5 出示不同人的眼睛有不同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从单眼皮、双眼皮,睫毛长短等方面说一说。6. PPT
17、 6 出示教师适当纠正学生回答的问题,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并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7.教师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并评价。活动二: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1.PPT 7出示活动主题: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教师提问:你知道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吗?2.PPT 8出示七巧板图片及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小组成员分工明确。(2)从七巧板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3)活动时要遵守课堂纪律。(4)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七巧板,交流、讨论。4.PPT 9出示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七巧板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蓝色等,形状有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18、。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描述。5.PPT 10出示探究技能。教师总结: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6.PPT 11出示香蕉、苹果、西瓜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水果的形状、颜色等。7.PPT 12出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它们的形状、颜色或大小等。活动三: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1.PPT 13出示活动主题: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教师提问:在山顶上看山下的汽车或人,会发现它们都变小了。这是因为我们距离它们远,所以它们看上去小。那么人在不同的地方观察松树会有什么发现?2.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让学生说说远看松树像什么,近
19、看松针像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从远处和近处观察松树是不同的,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选出观察的结果。3.PPT 14出示花生和花生剥开后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花生,让学生描述花生剥开后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4.PPT 15出示方法指导。教师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5.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其他的观察顺序吗?6.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等。7.PPT 16出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哪些发现?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纸杯,说一说有哪些发现?8.PPT 17出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9.PPT 18出示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20、。教师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活动四: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1.PPT 19出示活动主题及学生讨论图。教师提问:你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吗?2.学生汇报。3.PPT 20出示各种保护眼睛的方法。读书时光源要充足、适时看电视电脑、讲究卫生、户外互动、营养均衡、避免眼外伤等。三、拓展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PPT 21出示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教师提出课后探究要求:找一找图中有几种动物,都是哪些动物,并将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教学后记】4.听一听【教材分析】听一听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认
21、识人体的视觉器官后认识听觉器官耳朵。本节课从耳朵的外部特征到作用逐步展开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耳朵的作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手电筒、不透明的塑料瓶、沙子和小石子等物品,让学生先熟知本节课用到的器材。第二部分探究,让学生观察耳朵的外形并画出来;通过敲击不同的杯子,听一听发现每个杯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通过猜放入塑料瓶中的物品进一步体会耳朵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耳朵辨别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本课通过设计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耳朵的重要作用,探究过程中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让学生逐
22、步加深对耳朵的认识,体会到人体的感觉器官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的生存都有重要作用。【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感觉器官已经有所认识,能够认识到自己有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皮肤等。学生对耳朵已经非常熟悉,但是仅仅停留在外观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耳朵是一个可以独立感受外界刺激获取信息的器官。同时学生对观察的概念也没有深入地认识。只有很少的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途径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缺乏对耳朵这一听觉器官的全面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利用耳朵可以辨别声音。2.知道耳朵能够接受外界的声音刺激。3.知道耳朵对人生存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
23、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朵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利用耳朵可以辨别声音。【器材准备】学生手电筒、杯子、不透明的塑料瓶、沙子、石子、记录单教师眼罩、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PPT 1 出示课题听一听2.PPT 2 出示“辨声识人”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辨声识人”游戏。一名学生带上眼罩,教师随机选取其他学生发出“啊”声,让他判断发出声音学生
24、的方位。学生发出的声音改为“你好”,让戴眼罩的学生判断是哪位同学发出的声音。3.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本次游戏中我们用到的器官是耳朵,通过耳朵能辨别声音的方位和发出声音的人物。教师板书课题:听一听。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我们的耳朵1.PPT 3 出示观察耳朵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耳朵。学生汇报:照镜子、看照片等。2.PPT 4出示借助工具观察耳朵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得更全面,如耳朵内部等。学生回答:可以相互看一看,借助手电筒观察等。3. 学生小组内互相观察耳朵。4.PPT 5出示人耳结构图片。教师出示耳朵结构图,指导学生简单认识外耳各部分名称。5.PPT 6出示画出的耳朵的图
25、片。教师指导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如耳朵像“3”,耳朵有毛毛等。6.学生画一画耳朵的外部轮廓。7.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评价作品与学生耳朵的相似度,借此总结耳朵的外部特征。活动二: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1.PPT 7出示不同材质的杯子。教师提出问题: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学生做出各种猜测。2.PPT 8出示活动注意事项。活动注意事项:小组保持安静、敲击力度要适中、每次敲击力度要大致相同等。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时,到各小组强调活动注意事项。4. PPT 9出示汇报交流。让一个小组到展台展示,教师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5.师生总结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时,发出的声音可能不同。活动
26、三: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1. PPT 10出示塑料瓶、沙子、石子、眼罩。教师晃动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沙子或石子的塑料瓶,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测里面是什么。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2.PPT 11出示活动要求:每次晃动塑料瓶时力度要一致,小组内保持安静等。3.PPT 12出示学生活动图片。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要求各小组一定认真倾听。4.PPT 13出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汇报猜测的理由,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表述错误的地方。5.PPT 14出示探究技能教师讲解: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三、总结拓展1.教师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耳朵的外部特征和作用,掌握听得更清楚的
27、方法等。2.PPT 15、16出示拓展活动教师出示拓展活动要求: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教学后记】5.摸一摸【教材分析】摸一摸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的第三课时。在认识眼睛、耳朵等器官的基础上,本节课从观察皮肤的外部特征入手,了解皮肤的分布,知道皮肤可以帮助我们辨认很多物体。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让学生准备毛巾、复印纸、纸板和砂纸等,引发学生思考皮肤怎样识别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为课堂探究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外部特征,然后摸纸箱中的物体,并辨别它们。最后通过实验体验用皮肤感觉到物体特征,如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让
28、学生知道这也是在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将探究活动由课上延伸到课外、由知识拓展成应用,既将本节知识内化,又可以通过探究互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本课内容以皮肤为研究对象,皮肤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观察皮肤的外形特征和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皮肤这一感觉器官的欲望。 【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科学课程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们怎么知道单元安排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首先认识眼睛、耳朵和皮肤等器官,然后了解这些器官的作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学生在认识了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后,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培养
29、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皮肤是人体的感觉器官。2.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2.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了解皮肤是怎样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皮肤的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观察皮肤的外形特征。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器材准备】学
30、生水彩笔、两块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文具盒等教师课件、评价表、纸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 1出示课题摸一摸2.PPT 2出示盲人摸象的故事。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对大象的描述对吗?如何帮助他们正确的观察大象? 3.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板书:摸一摸。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我们的皮肤。1.PPT 3 出示 观察皮肤情境图。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上哪些部位有皮肤。学生汇报(手、脸、胳膊等)。2.PPT 4 出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手背或胳膊上的皮肤,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学生汇报:皮肤的颜色有粉红色的、黄色的。皮肤表面有汗毛和毛孔,手掌有掌纹等,表面是肉红色的。捏一捏
31、能感觉到疼,按一按能感觉到压力。活动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1.PPT 5出示摸物品活动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箱子里面有什么吗?2.PPT 6出示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活动时不能往箱子里看。(2)摸物体要仔细。(3)要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4)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3.PPT 7出示我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物体形状、大小、软硬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来辨别它们。摸到了橡皮,因为橡皮小,是长方体,比较软。摸到了文具盒,文具盒比较大,摸起来比较软,还能打开。摸到了彩笔,彩笔比较细、比较长,有笔帽。4.PPT 8出示记录园地教师指导学生用“”选出自己用摸的方法能辨认的物理。活动三:摸
32、一摸,有什么发现?1.PPT 9出示用皮肤感觉干与湿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攥一攥,感觉毛巾的干与湿,学生汇报:皮肤可以感觉干与湿。2.PPT 10出示用皮肤感觉冷与热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背来感觉水杯的冷与热,学生汇报:皮肤可以感觉冷与热。3.PPT 11出示复印纸、纸板和砂纸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物品吗?能用摸一摸的方法认识它们吗?4.PPT 12出示用皮肤感觉不同纸厚薄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捏一捏复印纸和纸板,说一说有哪些发现。5.PPT 13出示用皮肤感觉不同纸的粗糙程度图片。教师指导学生用手轻轻摸一摸复印纸和砂纸,说一说有哪些发现。学生汇报:纸板厚,复印纸薄;复印纸
33、光滑,砂纸粗糙。 6.PPT 14出示记录园地。教师指导学生记录物体的厚薄、冷热等。7.PPT 15出示海绵、球和大小不同桔子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用摸一摸的方法体验物体的软硬、大小。8.PPT 16出示探究技能。教师解释:通过了解皮肤还可以感觉到的物体的其他特征,如形状、大小、软硬、压力感、轻微的触动感等,认识这些还是在观察。三、拓展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PPT17出示拓展活动教师出示活动要求: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并根据表格中手掌、喉结、头发、胡须等特点做好记录。【教学后记】6.闻一闻 尝一尝【教材分析】闻一闻 尝一尝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
34、的第四课时。本节课是在前面认识视觉、听觉、触觉器官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嗅觉和味觉器官。本节课从观察鼻子和舌头入手,通过用鼻子闻一闻不同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尝一尝不同物体的味道,初步了解鼻子和舌头的作用,知道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也是在观察。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桔子等物品,以备课堂探究使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或同学的鼻子和舌头,认识嗅觉和味觉器官;然后通过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不同物体,学习闻和尝的方法,知道用鼻子闻、用舌头尝也是在观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学校的公园,继续利用感官器官观察周围的事物。本课按照先认识嗅觉和
35、味觉器官,然后通过活动了解它们的作用,最后综合应用感官器官进行观察,体会到人体的感觉器官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听、摸、闻、尝都应有所体验,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做这些事情。但是对看、听、摸、闻、尝这些活动所用到的器官认识还不够深刻,观察的还不够细致,利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时存在错误操作,尤其是通过闻和尝进行观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2.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2.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
36、水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闻和尝的探究兴趣。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难点】知道用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尝多种味道;知道闻和尝的方法。【器材准备】学生筷子、镜子、苹果、桔子等教师课件、醋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PPT 1出示课题闻一闻尝一尝。2.PPT 2出示谜语教师出示谜语:“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3.PPT 3出示谜语教师出示谜语:“白门楼,红围墙,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请猜
37、一猜?学生回答。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闻东西需要用到鼻子,尝东西需要用到舌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好朋友鼻子和舌头吧!(师板书课题闻和尝。)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1.PPT 4出示学生活动图片。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能更清楚的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呢?学生交流回答。2.PPT 5出示温馨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鼻子和舌头的特征,发现鼻子和舌头的秘密,比如:我有两个小鼻孔、舌头上有红点点等等。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观察对方的鼻子和舌头,了解他们之间的鼻子和舌头有不同之处。3.教师指导学生画一画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加深对
38、鼻子和舌头外部特征的了解。一年级的学生绘画能力可能不是很强,只要画出大体模样即可。4.PPT 6出示学生汇报图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鼻子和舌头,教师评价。5.活动总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活动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鼻子的作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比如鼻子可以闻气味。2. PPT 7出示学生闻固体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怎样闻苹果的气味?3.学生回答: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闻;闻水果时鼻子和水果要靠的比较近教师适时做出评价,总结闻固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小组活动:闻苹果的气味。5.小组展示,学生说一说苹果的气味,清香味、香香的。6. PPT 8出示学生闻液体
39、的图片及温馨提示。教师提问:怎样闻醋的气味?7.学生回答。8.师生总结闻液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闻像白醋一样的物质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首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不要离着太近,用手轻轻的往鼻孔里扇一扇,这样鼻子就闻到气味了。9.小组活动:闻白醋的气味。10.小组展示,学生说一说白醋的气味,酸酸的。生生质疑,看一看闻的方法是否正确。11.PPT 9出示总结闻液体和固体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教师总结:对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闻。活动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1.PPT 10出示学生尝桔子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尝桔子的味道?小组交流如何更科学的尝像桔子一样的固体的味道。小组活动品尝桔子的味道。师生
40、总结:吃桔子之前先要洗手,可以把桔子掰成小块,用牙签吃,吃完后还要漱口,这样比较卫生(师边说边演示)。2.PPT 11出示学生尝糖水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尝糖水的味道?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尝糖水的味道。学生回答:用筷子蘸着尝;手拿筷子的一端要高于另一端,以免倒流。 小组活动尝糖水的味道。小组展示:糖水的味道是甜的。3.PPT 12出示总结尝固体和液体的方法。师生共同回顾尝固体和液体的方法。4.PPT 13出示探究技能学生阅读、交流。师生总结: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都是在观察。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闻、尝物体,今后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物体,千万不要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活动四:观察水果,说一说它
41、们的特点。1.PPT 14出示猕猴桃、香蕉、樱桃等水果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点。2.学生小组活动。3.小组展示:描述每种水果的特征。三、总结拓展1. PPT 15出示问题:你有哪些收获?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 PPT 16出示拓展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在校园里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教学后记】第三单元 玩中学7.玩磁铁【教材分析】玩磁铁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玩中学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以玩磁铁为主线,指向认识磁铁的各种形状和磁铁吸引铁的特性,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磁铁各种性能。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为完成课堂探究做好材料的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是课
42、堂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形状,磁铁可以吸引铁,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完成对磁铁特性的探索;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主要是联系实际认识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认识磁铁的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对磁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而对磁铁以形状命名、隔着物体吸引铁认识不足。本节课就是以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玩中认识磁铁的形状和命名方式,细化对磁铁特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2.通过玩游戏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也可以隔着物体能吸引铁、
43、镍等材料。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玩磁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2.通过描述磁铁吸引铁、镍等,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简单的记录,通过分享和评价获得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玩磁铁,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2.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3.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玩磁铁,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铁,知道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感受磁铁的特性。【器材准备】学生橡皮、塑料尺、回形针、铅笔、铁钉、塑料棒、橡皮泥、课本、塑料杯、订书钉、各种磁铁等教师课件、评价表、粉笔、磁铁【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引导学生交
44、流准备材料的收获,为上课做好准备。二、导入新课1.PPT 2 出示“小猫钓鱼”的游戏。谈话交流引出“小猫钓鱼”的游戏。请两名同学开展“钓鱼比赛”,发现问题:一个同学能钓上来,一个同学钓不上来。学生质疑,进行猜想,导入新课。三、探究过程(一)多种多样的磁铁1.PPT 3 出示 多种多样的磁铁和活动提示。2.提问:你都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学生自由交流。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磁铁,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名字。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同学们取的名字真形象。为了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我们把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的、像动物蹄子形状的磁铁叫做蹄形磁铁,这种中间有孔的叫做环形磁铁(取出圆形纸片和环形纸片,让
45、学生进行观察区分)。还有这些方形、柱形、球形等多种形状的磁铁。3.PPT 4出示带名字多种多样的磁铁,引导学生认识。(二)玩一玩磁铁,有什么发现?1.PPT 5出示活动二:玩一玩磁铁,有什么发现?提出问题:玩过磁铁吗?有什么发现?2.PPT 6出示 给磁铁找朋友,出示各种物体和活动提示。3.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实验盒中有多种实验材料(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如果磁铁能把它吸在一起,它们就是“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仍然留在实验盒里,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快又摆放准确。学生做游戏,学生交流发现。磁铁的“朋友
46、”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同学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就叫做交流。一位伟人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交流分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4.PPT 7出示探究技能和结论。 PPT 8出示 问题:“试一试,磁铁可以吸引吗?”和镍币的图片。5.磁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只不过在生活中这些金属经常和其它金属一块使用,显不出它的特性来。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导入时“小猫钓鱼”游戏钓上来或钓不上来的原因。(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1.PPT 9出示 活
47、动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以及学生隔着课本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和水杯中取回形针的图片。2.我们继续做游戏,挑战一下自己。这个烧杯里不小心掉进去了一些曲别针,谁能想个办法不接触水把它取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找学生操作。同学们,磁铁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隔着玻璃把曲别针吸上来。想不想再来体验一下磁铁的这个神奇特点?学生隔着课本、练习本、木板、泡沫板等材料进行实验。小结: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四)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体?1.PPT 9出示出示“活动四: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体?”以及学生用磁铁吸引周围物体的图片。2.既然磁铁和铁是“好朋友”,它能吸引铁等材料,那么我们周围的
48、哪些物品还用到了材料铁?咱们来找一找吧。学生自由活动。学生交流。提示:生活中有许多材料我们认为是铁做成的,其实可能是其它金属,只要用磁铁一验就知道它是不是铁做成的。三、拓展活动1.PPT 9出示“观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和生活中用到磁铁的照片。2.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利用课余时间我们认真去寻找、仔细去观察,说不定还能发现磁铁其它神秘特点呢。【教学后记】8.玩彩泥【教材分析】玩彩泥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玩中学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主要以玩彩泥为载体,学会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通过亲自体验改变其他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了解生活中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认识
49、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带来我们的材料包中的物品:彩泥、彩纸、海绵、橡皮筋,另外再带来毛巾或者手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通过用各种方法玩彩泥,改变彩泥的形状,使学生学会改变物体的几种方法,同时也体会到这样做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改变彩泥、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等物品的形状,体会用这些方法改变物品的形状时用到了力,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让学生做一做,用彩泥自己设计制作一件物品,不仅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到生活中找一找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
50、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通过玩彩泥、改变彩泥、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的形状等活动,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感官观察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玩彩泥、对纸、毛巾等物体用力,观察用力后物品的变化,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问题。2.能用感官观察到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3.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
51、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2.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通过玩彩泥等活动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器材准备】学生学生准备彩泥、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等教师课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老师出示一盒彩泥,说:喜欢玩彩泥吗?你平时是怎样玩彩泥的?生:我会用彩泥捏成小动物。生:我能把彩泥做成桃子。2.PPT 1 出示出示彩泥等物品的图片。3.师:我们用灵巧的小手就能把彩泥变成各种不同
52、的造型,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吗?玩彩泥的游戏中还藏着一个神奇的奥秘呢!会观察、爱动脑的小朋友才能发现它。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一玩彩泥,找找其中的奥秘。二、探究活动1.玩彩泥,说发现。(1)PPT 2 出示 先看课本中的小朋友有哪些玩法?你还有什么新玩法?提示学生设想玩彩泥的方法,同时提示学生要观察彩泥形状的变化。生:我会把彩泥团成球状。生:我能把彩泥搓成长条。生:我可以把两块不同颜色的彩泥挤在一起,变成茄子。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总结板书:揉、搓、压、刮、切等。(2)PPT 3 出示出示记录表。师:我们通过集体交流,找到了这么多操作方法,那么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彩泥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玩
53、一玩彩泥,边玩边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3)PPT 4 出示出示温馨提示,指导学生玩彩泥。学生自己玩彩泥,边玩边记录发现。(4)展示、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随着学生的汇报呈现课件。 PPT 5 出示出示通过团、搓、捏、压的方法,彩泥改变后的形状。生:我发现切完之后,彩泥由圆柱形变成了薄片。生:我使劲一压,再整一整,大块的彩泥就变成了一片树叶。师:你们能通过对比彩泥前后的形状,发现彩泥的变化,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生:彩泥原来是圆柱形的,我把彩泥揉成了圆球,再把它们捏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朵花儿。生:我把圆柱形的彩泥切成了许多薄片。师:能说出彩泥的形状变化,你就学会了描述信息。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探究本
54、领。(5)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师:我们运用这么多玩法,让彩泥的形状不断变化,多有趣呀!那么,我们的小手在进行各种操作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点呢?生:都得用力。PPT 5 出示师:也就是说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2.观察对其他物体用力,能不能改变形状。引导提问: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那么力可以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吗?谁来说说你的猜想?生:我认为可以。生:我认为不一定,我再怎么用力,桌子的形状也不会变。师: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1)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一下吧!(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粉笔、铁球、课桌等)(2)设计实验方案。师:
55、你打算怎样用力?生:挤压、拉、剪、推、拍打等。师:在做“用力”的实验时,我们需要观察什么?生:观察物体在受力前后的形状变化。PPT 6 出示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方法。师:在做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生:注意安全、小组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PPT 7 出示出示温馨提示,指示注意事项。(3)学生在小组内实施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4)全班展示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PPT 8 出示出示记录结果,通过记录结果进行分析。生:我用力一压,海绵就变扁了。生:我用力一拍,圆柱形的粉笔就变成粉末了。生:我用一拉,皮筋变长了。师:可以说力让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还有谁想说?生:我用尽全力压铁球,铁球也没
56、发生变化。我认为力不能改变所有物体的形状。师:这位同学有不一样的发现。对于用力压铁球,铁球没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大家怎么看?生:可能是用力太小了。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播放视频:机器碾压铁块)。看来我们只要使用足够大的力或者借用其他工具用力,就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PPT 9 出示出示结果图和结论语。(5)做一做。PPT 10 出示出示制作彩泥菠萝方法图,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PPT 11 出示 现在,我们就来尝试使用不同方式的力改变彩泥的形状,制作自己喜欢的造型,制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快速用准备的彩泥做一个你喜欢的物品,比一比谁
57、做的快。2.做完后收拾桌面,端正做好。三、巩固应用、拓展创新。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我们就来尝试使用不同方式的力改变彩泥的形状,制作自己喜欢的造型。2. PPT 12 出示提出观察的主题:观察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尝试运用不同方式的力,改变身边的小物品,体验创造的乐趣,注意安全。 【教学后记】9.玩小车【教材分析】玩小车是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玩中学中的第三课时。本节课围绕小车游戏开展活动,让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从而探究推力和拉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选用生活中学生常玩的小车,以3张实物图片的形式提示本节课探究
58、活动中需要准备的主要材料,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来家里现有的小车玩具;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拉小车、推小车的两个特写图,通过引领语“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让学生玩小车,体会到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教科书以正文文字的形式出示了“推或拉能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的结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推车小游戏”呈现的是学生推小车比赛游戏时的场景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游戏中用到了推力,要想获胜还要控制好推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们这样玩一玩”是两个同学拉钩、站立推掌,让学生认识到游戏中,也用到了推力和拉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拓展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推力与拉
59、力。例如拖地、拉衣服拉链中既用到推力,也用到拉力,初步感知推力与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小游戏、玩一玩,在游戏中体验拉力与推力,进一步感知拉力与推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以观察和描述为主,能够知道“推和拉”的动作,但是很难用科学词汇描述推力和拉力,对推力和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缺少深刻的认识。通过玩小车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知道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可
60、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2.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玩小车的游戏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2.能用语言简单地描述信息,并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玩小车游戏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能尊重事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小车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器材准备】学生玩具小车教师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3 出示 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2.学生活动。3.学生交流:如何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4.教师小结:推和拉都产生
61、了力,使同学离开原来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借助玩小车来研究推和拉。板书:玩小车。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1.PPT 4 出示出示拉杆箱、超市购物车图片,交流他们是怎样运动起来的。2.总结:推与拉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活动二: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1.PPT 5 出示 提出问题:你都有哪些办法让小车动起来呢?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各种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教师随机指导。3. 学生交流: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与拉力使小车动起来了。4. PPT 8 出示教师总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活动三:推小车游戏。1.PPT 9 出示 看谁的小车能停在圆的中心处,介绍游戏规则。2
62、.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提示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3. PPT 11 出示交流游戏中的发现:要想获胜就要控制好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活动四:我们这样玩一玩。1.PPT 12 出示我们这样玩一玩:玩拉钩、推手掌、拔河游戏。 2.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 3. PPT 13 出示总结:这些游戏中用到了推力和拉力,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三、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推力与拉力。1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我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推力与拉力。学生交流。2. PPT 16PPT 17 出示学生分析、交流:生活中很多地方既有推力,也有拉力。3.总结:他们的存在不仅方
63、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与拉力?大家可以去寻找,我们再交流。 【教学后记】10.分一分【教材分析】分一分是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玩中学中的第4课时。本单元包括玩磁铁、玩彩泥、玩小车、分一分。学生通过观察,对物体进行分析、对比,探讨科学奥秘,知道分类的方法,有利于学会整理生活中的物品。【学生分析】一年级的新生初入校园,他们大多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科学充满着期待。这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存有差异。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
64、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能按材料种类对物体进行分类。2.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能简要讲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重难点】利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器材准备】教师1.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积木。2.各种水果。学生长短、颜色不一的铅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ppt3】仔细观察:小熊的文具店和小鹿的文具店。问:谁的文具店看着舒服一点?为什么?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一分
65、。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给积木分类。1.【ppt4】观察这些积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它们分一分。3.【ppt5】交流汇报,并试着把分类的方法说明白。4.【ppt6】【ppt7】问:这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结果一样吗?5.【ppt8】教师总结: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就是分类,6.【ppt9】【ppt10】总结:1.确定分类标准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之间不同的属性的过程,事物之间有几个不同属性,就有几个分类标准。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活动二:说说这些水果的特征,再分分类。 1.【ppt11】观察水果。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它们分一分。3.交
66、流汇报(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可以是颜色、形状、味道、生长的地域等)。活动三:给铅笔分类,有几种分法?1.【ppt12】观察铅笔。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它们分一分。3.交流汇报(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可以是颜色、长短、形状、是否带橡皮、是否用过等等)。活动四:按不同标准给动物们分类。1.【ppt13】观察这些小动物。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它们分一分。3.交流汇报(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可以按照是否会飞、生活地点、体型大小、是否是害虫等等标准)。活动五:整理自己的书包,把书包里的物品分类。1.【ppt14】孩子们书包里的物品真多,怎样给他们分类才可以让书包变整齐呢?(可以按科目、大小、
67、功能等)2.学生动手整理书包,给物品分类。三.拓展活动物品分类摆放能让我们心情愉悦,方便使用。回家试着把你的玩具分类摆放吧。【教学后记】第四单元 水11.运水游戏【教材分析】认识水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一课时。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材应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水是生活中常见和经常接触的物质,学生很喜欢玩水,对水的喜爱是一种天性。在运水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享受玩水的乐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探索到“用合适的工具来移动水”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体现了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根据教材中的核心要素,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时让学生在运水活动中充分感受不同工具、材料在运水时的
68、不同方法,同时搭建自我建构的平台。【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一年级学生对水的认知已有一定的经验。对于玩水不仅仅限于单纯地感知水的流动和透明,对玩水的欲望更有目的性,也更喜欢挑战性的玩水活动,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玩水的兴趣,特选择了“运水游戏”这一活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水会流动。科学探究目标1.在运水中感知水的明显特征,知道要节约用水。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能仔细观察各种工具运水的不同并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3.体验玩水的乐趣。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了解
69、水的流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能仔细观察各种工具运水的不同并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器材准备】教师水、充气盆、漏斗、小水桶、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小水轮、玩具小鸭等。学生瓶子、小杯子、毛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出示玩具小鸭),它是谁?和小鸭子打个招呼吧!(学生打招呼)小鸭子最喜欢做什么呀?(游水)这里有一个游泳池(出示充气盆),小鸭子要请小朋友来帮忙运点水。PPT 1 出示(出示课题)PPT 2 出示 PPT 3 出示 PPT 4 出示活动准备二、小
70、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瞧,这里有许多工具,你们认识吗?这个是什么?(教师简单介绍工具)PPT 5 出示提问:你觉得哪个工具能运水?引导学生猜测,对运水工具有一个初步感知。游戏:请你们利用自己选择的工具把水从桶里运到游泳池里,看看是不是和你们猜测的一样。PPT 6 出示出示游戏规则,同时学生开始运水。游戏规则:不能用水桶直接倒入游泳池;不能把水洒出来;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谈话:你刚才用什么工具去运水的?它能运水吗?请把它放到红色的筐子里。有没有哪个玩具不能运水?请你把它放到绿色的筐子里。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摆放。师:同学们认为杯子、瓶子能运水,漏斗不能运水,为什么啊?
71、PPT 7出示生:杯子、瓶子等装水时不会漏,所以能运水;漏斗、等装水时会漏出来,不能运水。师:水会漏出来,说明水是什么样子的?PPT 7出示生:说明水会流动。2.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吸水材料运水并用语言说出吸水材料是怎样运水的。PPT 8出示师:水只剩一点点了,我们要把水桶里的水运得一滴也不剩。看看还有哪些材料我们没有用过?学生可能会想到吸水纸、海绵等,待学生操作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运水的。如:一压海绵,水就跑到里面去了,再挤,水就流出来了;纸和毛巾也可以像海绵一样PPT 9出示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水会流动的现象?PPT 9出示学生交流:如河水流动、自来水流动、瀑布等等。提问:你还有什么
72、发现吗?PPT 10出示生交流:小鸭子会漂在水面上,水是透明的PPT 10出示小结: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PPT 11出示提问:水除了可以让小鸭子洗澡,还可以用来做什么?PPT 11出示学生交流生产生活中用到水的情况。谈话:水在生活中有这么多用处,看来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里还有一个小鸭子的动画片,我们一起看一看。(播放动画)提问: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跟动画片里的小鸭子一样没有水用了,会怎么样?那么以后我们用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注意事项。PPT 12出示总结:同学们都明白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水。五、拓展活
73、动。PPT 13出示课下自己制作一个小水轮,用水让它转起来吧! 【教学后记】12.认识水【教材分析】认识水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认识水的特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采用多种方法观察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唤起保护水的意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水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对比牛奶与清水的颜色、白醋与清水的气味、食盐水与清水的味道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研究水的特征;第二部分辩一辩,哪一杯是清水。让学生按照“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来辨别哪一杯是清水;引领学生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结合水的特征准确的分辨出清水。第三部分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有什么发现,通
74、过操作与观察,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让学生学会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的观察水。本课通过设计不同的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采用多种方法观察事物的能力。【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学生对水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但是水有哪些特征?怎样去研究水的这些特征?水有形状吗?这些学生又说不太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2.知道水是可以流动的。3.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科学探究目标1.
75、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特征。2.通过操作体验,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特征。【器材准备】学生喝水杯教师纸杯四个(其中一个事先放上点海绵等吸水物质)、玻璃杯、纱布 、橡皮筋、锥形瓶(瓶底放一点点品红)、胶塞、漏斗,玻璃棒、牛奶、白醋、清水、盐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 1 出示 课题认识水。PPT 2出示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2.PPT 3出示 纸杯图片、矿泉水瓶、锥形瓶图片。老师用这些器材给大家表演几个魔
76、术,请仔细观看。(1)消失的水师出示三个纸杯,其中一个纸杯中放入水,随机调换纸杯的位置,让学生猜测哪个纸杯中有水,猜测后将纸杯翻转,直到最后一个纸杯都没有水流出。(水的流动性。)(2)听话的水师出示一个玻璃杯和一块纱布,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盖上纱布用皮筋系住,将瓶盖反转,水不会流出,将玻璃杯稍微倾斜水又流出 。(水的表面张力。)(3)变色的水师出示锥形瓶、橡胶塞和漏斗,事先将漏斗通过橡胶塞塞在锥形瓶上。将水通过漏斗向锥形瓶中倒水,水没法漏入锥形瓶,稍微拔一下橡胶塞,水流入锥形瓶并变成红色。(水的流动性和大气压力。)魔术都是和水有关,从而揭示课题认识水。二、探究活动水的特点1.唤起学生对水的印象。
77、生说见过的水是什么样子的?2.PPT 4出示回忆观察物体的方法和顺序,教师强调鼻闻、舌尝的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一看二闻,三尝)。3.PPT 5出示出示清水和牛奶让学生辨别,并指出找出牛奶和清水的不同就是在比较。(用眼看,牛奶是白色的,清水没有颜色。)4.PPT6出示出示清水和白醋让学生辨别。(用鼻闻,清水没有气味,白醋有气味。)5.PPT 7出示出示清水和盐水让学生辨别。(用舌尝,清水没有味道,盐水是咸的。)6.学生通过实验比较清水和牛奶,清水和白醋,清水和食盐水探究水的特点。(1)PPT 8 出示实验前出示实验要求轻,静,齐并分别解释。 轻:玻璃仪器,一定要轻拿轻放.实验盒拿回去
78、之后先把清水和牛奶拿出来用眼睛看做比较,比较后之后把牛奶放回实验盒拿出白醋,用鼻闻清水和白醋的气味做比较,白醋放在细口瓶中,先把瓶盖打开倒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比较好之后把白醋放回实验盒,再把食盐水拿出来用舌尖来尝清水和食盐水的味道,尝完记得漱口。所有的动作都要轻。静:做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别的小组。齐:实验完成后,小组长把仪器摆放整齐,送回原地。(2)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3)生实验完成后,指导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相关内容。(4)生交流汇报,师随机板书: 没有颜色、透明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7.PPT 9出示 出示白醋、清水、糖水、橙汁各一杯让学生辩一辩哪一杯是清水。8.
79、 PPT 10出示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将水分别倒在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来说不同容器中水的形状。(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三、科学与生活1.PPT 11 出示生说在哪里见过水。PPT 12出示(生活中处处用到水,水是生命之源。)2.PPT 13出示如果生活中没有水会怎样?3.PPT 13出示师出示缺水的图片让学生看,引起学生思考,让其自觉节约用水。4.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5. PPT 14出示节约用水的儿歌,人人争做节约小标兵。 水龙头,要关紧, 淘米水,去浇花,洗完脸,洗鞋袜, 洗衣水,冲马桶, 美好环境人人夸 。四、课后拓展PPT 15出示 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水,并把它们拍
80、下来和同学们交流。【教学后记】13.水变咸了【教材分析】水变咸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三课,的内容,本课以食盐、白糖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活动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中长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食盐可以溶解到水里,水干了之后,食盐又出来了。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进行编写,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
81、点。水变咸了这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孩子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本课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生活中把白糖放入水中(或者稀饭中),炒菜时把食盐放入菜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
82、生在实验中观察,把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理解什么是溶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学生对物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溶解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是一些零碎、杂乱、 单一的片断。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食盐和白糖水在水里的变化,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经历探索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
83、的特点的过程,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2.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合作,主动探究的科学态度;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3.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对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
84、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器材准备】学生每组准备不带花纹的小玻璃杯2个标上1号2号、一包小食盐、一包小白糖、每人一根筷子、可以喝的干净的温水。教师课件资料、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PPT 2 出示 课前交流: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段动画片,看完动画片,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交流:小组团结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同样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PPT 3 出示活动准备: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一、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驴的故事。PPT 4 出示 从前,有一头驴驮着一袋盐过河,盐很重,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驴子想
85、:这条河能让东西变轻,这是一条魔河!PPT 5 出示猜一猜:盐去哪里了?生说:盐化到河水中去了。 这节课,我们就把食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二、探究新知(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PPT 6 出示 1.观察:同学们,瞧,这就是食盐。观察食盐是什么样子的?(小颗粒)PPT 7 出示 活动一:猜想,把食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食盐一开始就化了吗? 2.讨论:实验注意的问题。PPT 7 出示想一想,食盐放水中,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它的变化呢?学生交流:先把食盐放水中,看看食盐刚放进水中的变化;再用筷子搅一搅,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过一段时间再来观察食盐有什么变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注意
86、:按照“不搅动、搅动后、放置一会儿”三个顺序,来观察它在水里的变化,注意放置后静静地观察,不能再搅动。做完实验后,要把筷子和勺子洗干净。PPT 8 出示 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1)用勺子取小半勺食盐,观察食盐刚放入水中、轻轻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水里的情景,在记录单中画出食盐在水中的变化。(2)用筷子蘸一下食盐水,用舌尖舔一舔,尝尝盐水的味道。(3)筷子、勺子用完后,要擦洗干净。PPT 9 出示 除此之外,我们在试验过程中还要注意:(1)注意安全:特别是不要用筷子乱指。(2)注意保护实验器材。(3)小组合作探究。(4)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5)实验完成后自觉坐好。3.实验:下面,我们就根据要求
87、,把食盐放入水中,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并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PPT 10 出示 4.交流。老师发现大家观察得可真投入,谁来说说,食盐放水中,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按照观察顺序汇报。PPT 11 出示 学生交流发现:食盐刚放入水中,沉到了杯底,用筷子搅一搅,食盐的颗粒变少了,变小了,放一段时间,食盐不见了。食盐不见了?食盐哪去了?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认识到:食盐还在水中,尝一尝,水变咸了。(教师相机板书:13.水变咸了)(注:学生在尝的时候,老师强调一下卫生,每人一根筷子,不乱尝,且每人只尝一次,小组长负责监督。)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不到呢?学生交流。师小结:食
88、盐还在水里,颗粒变小了,小到我们的眼睛都看不到了。(二)观察白糖在水中的变化。1.活动二:把白糖放到水里,有什么变化?PPT 12 出示 师:同学们,瞧瞧,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白糖。2.学生活动:用另外一个玻璃杯,开始动手做一做,观察白糖放入水中的变化。 PPT 13 出示 师:如果我们食盐换成白糖,它们水里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想不想试试看?根据前面我们刚观察的食盐的方法,应该可以怎样来观察白糖在水中的变化呢?学生交流实验步骤:用勺子取小半勺糖,观察白糖刚放入水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水里的情景;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尝一尝糖水的味道。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按照“不搅动、搅动后、放置
89、一会儿”三个顺序,来观察它在水里的变化,注意放置后静静地观察,不能再搅动。做完实验后,要把筷子和勺子洗干净。PPT 14 出示 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1)用勺子取小半勺食盐,观察白糖刚放入水中、轻轻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在水里的情景,在记录单中画出白糖在水中的变化。(2)用筷子蘸一下白糖水,用舌尖舔一舔,尝尝白糖水水的味道,每人用自己的筷子,尝一次。(3)筷子、勺子用完后,要擦洗干净。PPT 15 出示 除此之外,我们在试验过程中还要注意:(1)注意安全:特别是不要用筷子乱指。(2)注意保护实验器材。(3)小组合作探究。(4)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5)实验完成后自觉坐好。PPT 16 出示3.实
90、验:下面,我们就根据要求,把白糖放入水中,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并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放手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PPT 17 出示4.学生交流发现:白糖不搅动的时候,沉在杯底;用筷子搅动后随着水转动起来,颗粒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放置一会儿,白糖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糖的颗粒不见了,再也没有沉下来。汇报时,同样按观察顺序来汇报5.师小结:PPT 18 出示我们来对比一下食盐和白糖放入水中产生的现象刚放入时,都是沉在杯底,搅拌后颗粒越来越少,越来越小,静置一会儿,颗粒不见了。PPT 19 出示像食盐和白糖这样,放在水中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溶解。生齐读三、生活中的溶解P
91、PT 20 出示1.生活中除了食盐、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还有哪些物质也可以溶解在水里呢?2.学生交流:咖啡、感冒冲剂等。PPT 21 出示师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1)生病了,将感冒冲剂颗粒溶解在热水中。(2)树木有了病虫害,人们将药剂溶解在水中,进行喷洒。(3)买来的菜放水中清洗,可以将蔬菜上残留的农药溶解于水中洗掉。四、谈收获PPT 22 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PPT 23 出示 我们把一勺()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刚放入水中发现( ),搅拌后我们发现()了,静置一会儿我们发现( )了。五、拓展活动PPT 24 出示 现在我们知道食盐在水中能溶解,如果我把这杯食盐水倒入盘
92、子中,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猜测,师提示学生课后仔细观察。【教学后记】14.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材分析】把它们放到水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四课的内容,本课以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在制作饮料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
93、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 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 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科学一周就一节课,孩子又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把白糖、食盐这样的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并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理解什么是溶解。这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解在水中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从
94、而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相信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物质的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总结。2.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3.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2.初步意
95、识到利用溶解可以改善生活,了解溶解和不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溶解现象和不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很难溶解。【教学难点】能对物质的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总结。【器材准备】学生每组准备不带花纹的小玻璃杯4个标上1号2号3号4号(其中3号可以是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沙子、小苏打、食用油各适量,小勺、一根筷子教师课件资料、各种饮料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PPT 3 出示 回想:把食盐放入水中,食盐怎么不见了?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食盐和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水除了能溶解食盐和白糖,还能溶解
96、其他物质吗?关于溶解你还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PPT 4 出示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另外一些材料,一起看一看它们是什么?二、探究新知PPT 4 出示1.学生观察材料。应该很容易认出食用油和沙子。师介绍第三种材料:小苏打,即生活中俗称的面起子。2.师提问:它们在水里能不能溶解呢?根据你的经验大胆猜一猜这三种物质哪种物质容易溶解到水中,哪种物质很难溶解?PPT 4 出示通过此活动引导学生,(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直接告知)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实践运用3.学生思考、猜想。PPT 5 出示师指导填写活动手册:把你的想法用相应的符号记录到
97、活动手册“我的猜想”一栏中去。(容易溶解的画“”,很难溶解的画“”。)师组织交流自己的猜想。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想,敢于猜想对于科学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些物质到底能不能溶解,怎样才能知道?师:猜想是学习科学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对于科学发现有多么重要。不过,光有猜想可不够,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PPT 6 出示学生说一说做实验验证 4.实验:把它们放到水里PPT 7 出示注意事项:(1)把沙子和小苏打分别用小勺子放到装有水的两个杯子里,各放一勺。(2)食用油装在瓶细口瓶里,直接拿起装有食用油的细口瓶,缓
98、缓地把油倒进装有水的杯子。(3)注意不要把这些物质洒到桌面上。如果不小心洒到了桌面上要及时用抹布擦干净。(4)放入这些物质时,认真观察,不要高声说话。师:有些物质放到水里后可能并不会马上溶解,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可能说:可以多放一会儿,耐心地观察结果。可以用筷子搅拌一下,帮助它们溶解。PPT 8 出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下面各小组同学听小组长指挥,分别把沙子、小苏打和食用油放到三只装有水的三个杯子中进行观察。看看你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不是一样的,把你的发现记录到活动手册中去。(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指导。)5.交流分享PPT 9 出示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学生汇报实验结果PPT
99、10 出示同学们在汇报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形式:我们把一勺()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刚放入水中发现( ),搅拌后我们发现()了,静置一会儿我们发现( )了。PPT 11 出示说说看,实验结果与你的猜想是不是相同?(如:1.我猜想沙子不能溶解,通过实验发现,把沙子放到水中,沙子沉到杯子底部,没有消失,所以沙子不能溶解。2.我猜想小苏打可以溶解。我们把它放进水里后,它很快就不见了,说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小苏打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在汇报时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同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汇报,让学生知道,有时我们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6.分析总结:明确实验结论PPT 12 出示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会发现:
100、有些物质在水里很容易溶解,比如白糖、食盐和小苏打。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比如沙子和食用油。PPT 13 出示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先是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然后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准确的结论。以后,我们会经常用到这样的学习方法。三、科学与生活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喝各种饮料吗?你在生活中见过你爸爸或妈妈冲过饮料吗?生说 老师这里有自己调制的饮料,轻轻地尝一点点。你尝的饮料是什么味的?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饮料粉,想不想来自己冲杯饮料?PPT 14 出示你准备怎么做一杯饮料。(发纸杯和吸管,学生品尝后交流:橙子味、葡萄味饮料,还有白糖水)2.设计做一杯饮料。师:如果我们想让
101、橙子味的饮料更甜一点,可以怎么做?生:可以在橙子水中加入白糖。师:你喜欢什么口味的饮料?需要用到哪些原料?想好了,就可以用桌面上的原料进行制作了。(学生开始用各种配料制作饮料,配制好后小组内交换品尝。)师:刚才大家制作饮料的过程,就是用到了溶解的知识。通过自己制作饮料,你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生:我发现把几种原料同时放到水中,也可以都溶解。四、拓展延伸1.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PPT 15 出示师:溶解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制作饮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2.提出问题,课后探究。PPT 16出示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还有很多。回家继续观察,把你发现的溶解现象用画一画、贴一贴或者写一
102、写的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教学后记】第五单元 工具是个好帮手15.放大镜【教材分析】放大镜是青岛版五制一年级上册工具是个好帮手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引发学生思考,提示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利用任务卡提示学生利用放大镜。活动一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了学生用手触摸镜片的场景,左侧卡通人物提示“摸一摸吧!”,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触摸放大镜的镜片,讨论交流后描述出其镜片与平面玻璃的不同,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第二部分呈现了放大镜的构造图,同时用标线指出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三部分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认识放大镜的基本构造。活动二由两部
103、分组成:第一部分:教科书提供一幅学生正在手持放大镜观察树叶的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认识放大镜的基础上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的细微结构进行观察。首先通过自主探究找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同时在右侧配以方法指导:“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旨在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最终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第二部分:教科书展示了一组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和指纹的效果图,目的在于提示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信息,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大而清楚。同时右侧配以卡通语言:“和肉眼观察相比”,旨在引领学生发现使用工具观察比肉眼观察更清楚,并学会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效果的不同。本节课的拓展活动出示两幅图
104、片:用昆虫观察盒观察蜘蛛、使用放大镜阅读,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继续寻找生活中放大镜的身影,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意识到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学生分析】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工具,学生熟悉放大镜,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对认识了解放大镜,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认识工具,利用工具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工具观察与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2.愿意倾听、分享
105、他人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教学重难点】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器材准备】学生放大镜、邮票教师有关放大镜的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测PPT 2 出示师:课前老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学生观察邮票)师:邮票上印有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邮票上的长城那么小,怎样才能观察的更清楚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师:大家都认为借助工具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那我们就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吧。(板书:放大镜)设计意图通过用肉眼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学生会发现观察起来很困难,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
106、清楚呢?”,从而引出工具放大镜,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二、探究与实践活动一:认识放大镜PPT 3 出示1.观察实验桌上的手持放大镜,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教科书,教师提示学生用手触摸镜片,感受与普通镜片的不同。)PPT 4 出示3.小组内讨论并汇报。4.总结: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知道了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三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设计意图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此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放大镜,通过眼和手等感官来感受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镜片的不同,并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认识放大镜的构造。 活动二:使用放大镜1.PPT 5 出
107、示小组内讨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请小组代表进行演示。(课件出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请学生根据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刚才的演示进行评价。3.PPT 6 出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观察,组内讨论,使用放大镜前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变化?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和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板书设计:和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在肉眼和放大镜下的大小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比肉眼观察更清楚,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三、拓展与创新1.PPT 7 出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交流)2.PPT
108、 8 出示出示课件:放大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电子行业各项操作的检查、加工、安装及修理;美容行业的面部皮肤、毛孔观察;艺术品的雕塑和鉴赏;照相机、钟表等的检查及修理;日常阅读使用。3.总结: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放大镜的身影,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板书设计: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继续寻找生活中放大镜的身影,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意识到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教学后记】16.我的削笔刀【教材分析】我的削笔刀是青岛版五制一年级上册工具是个好帮手单元的第二课时。教科书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削好的彩笔、铅笔刀、卷笔刀及手摇
109、转笔刀。同时提出问题:“选择哪种工具削铅笔呢?”意在提示学生观察图片并做出判断,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种削笔刀。另一组设计了三位学生讨论场景图,右边女生泡泡语:“使用哪种工具更方便?”旨在引领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之前先认真思考,选择使用工具时,要考虑其安全性、便利性、削笔速度等多方面因素。左边女生泡泡语:“我想用手摇转笔刀,因为”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体验三种削笔刀的使用,教材呈现了两组图片:一组是用铅笔刀削铅笔的特写图以及削完的铅笔和留下的碎屑图,旨在引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去体验使用铅笔刀,并观察使用铅笔刀削铅笔后的
110、效果。同时在右侧用黄色爆炸图出示警示语:“注意安全;注意保持卫生。”意在给予学生强烈地视觉冲击,引起高度重视,千万不要让锋利的刀子划伤手。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持卫生,削铅笔时不要弄脏手和桌面,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组是用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体验削铅笔的特写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卡通语言:“使用哪种工具用时少?”,意在提示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哪种削笔刀削笔更快速、用时较短。第二部分教科书呈现了三个学生讨论的场景图,旨在引领学生把对三种削笔刀使用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分析哪种削笔刀更方便,同时使学生意识到辨别一种工具的优劣,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去比较。场景图中
111、左边女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如果用电动转笔刀”旨在把学生的认知空间从本课体验的三种削笔刀拓展到更新型的削笔工具,这种工具会更加省时省力。本节课的拓展活动是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教科书出示两组图片:算盘和计算器、蒸汽列车和动车组列车,并指出探究方向:“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意在引领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计算工具和交通工具,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产品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快捷和舒适。【学生分析】学生通过放大镜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工具的认识方法,前一课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对工具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工具的利用,使
112、了解人们认识和创造工具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体会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对科技产品体验后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体会表达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器材准备】学生 铅笔、铅笔刀、卷笔刀、手摇转笔刀教师有关科技产品的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 2 出示铅笔是我们学习中最常用的文具,如果在使用中铅笔芯不小心断了
113、,我们该怎么办呢?2.PPT 3 出示你会用哪种削笔工具削铅笔呢?3.PPT 7 出示课件出示铅笔刀、卷笔刀、手摇转笔刀三种削笔工具的图片,请学生自由选择并说出理由。4.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大家一致认为要选择安全性高、方便操作、削笔速度快的削笔工具。5.到底哪种削笔刀更好用呢?一起动手试试吧!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削笔刀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并说出选择的理由】二、探究活动PPT 8 出示活动一:使用铅笔刀削铅笔。1.教师示范铅笔刀的正确使用方法。2.课件出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使用铅笔刀;注意保持教室卫生。可在桌面铺一张纸用来收集铅笔屑。3.学生组内使用铅笔刀削铅笔,教师巡视指
114、导。4.交流使用铅笔刀削铅笔的感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习使用铅笔刀削铅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结束后,注意清洁整理桌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二:使用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削铅笔。1.学生组内使用卷笔刀和手摇转笔刀削铅笔。2.PPT 9 出示根据使用感受,在相应表格内打。 设计意图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表格,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 活动三:说说我们的感受。1.PPT 10 出示在三种削笔工具中选出你认为最安全、最实用的工具,并说明理由。2.学生组内讨论并汇报,教师评价总结。3.PPT 11 出示出示电动削笔刀,请学生上台使用,对比前三种削笔刀说出使用感受。4.总结:不同时期的削笔
115、刀都是科技产品,它们的不断更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设计意图目的是把学生的认知空间从本课体验的三种削笔刀拓展到更新型的削笔工具,用联系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品也在不断升级。三、拓展活动1.PPT 12 出示课件出示:不同的拖把,蒸汽列车与动车组列车的图片。说说它们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科技产品?3.结合这些科技产品,以其中一种产品为例说一说它的发展变化给生活带来了什么?4.小组讨论并汇报。5.总结: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快捷和舒适。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从而对科技产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后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