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8378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人教版选修1)练习:阶段质量评估9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质量评估(九)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解析: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与甲午战争前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有了质的变化,故甲午战争被称为分界线。答案:C2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反映了民

2、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以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为目标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ABCD解析: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新变法准备了条件,为后来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答案:A3“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解析:“公车上书”是康有为联络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发起的,而非各省官员。答案:C4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A“下诏鼓天下

3、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变法成天下之治”解析:康有为等资产阶级代表上书的主要目的是变法图强,四项主张中只有D项符合,其余三项为应敌策略,与题干无关。答案:D5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ABCD解析:“进一步”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不能叫“进一步”。项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答案:A6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便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

4、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解析:A项表述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C项表述错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已经破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遭到清政府的查封。答案:D7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长条,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解析:百

5、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答案:C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解析:注意对近代化的理解。A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答案:C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

6、,可以燎原解析:A为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B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主张;D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与题干时间均不符合。C指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答案:C1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对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

7、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6分,共6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

8、材料二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概括。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出现的原因。(4分)(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6分)(3)有人认为,戊戌新政颁布的一切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中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图中

9、文字信息进行归纳,涉及“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学会、戊戌变法的目的、变法的结果等信息。第(3)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任选一种观点,阐述理由即可。答案:(1)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2)“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救亡图存;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第一种:没有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初衷。第二种: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12阅读材料,

10、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司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材料二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袁世凯在天津府试办新式审判厅,后来各省城、商

11、埠都设立各级新式审判机构。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等法律的通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根据“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可知中国古代礼法不

12、分;根据“法裁判因人而异,皇亲国戚、贵族官僚等都不按法定程序与刑罚审判,有时还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可知某些阶层和人物享有司法特权;根据“古代司法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由此导致刑讯逼供”可知存在重视口供、刑讯逼供的现象;根据“刑部等司法机构通常受制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司法权一般由地方行政官员掌握”可知存在干涉司法的现象;根据“借口中国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可知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根据“清廷设立专司审判的大理院,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受到西方思想和司法理念的影响,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快。第(2)问根据“新

13、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员,须经历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试用期历练,才能成为正式的审判员。当时有洋商因为审判厅判决公正,不经领事直接到审判厅起诉立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辩护与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所受指控进行辩护,并可随时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末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有助于中国司法审判的近代化,推动中国司法和社会改革,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提高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同时在审判人员方面要求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的公正性。辩护和律师制度则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答案:(1)背景:中国古代司法存在礼法不分、司法特权、口供定案、刑讯逼供、行

14、政干预司法等诸多弊端;西方列强借此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西方思想观念与司法审判制度的影响;中国经济、政治、社会近代转型加强,需要与国际通行法律制度接轨。(2)影响:推动了中国司法与社会的近代转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行政、司法分立,确立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选拔任用专业的审判官员,提高审判效率,判决趋向公正;确立辩护与律师制度,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

15、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威。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方面。字林西报材料四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康有为遗稿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

16、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8分)(2)依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4分)(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的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4分)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答案:(1)特征:梭伦改革,中庸;戊戌变法,激进(或急功近利)。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3)启示:改革要依据国情

17、,实事求是,循序渐进。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高等学堂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

18、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各类学堂的设置这一栏可得出学制系统完整;根据初等小学堂培养目标“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可得出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根据高等学堂培养目标“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和实业学堂培养目标“其学专求实际”可得出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根据高等大学堂培养目标可得出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第(2)问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迁移所学知识概括即可。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严重和“清末新政”的实行,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上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思想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等。答案:(1)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2)背景:民族危机的严重和“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