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B【解析】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
2、说明井田制的瓦解和铁犁牛耕并无必然联系,也不是其出现的前提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变革的对比。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点睛:对和课本内容关系不大或者观点相左的纯材料式选择题题,要敢于思考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导。2.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3、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A. 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B. 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C. 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D. 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市场贸易的特征,体现了当时对商业活动已经有一定的限制,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特点,排除C。材料看不出整个法家的经济政策特征,排除D。3.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
4、范围推广D.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正确;精耕细作很难缓解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A错误;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不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错误。4.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A. 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 等级观念的消亡C. 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 平民政治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反映出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C项
5、正确;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A项错误;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B项错误;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5.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抑商政策的松动B. 生产方式的革新C. 田庄经济的兴起D. 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
6、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 沿海
7、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体现出海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沿海瓷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出内陆制瓷业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财政收入的来源,故B项排除;瓷器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故D项排除。7.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
8、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 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 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 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使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而不是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不是降低赋役征收份额,而是用银代替田赋和徭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而是强调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D项错误。8.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
9、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A. 自然经济加速瓦解B. 外贸经济有所发展C. 外来威胁趋于解除D. 政府税收显著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可以看出当时取消海禁允许私人对外贸易,政府也可以增加收入,所以外贸经济有所发展,答案为B。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是从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1567年”不符,A错误。材料表明当时倭患基本平定,并不表示外来威胁解除,C错误。材料看出政府“
10、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允许对外贸易,但是无法证明政府税收显著增加,D错误。9.清朝江浙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甩卖土地现象。“有力之家,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已买者,或者直接卖给佃户,或者以之“投送缙绅,以图脱累”。其中以城市商人地主为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 税制调整引发了社会异动C. 租佃关系在日益普遍化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以田为累,不敢置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赋税负担较重,由此带来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应该是带来购买土地,排除A;租佃关系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
11、实,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故选B。10.中国商办企业最早出现于1865年前后,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分布地域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A. 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高B. 成为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C. 在民族工业中占据主导D.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最早商办企业从事的行业及其分布地域充分说明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在资金技术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能从事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是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选项B正确,选项A排除;1865年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
12、主义不占据主导地位,选项C排除;中国商办企业限于资金技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原因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利润刺激、洋务运动诱导,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缺陷,生长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11.南京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百年老火车站”,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A. 淞沪铁路B. 唐胥铁路C. 宝成铁路D. 青藏铁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
13、投资兴建,不是中国自主修建,故A选项错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于1881年完工,故B选项正确;宝成铁路是沟通中国西北、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北起宝鸡,南至成都,1952年修建,故C选项错误;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2006年运营,故D选项错误。故选B。12.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扭亏为盈。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B. 经营管理方式决
14、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C. 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D. 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主要是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民办”“扫除官场习气”等实现新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洋务企业的发展,故排除A;“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是影响原因之一,故排除B;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和材料中洋务企业的新发展无关,故排除C。13.“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
15、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 自然经济瓦解彻底C. 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 城市功能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上海人口激增,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在近代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排除。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C项排除。上海的城市功能仍是以经济为主,1895年后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排除。14.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
16、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 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 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 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 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名段,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到近代被拍摄成电影,因此也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D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信息矛盾,应该电影技术借助京剧艺术传播,排除。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方影片,排除B。定军山和长坂坡拍摄影片时,民国尚未建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5.下
17、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A. 美、英、日B. 英、日、美C. 日、英、美D. 英、美、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近代最早开始侵华的是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所以1865年英国在华航运市场所占份额应该最多,因此甲曲线代表的是英国;依据所学可知,1843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后,美国跟随英国的脚步参与侵华,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把关注重点放在美洲,而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才走上了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特别是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华航运市场所占份额仅次于英国,因此乙曲线为美国,丙曲线为日本,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
18、项。16.19141922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27%左右。1920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7375家,比1913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2.3倍。由此可知当时A. 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B. 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C. 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前期外资企业利润高、增长快,特别是总资本远远高于中国民族资本等现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发展受到了外资的挤压,C项正确;外资比华资多不能说明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A项错误;外资力量强大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过时,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快,BD两项错误。17.1938至1
19、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B.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C. 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D. 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1938至1940年间,日本已占据中国东部的半壁河山,原属上海、汉口、南京三地的企业内迁到四川等西南地区,成为支持中国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础,故选B;近代中国重工业薄弱,工业发展不平衡,排除A;民族企业内迁,受到官僚资本的压迫,难以改变破产命运,排除C;材料无关民族工业与新中国工业的关系,故排除D。18.(史料实证近
20、代婚姻习俗的趋势)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增加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A. 广州人民观念先进B. 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 政府操控婚姻习俗D. 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婚姻仪式的变化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B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错误;政府并不是操控婚姻习俗,故C项错误;D中完全西化说法绝对。点睛: 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太平
21、天国运动对封建旧思想、旧礼教、旧风俗的冲击和挑战;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风俗的主张,如反对缠足,反对鬼神迷信,反对吸食鸦片,主张断发易服,提倡近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改易社会风俗的政令,确立了近代新生活礼俗的合法地位,把自维新运动以来的社会风俗改革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中,批判旧道德、旧礼俗,提倡新道德、新风尚。【详解】19.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A. 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B. 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 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D. 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答案】B【解析】
22、【分析】【详解】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像“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2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有关“三面红旗”的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 “三面红旗”是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
23、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范围内开展C. “三面红旗”使“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D.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高速度【答案】C【解析】【详解】C项对“三面红旗”进行的评价,认为其使“左”倾错误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这属于历史结论,故选C;A项是揭示“三面红旗”的内容,属于历史阐释,排除;BD项描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属于历史现象,排除。故选C。21.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
24、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A. 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 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C. 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D. 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1962年国家压缩基建项目,下调工业生产的计划指标等调整,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国家对工业部门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并没有改变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A项错误;这些调整国民经济的做法,是在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B项错误;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与调整工业经济的计划指标不符,C项错误。22.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
25、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B.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C.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D.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投入的劳动力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却并不理想,这说明人民公社的发展模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故选A。材料没有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作对比,无法得知比例变化是否明显的结论,排除B;材料仅涉及农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工业的发展数据,无法得出C的结论,排除;农业的发展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指标,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排除。【点睛】
26、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表示转折后的语句,前后两者形成一个对比效果,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改革。23.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科学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A.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 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D. 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满负荷工作法”中的承诺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未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排除。C项,题干中的措施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
27、并未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题干中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但并未完全实现管理体制转变,排除。24.1993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党中央做出上述调整的背景是A. 改革开放遇到了重重阻力B. 国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C. 已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 国民经济比例极不协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93年”“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十四大的召开,制定了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28、目标,扩大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C正确;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成效显著;A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在美国参与下,地区与民族冲突不断,世界局势动荡不安,B错误;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上升,因此国民经济比例趋向协调发展,D错误。故选C。25.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时间会议修改内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补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九届全国人
29、大二次会议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B.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宪法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故C项说法错误。26.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
30、管理、商业活动分幵,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A. 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B. 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C. 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D. 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答案】D【解析】【详解】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这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是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故选D;材料反映的经营模式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材料反映的经营模式是重商主义的体现,排除B;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东印度公司不属于垄断组织,排除C。故选D。27.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
31、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 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 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答案】C【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故选C。28.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认为新大陆气候和环境的不良特征使那里的生物退化和低劣:荷兰学者
32、德波认为,克里奧尔人(美洲土生白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些观点可能A. 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B.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C. 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D. 成为殖民统治的借口【答案】D【解析】【详解】法国和荷兰学者认为美洲“生物退化和低劣”、美洲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一观点可能会被欧洲殖民者利用,成为其在美洲实行殖民统治的借口,D项正确;18世纪欧洲生物学家认为美洲人体质、精神早衰和低劣,不能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不会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AC两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在19世纪中期才提出的,B项错误。29.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
33、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A. 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B. 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C. 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D. 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1700年到1800年,特别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在纺织业方面的发明日益增多,说明专利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技术多是工匠发明,不是由自然科学理论直接转化而来,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34、B项错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是最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D项错误。30.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A. 工业革命完成B. 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 贫富差距加大D. 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内大量生产、消费棉产品,销售,咖啡、茶、糖等副食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长等现象,可以用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日用商品人均消费量的增多,不
35、能用来说明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不能体现贫富差距加大,AC两项错误;19世纪中期,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并不处于“入超”地位,D项错误。31.19世纪中后期,英国给进入英国及其殖民地内的德国仿制英国品牌的次货打上“德国制造”的商标,结果,后来此商标却成为了制作精巧和质量优良的标志。这一变化表明A. 英国丧失了市场上的优势地位B. 英国缺乏打造自己品牌的意识C. 德国工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D. 德国注重维护自主品牌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德国制造由仿制英国品牌的次货发展成为制作精巧和质量优良的标志,出现这种变化说明德国的制造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即工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故选C;德国
36、制造质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英国丧失了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和缺乏打造自己品牌的意识,排除AB;德国制造质量的提升不是靠注重维护自主品牌的地位就能实现的,排除D。故选C。32.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A. 全球史观B. 现代化史观C. 文明史观D. 社会史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标志着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重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
37、的世界历史”这句话是从全球联系角度上说的,所以是全球史观,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现代化的特征,排除B;文明史观是从“文明”角度出发,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史观的相关内容,排除。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33题19分,34题17分,35题16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时,政府下令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外商可在沿海港口和内地的商业城市经商和定居。唐政府还在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北宋中期,在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基础上,又在泉州、密州增设市舶司。南宋绍兴末年的外贸税收达200多万贯,超过北宋最高
38、年份的一倍以上。明代前期,朝廷严禁私人从事海外贸易,朝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清康熙年间曾解除禁海政策。但到乾隆时,清廷下禁令,外国商船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1895年,清廷电谕各省督抚为“添设各处口岸”等事宜出谋划策。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岳州等三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清廷正式颁布上谕,宣布“广开口岸”,并要求各督抚不得将商埠“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此后,清政府先后开放三十余处商埠,其中沿海有8处,沿江有4处,内陆有8处,东三省有16处。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经济特区
39、,开辟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党的十七大会议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201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成立。摘编在靳诺、杨凤城主编中国改革开放4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开商埠”的历史背景及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答案】(1)由鼓励转变为严格限制;由开放逐渐转变为封闭;私人贸易日益受到限制;为政治服务色彩日益突出。(2)背景:19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民族危机加剧;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维新
40、变法的兴起清末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清末新政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兴城镇的崛起,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其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有限,并未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开商埠并不能真正缓解列强的侵略。(3)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政府职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了积极的探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解析】【详解】(1)根据“唐朝时,政府下令鼓励海外商船来中国贸易,外商可在沿海港口和内地的商业城市经商和定居。唐政府还在广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征收商税”、
41、“到乾隆时,清廷下禁令,外国商船逐步集中收泊于粤海关进行贸易”可知唐朝至清朝对外贸易的变化主要是由鼓励转变为严格限制;由开放逐渐转变为封闭;私人贸易日益受到限制;政治色彩日益突出。(2)背景:根据“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岳州等三地为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晚清“自开商埠”的历史背景是列强加紧企划,民族危机加剧,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清末收回利权运动兴起和清末新政的开展等。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自开商埠”的作用可从抵制列强侵略、促进近代民族工业、推动新型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3
42、)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因此可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增长方式、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等方面总结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43、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
44、: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要注意的问题。【答案】(1)特点:服饰色彩艳丽、花样多变饮食丰盛奢侈“违礼逾制”。(2)积极影响:有利于改变陋习,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培育中国人自由、平等的现代意识有利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权
45、)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3)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人民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变化;问题:国人在年人均渎书量和人均购书量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可得出服饰色彩艳丽、花样多变;根据材料“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可得出饮食丰盛奢侈;根据材料“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可得出“违礼逾制”。(2)根据材料“人们可以按
46、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等信息可得出有利于改变陋习,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得出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根据材料“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习俗风尚的变革有利于培育中国人自由、平等现代意识,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3)原因,根据材料“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
47、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化。问题,根据材料“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中国不足5本”可知,国人在年人均渎书量和人均购书量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让国民认识到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性。35.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核心国与外围国的贸易关系不断变化,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
48、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英国消费的五分之四的小麦和五分之二的肉类都是进口的。另一方面,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 卡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材料三 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物、
49、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的价格是世界一致的,比方说,在小麦买卖中,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小麦的供应干脆就是根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分配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世界出现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第一次把远方地区带进竞争之中。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呈现不同状况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部分亚非拉国
50、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答案】(1)原因:前者原因:核心国可以自我供给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后者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増长。(2)原因:政治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因素:新型交通工具的运用、新型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4)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粗具规模);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
51、】【详解】(1)根据“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可知前者是由于核心国可以自我供给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根据“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可知出现后者的情况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増长。(2)根据“不少亚非拉国家已经习惯于满足欧洲某一特定国家,有时是某一特定工业的需求,到1913年时它们已经无法与其他国家、其他产业,甚至无法与自己的近邻打交道了”可知大部分亚非拉国家丧失经济独立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上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根据“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价格;然后根据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可知影响国际商品价格调整的因素主要是新型交通工具和新兴通讯手段的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等。(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