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断句和翻译题的解答技巧文言文阅读中断句和翻译题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对应考纲中古诗文部分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具体要求为:1.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将考查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2年以前,高考对翻译题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2003年开始,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2004年开始,北京卷等新增文言断句考查。广东省2006、2007、2008、2009年连续四年考查了“文言断句”。开始,“文言断句”和“翻译句子”一般共9分:“文言断句”1题3分,“翻译句子”2题6分,2008年和2009年广东卷这一部分考查共10分,其中断句为4分。 一、文言断句题的
2、答题技巧 拿到一个文言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完全篇,大体上搞清这个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比如说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表达的顺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语言风格不同,确定了文体可以帮助断句。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 1.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
3、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 找虚词,定句读。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
4、、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段中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 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
5、,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 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谋攻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先总后分。 再
7、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这是先分后总。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文言翻译的答题技巧 (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在考试中,考生重点要注意前面两点。 (二)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文中的关键字(如涉及到一
8、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的地方);注意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的文言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2. 字字落实。 在进行文言翻译中,要做到“字字落实”,即关注到句中的每一个字。当然,这些字也应根据不同情况情况处理,“落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变。
9、 (2)删。“删”就是删除。某些文言助词,现代汉语无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而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即可以删除。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二者均无实义,可删除。 (3)换。即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女、汝”等换成“你”,把“子、吾子”等换成“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4)“对”就是对译。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
10、节的词,所以,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词为“局势”,在“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5)“补”就是补充。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宾语(包括介宾短语的宾语)以及介词“于”等,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 (6)“调”就是调整语序,我们把文言文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称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 (7)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
11、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翻译。 “留、对、换、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前者需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活用和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后者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审、切、连、誊。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加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
12、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还要做到“三清”与“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巩固与提高 (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久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 (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