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链接(二)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A落地生根置疑不绝如缕B入乡随俗质疑若隐若现C落地生根质疑不绝如缕D入乡随俗置疑若隐若现解析: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入乡随俗,是
2、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本题所给文段说文学史进入中国,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用“落地生根”恰当。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文中不是否定句,用“质疑”正确。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若隐若现,强调的是模糊、不清楚。文中用“不绝如缕”恰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
3、、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解析:B项,结构混乱。可将“看”去掉。C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去掉“在”和“身上”。D项,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开创”改为“取得”。3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B)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不以为然。据说,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
4、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A做善事当仁不让,不应该为了报酬而行善B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C追求财富利益是人的本能,不可过分指责D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讲究合理的方式态度解析:仔细阅读文段,文段主要讲述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第一个学生救人拿了一头牛的酬劳,根据文段中“大家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不以为然”,可知孔子的观点和大家是相反的,孔子认为他应该拿酬劳。第二个学生做了好事赎回了奴隶,却没有向官府报账。虽然“人们
5、夸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孔子批评他是因为他做了好事,没有得到报酬,还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会让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人不愿意做此类好事,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再在别的国家遇到本国的人沦为奴隶,就只好假装没看见。也就是说善举应该得到报酬,方能鼓励更多人行善。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一个优秀的雕塑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要做到两点:第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第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点。鼻子大眼睛小,才能留下修改的余地。你想想看,如果鼻子
6、大了,还可以往小里修改;如果眼睛小了,还可以向外扩大。反之,如果一开始鼻子雕小了,就再也无法加大了;如果一开始眼睛雕大了,也就没办法改小了。雕塑方面的秘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处理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否则,很容易让自己走入死胡同。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大意,这段话围绕着雕塑家的成功秘诀来展开,以雕刻“鼻子”和“眼睛”为例具体分析。句后面是“第二”,再结合“鼻子大眼睛小”这句话可知空格处应填“第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句,根据空格前对雕刻鼻子的介绍与后文的“反之”,可知此处应填怎么雕刻眼睛。句位于段尾,它应起到总括上文得出结论的作用,而且这个结论是由雕刻推广到生活中,所以
7、应填一句总结的话。5请概括说明下面的这种语言现象并表明自己的观点。(5分)一些报刊经常在行文中夹杂一连串的英文,如APEC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对GDP的影响。答:概括:外来语侵蚀汉语比较严重(或:英文大量夹杂在汉语行文中,不伦不类)。观点:要捍卫本民族汉语言的纯洁性,杜绝外来语的不断侵蚀。(意思对即可)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每日省察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求学的经历“苦中有乐”的句子是:“以
8、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镌刻的信仰徐涟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从飞机上俯瞰,可以看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
9、,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成为敦煌。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
10、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突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领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
11、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是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我们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留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思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
12、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这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几个小时。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
13、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B文章第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解析: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8第段
14、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出后文内容。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解析:仔细分析第段,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9“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成为敦煌”,从文中看,都有哪些人在为信仰“镌刻”?(6分)答:乐僔和尚因在敦煌看见鸣沙山东麓耀眼的佛光,于是在此开凿莫高窟,此后千百年,无数苦修僧侣跟随了他的脚步。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受信仰的指引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像樊锦诗一样的敦煌艺术研究者,满怀事业和艺术的理想,守护着敦煌。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文章前三段是说作者在敦煌的感受,第段指出不仅仅是自然的伟力造就了敦煌,还有信仰的镌刻,所以答案要从第段及后文找。乐僔和尚因为佛教信仰开凿莫高窟,无名画师、工匠因心中的艺术信仰描绘了美好。这两点较易找到。而当代的敦煌守护者的贡献也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