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82460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后反思在教学完找规律一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应注意:1、关注学生的情感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拍手游戏,通过动作、音乐节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

2、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2、关注学生的学习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

3、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还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

4、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

5、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在自评、互评与他评中获得了发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

6、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用学具摆出“”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

7、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更令我遗憾的是:这节课是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可是,在借班教学的情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现在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通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助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