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冲关练1.(2016江苏南通调研)“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军队虽然英勇抵抗日军,但最终败退的事实,比较客观,“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表明是抗战初期,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军队甘
2、于牺牲,视死如归”“苦战”等信息可知,当时国民党抗战不消极,故A项错误;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此时战场在长江下游,故C项错误;“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体现了正面战场的抵抗,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河南洛阳模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妇救会、工作组、农村诊所等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群众大会、劳动模范、冬学识字、破除迷信、诉苦、村选、平等、翻身等等前所未闻的事物大量涌现。这种现象()A.表明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D.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答案A3.(2016甘肃兰州模拟)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
3、魂”月历,内页列出的抗日将领中,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是基于()A.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政策B.国共双方达成“九二共识”C.国共双方消除意识形态矛盾D.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解析据材料“台湾国民党印发勇士国魂月历”和“首次出现1942年牺牲的共产党将领左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曾抗击共同的敌人,故D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国共双方尚未消除意识形态矛盾,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答案D4.(2016山东日照模拟)下图是某年8月11日朱德总司
4、令命令。判断该命令的目的是() 第二号: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诗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第三号:二、聂荣臻所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A.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B.建立东北根据地准备解放战争C.配合东北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D.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解析 抗战胜利后,中共利用东北由苏军控制、国民党力量薄弱的机会,做出了夺取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的战略决策,故B项正确。答案B5.(20
5、15江西赣州期末)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个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意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而易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这里“显而易见的理由”主要指()A.美苏全球争霸的需要 B.根除国民政府的腐败C.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 D.遏制中共势力的发展解析美国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才支持国民政府,故C项正确;“1949年7月”美苏争霸“冷战”已经开始,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理由,故A项错误;美国援助国民政府并不是为了根除国民政府的腐败,故B项错误;遏制中共势力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在
6、华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测)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前提是()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D.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答案C7.(2016浙江六校联考)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2
7、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九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大国崛起日本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
8、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解析第(
9、1)问,第一小问,一方面结合晚清衰落局势和日本开国以及材料一“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回答;另一方面根据材料“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概括;第二小问,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主要表现在发动甲午战争。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3)问,第一次换位是在19世纪末,第二次换位是在21世纪,根据时间,再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来回答。答案(1)影响:一方面,晚清的衰落和被西方列强侵略使日本的有识之士增强了危机感,并主张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另一方面,部分日
10、本人士开始主张增强国力,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侵略中国: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获得了大量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原料和市场。(2)原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3)背景:第一次“换位”,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确立,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二次“换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等。-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