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踪检测评估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江西贵溪一中月考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22020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模考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
2、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32020湖南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4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5202
3、0甘肃一模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62020河南六市模拟“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A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72020江苏苏州模拟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
4、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82020辽宁凌源一模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9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
5、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主要是因为()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10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11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
6、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122020江苏盐城模拟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不谓近日衅起,团教不和,变生仓猝,竟致震惊九庙。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
7、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
8、则等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5分
9、)跟踪检测评估51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据材料“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可知,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故A项错误;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出现危机,故C项正确;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有绝对化倾向,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表明清政府是否失去民心,故B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商品
10、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答案:D3解析:“列强的强烈抗议”“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它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和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答案:C4解析:题干中“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剩余归公”违反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阶级属性,故选D项;“剩余归公”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它建立的是小农经济,并且“剩余归公”没有显示鼓励发展私有制之意,排除B项;土地和产品是归公的,排除C项。答案:D5解析: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
11、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材料强调这一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的不同,排除A项;由材料“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这一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区别,排除C项。答案:D6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影响之一是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答案:C7解析:据材料
12、“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洋人奴颜和谀态,故选C项;依所学,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顽固派对西方列强态度强硬,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各阶级展开救亡图存斗争,与材料中“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不相符,排除B项;依所学,武昌起义时慈禧早就去世,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答案:C8解析:19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迫切需要解决原料问题,据此推知,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会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的进程,故选D项;中国的闭关锁国
13、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破坏,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排除B项;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日本晚于其他列强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应从中国方面总结,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及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极大地激发中国人对日本侵略的愤恨情绪,这是内因,故答案选C项。答案:C1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的内容,故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
14、育超越了当时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答案:A1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肯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烧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对义和团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答案:C12解析:“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
15、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答案:D13解析:第(1)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小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除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
16、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地维护国家主权。答案:(1)特点: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以和平交往为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15分)(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17、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10分)14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试题,两位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评析应注意史学家表达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角度: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近代化角度;文明融合角度)。评析观点:示例1: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4分)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8分)示例2: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
18、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0分)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