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三年数学下册年 月 日综合练习一、填一填。1、在 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 )圈,共( )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 )时到( )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 )。2、我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5时( )上午7时( )下午3时20分( )晚上9时( )3、我会用普通计时法表示。11时( )17时30分( )4、济南开往北京的火车,早上8时45分开车,当天14时50分到达。路上用的时间是( )。5、数学课外小组16: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35分结束,结束时间是下午( )时( )分。6、先用24小时计时法在 ( )里填出钟面上的时刻,再在( )里写出这两个相邻钟面时刻的经过时间。7、妈妈
2、每天早上8时上班、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5时下班,她每天工作( )小时。8、联欢会从上午9时开始,到上午11时30分结速,这次联欢会共开了( )小时( )分。9、一年有( )个季度,每( )个月是1个季度。10、我出生在( )年,今年是( )年,我已经( )岁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1、一列火车8时45分出发,当天14时10分到达目的地,中间经过 5小时25分。 ( )2、12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 )3、夜时12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 )4、晚上9时就是22时。( )5、9:0019:00经过9个小时。( )6、20时10分就是晚上8时10分。( )7、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
3、闰年。( )8、每个满20岁的人,一定能过上20个生日。( )9、平年和闰年下半年的天数相同。( )10、1900年是平年。( )三、选一选。1、下午2时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是( )。A.14时B.16时C.15时2、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经过了( )小时。A.5B.7C.6四、应用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
4、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从上午8:00一直干到下午1:00。每小时加工70个,还剩下120个没完成,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
5、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一列火车19时从甲站开出,第二天8时到达乙站,路上行了多少小时?已知火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一场电影,14时25分开演,放映了145分钟,这场电影什么时候结束?4、某工厂每天节约用水2吨,求35月份一共节约用水多少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