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踪检测评估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20四川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还不普遍,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2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此举客观上()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32020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唐代全国 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 13 处。到北宋中期,全国 10 万人口以上
2、的城市已增加到46 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4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52020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3、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62020山东青岛高三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 40 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 200 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72020河南开封模拟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B宋代新的经济
4、观念的确立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82020山东济南高三测试“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C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D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92020河北邯郸模拟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
5、动10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 23 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112020云南昆明高三调研1387 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12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
6、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 47 万余两增加到 732 万余两,增加了 15.6 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 97 万余两增加到 995 万余两,增加了 10.26 倍。这反映出()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
7、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 17 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
8、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 17 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摘编自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的原因。(12 分)142020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
9、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政府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 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
10、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有 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12 分)跟踪检测评估 131解析: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商业不发达,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 C 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排除 A 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排除 B 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排除 D 项。答案:C2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
11、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确立,一直延续整个封建社会,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得出,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出对私营商业收税,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政府客观上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3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A 项;北宋的商业城市也有北方的,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到北宋经济总量,排除 C 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的现象,不是它反映的本质,排除 D 项。答案:A4
12、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 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 C 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 D 项错误。答案:B5解析:据材料“清明上河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充分说明北宋城市军事职能在减弱,经济职能在增强,故选 C 项;材料中政府收税不能说明放弃重农抑商,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税收的多少,不能说明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排除 B 项;城市税收不能说明财政困难和军备废
13、弛,排除 D 项。答案:C6解析:“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 A 项错误;“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 240 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 40 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 200 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情况,故 C 项错误;仅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B7解析:依据材料“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说明宋代政府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重视商业的发展,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一直都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不
14、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仅体现对商人经济利益的保护而无政治地位的信息,排除 C 项;仅有材料信息推出宋代法律体系完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D 项。答案:A8解析:根据材料“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得出经济人才做官可以造福百姓和社会,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安民富国思想,体现出士人兼济天下的入世初衷,故 C 项正确。答案:C9解析:地域性商人是指“商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非“商帮”,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而非对外丝绸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其他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故 C 项错误;由材
15、料“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可知江南地区依靠纺织业生活,农业生产不再受重视,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故 D 项正确。答案:D10解析:顾清“对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说明商业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故选 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说明民风向奢对社会究竟是什么危害,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 项。答案:C11解析:鱼鳞图册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经济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古代的比较,无法得出“开创了”的结论,故 B 项错误;鱼鳞图册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进而利于自耕农
16、经济发展,故 C 项错误;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而非提高土地商品化程度,故 D 项错误。答案:A12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出海,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与“海禁”无关,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 70 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D 项正确。答案
17、:D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第 2、3 句分别概括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第 4、5、6 句分别从海外贸易、航线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国际局势等方面简析即可。答案:(1)调整: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商人出洋贸易;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从“海禁”到允许月港开海、澳门开埠。(6 分)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澳门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多条海外贸易航线;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7 分)(2)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
18、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12 分)14解析:材料从路线、管理及货物角度呈现了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予以比较,理清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对这些变化予以说明即可。在论证过程中要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答案:信息一: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6 分)信息二: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朝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进行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较开放的政策;南宋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征收商业税解决财政问题。(6 分)信息三: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使,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6 分)(以上信息任选两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