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80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2)21.海洋自然带是怎样划分的?各自然带有什么特征?辽阔的海洋与陆地相比,其表面非常单一,表层的温度、盐度、水层动态及海洋生物的分布等也都有一定的纬向地带性。但由于海洋水体具有巨大的流动性,故地带性表现不如大陆明显,各自然带之间的界限只能大体确定,海洋自然带数目也较少。海洋自然带的划分,仍以热量带为基础,生物群的分布也是划分海洋自然带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冬季海洋表层水温的不同,分为冷水(小于0)、温水(010)、暖水(1020)和热水(大于20)等四种类型。结合与海水温度、理化特征和水体运动密切联系的浮游生物的数量变化,可将世界海洋分为七个自然带。(1)北极带。包括巴伦支

2、海的大部分水面以外的北冰洋,以及北美东部纽芬兰到冰岛一线西北的大西洋部分。这里表层水温低,又因大陆冰冻期长,江河流入海洋的营养盐类不多,故海洋生物种数有限,仅在冰融化的边缘海域,才有浮游生物,并将一些鱼类和其它动物吸引到此处。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主要有北极鳕、白海鲱等;此外,还有鲸目动物(北极鲸或格陵兰鲸)以及海豹、海象和海鸥、海雀、海鹦等。(2)北温带。北邻北极带,南至北纬40左右的海域。这里终年受极地气团影响,虽然冬季表层水温较低,但盐度小,含氧量多,水团垂直交换强,水中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很多,故使大量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得到繁殖、生长,成为世界重要渔场的分布区域。本带鱼类的种数远

3、比北极带丰富,主要有太平洋鳕鱼、鲱鱼、大马哈鱼等,它在世界渔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哺乳动物中,在太平洋部分有海狗、海驴、海獭、日本鲸和海豚;在大西洋水域有比斯开鲸、白海海豚、海豹等。(3)北热带。位于北纬40到北纬1018之间。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广大海域水体垂直交换微弱,深层水的营养盐类不易上涌,浮游生物和有经济价值的鱼类都较少。但是,在受赤道洋流影响的海域,含有丰富营养盐类的深层水上涌,使浮游生物和鱼类得以繁殖,形成有价值的鱼类捕捞区。哺乳类动物很少,主要有抹香鲸。本带北部繁殖有多种浮游动物,南部有大量的珊瑚、海龟和鲨等。(4)赤道带。位于北纬1018和南纬08之间。处在赤道低压区,全

4、年气温高、风力微弱、蒸发旺盛,加之有赤道洋流引起海水的垂直交换,使下层营养盐类上升,生物养料比较丰富,鱼类较多,主要有鲨、鱏等,飞鱼为赤道带典型鱼类。(5)南热带。位于南纬08到南纬40之间。本带由于高压特别强盛,致使热带位置向北推移,其它特征和成因均与北热带基本相同。(6)南温带。大约处于南纬4060之间,海洋生物的发育和生长条件与北温带相似。海生植物繁茂,巨型藻类生长极好,浮游生物丰富,是南半球海洋动物最多的地带。这里生活着几种南、北温带均可见到的动物类群,如海豹、海狗、鲸以及刀鱼、小鳁鱼、鰯鱼、鲨鱼等。冬季有南方的海洋动物在此越冬,夏季有热带海洋动物前来肥育。在非洲大陆西南和南美洲秘鲁沿

5、海,因有上升流存在,把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到海水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而鱼类非常丰富,成为南半球重要的捕捞区。(7)南极带。位于南纬60以南到南极大陆之间,全年盛行来自极地的东南风,水温很低。在短促的夏季,有温带的回游鱼类来此肥育;南极海域有丰富的磷虾作为饵料,故有较多的鲸类;此外还有海豹、海狗、海驴和一些鸟类。它和北极带一样,生物种类较少,但个别种(如硅藻、磷虾和企鹅等)的数量很多。22.国际河流知多少?所谓国际河流是指来源于自然的水(包括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所形成的河流,最终出水口与海洋(或内海、内陆湖泊)直接相连,而流域面积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据估计,

6、全世界的国际河流大约有200条,其中148条流经两个国家,31条流经三个国家,21条流经四个以上的国家。如按面积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河流共有52条,其中位于非洲的有17条,美洲14条,亚洲16条,欧洲5条。以国家论,全世界约有近四分之一国家的整个国土都属于国际河流流域,二分之一以上国家一半多的国土是国际河流流域;而同时约有六分之一国家没有国际河流,这些国家多是岛国,如新西兰、斯里兰卡等等。世界上流域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其中15条是国际河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欧洲的“蓝色的多瑙河”,干流流经8个国家,如把支流跨经的国家也计算在内,则达12国之多;尼日

7、尔河、尼罗河也分别流经10个、9个国家;其它流经国家较多的河流还有刚果河、赞比西河、亚马孙河、莱茵河、乍得河、沃尔特河、恒河、湄公河、易北河、彼拉他河等。我国国际河流主要有15条,数量仅次于苏联和阿根廷,与智利并列世界第三位。从东到西,从北往南依次是: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额尔齐斯鄂毕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和珠江。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河流,如新疆塔城地区的额敏河,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也属国际河流。23.世界上共有多少个国家的地区?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极洲外,都有国家分布,目前共有200多个政区单位,其

8、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国家最多,达51个,其次是亚洲(39个),以下依次为欧洲(33个)、拉丁美洲(33个)、大洋洲(11个)和北美洲(2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共有16个国家。(详见书后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一览表”)24.什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按照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国家类型。发达国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的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

9、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这些国家经济一般都比较发达,也较富裕。不过在它们之间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美国和苏联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国家,它们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在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国占第一位,苏联居第二位(1979年美国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一,苏联占十分之一强)。除美苏两国外,其它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也很雄厚,它们的领土面积共占世界有人定居的陆地面积的17左右,人口约占全界15,但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二以上。不过这些国家大多数资源比较贫乏,原、燃料严重依赖进口,而工业产品又需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但在历史上曾长时期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不发

10、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纷纷独立,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强,因此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别,既有高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的石油输出国;也有象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巴西以及新加坡等具有一定工业化水平的国家;还有居大多数的亚、非、拉和大洋洲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25.什么叫经济大国?所谓经济大国,一般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经济实力比较强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但是确定一个经济大国的标准,国际上并无统一规定。不过在考虑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时,人们通常用以下经济指标说明一国在

11、某时期中的相对经济优势。这些经济指标主要是:(1)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按人口平均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月、季、年)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一国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3)各经济部门(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主要产品产量。如煤炭、石油、发电量、粗钢、汽车、水泥、合成橡胶、化纤、商船吨位、谷物、肉类等产品的产量,它反映一国各主要产品的生产水平。(4)出口贸易额及工业品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反映一

12、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联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工业产品的出口能力。(5)黄金外汇储备。这是一种国家经济的后备,包括黄金、外币汇票和支票、外国有价证券以及国外短期存款等。主要用于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支付能力。在全面分析上述各项指标后,就可以看出某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经济大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上述指标的综合分析,一般认为美国、苏联、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是世界八大经济大国。不过应该指出,经济大国的概念是相对的,经济大国的名单和数目也会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有所不同。26.什么是领土、领海、领空?领土是在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

13、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一个国家主权所及的区域,由国际上承认的国界线决定。根据上述标准,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苏联,达2,24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梵蒂冈,面积仅0.44平方公里。领海是指岛国或临海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包括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不许他国侵犯和干涉。领海以外是公海,各国均可以自由航行。但是领海的宽度,国际上并没有统一规定,各沿海国家根据主权,可以按照本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合理地确定其领海范围。目前各国领海范围差别很大,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政府于

14、1958年9月4日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近些年来由于沿岸大陆架被认为是重要资源汇集区域,所以各国都有扩大领海的要求。1977年国际海洋法会议确定12海里为领海,200海里为经济水域(由沿岸国管理)的方向。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他国不得侵犯,外国飞机和其它航空器非经该国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地面国有权按照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7.什么叫人口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地域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构成)是按人口的自然指标,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

15、结构和性别结构。人口自然结构与人口再生产有极密切的联系。现有的人口自然结构是过去长期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自然变动的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人口集团(或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人口年龄分布状况、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它可以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速度,反映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了解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重要意义。由于各国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趋向之一是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越来越大,1982年发达国家平均为11,发展中国家为4。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另

16、一趋势是少年儿童(14岁及以下)在总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一般少儿比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则较高,1980年前者为23,后者则为41。人口性别结构系指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性别结构指标可按全体人口计算,也可按各年龄组人口计算。一般说,低年龄组人口往往是男性人口比例高,高年龄组人口往往女性人口比例高。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分别的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移入国往往会影响男性人口多,而移出国则

17、会造成女性人口多)等。世界上男女人数总的说来大致相同,男子占50.1,女子占49.9。据联合国统计,1978年世界上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一千万。出生婴儿性别比世界各国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国家每生100个女婴,平均就会生104108个男婴。但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所以男女两性人口基本平衡。人口性别结构会直接影响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速度。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安排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往往需要不同性别的劳动力。人口性别比例应保持平衡,如果性别比差别很大,则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人口性别结构常与人口年龄结构结合使用,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

18、它是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研究人口和经济等现象之间关系的基础。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按一定的社会、经济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如人口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语言结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等。它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口结构上的反映。同时人口社会结构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发达国家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往往较高,这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反映;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往往又使出生率降低。据美国人口咨询社资料,1981年发达地区出生率为16,而发展中地区却为32。人口职业结构大致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西方国家通常

19、将产业分为三大类,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一般从事第一类产业(农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的人口比重大,而第二类产业(工业、矿业、建筑业)和第三类产业(商业、运输、服务、公务、金融等)比重小。经济发达国家则第一类产业比重小,第二类产业比重大,第三类产业比重更大。人口的地域结构是按照地域标志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结构,它说明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地域结构包括有按人口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标志、行政区划标志、经济区划标志、城乡标志等而划分的各种人口地域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与地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自然方面的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20、集中,反之人口相对稀少。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口的地域分布也愈来愈决定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目前世界人口在地区分布上是很不平衡的,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东亚、中欧、西欧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而这些地区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相反占世界陆地面积60以上的干燥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以及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却只占世界人口的不足2。28.什么叫民族?世界上有多少民族?什么叫民族?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我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但一般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

21、、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当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将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民族?由于民族划分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如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们共同体,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团,甚至

22、还有部落、氏族等,而人们对民族含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故未能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也尚未进行过人口普查等等,所以缺乏有关世界民族成份的完整调查材料。(据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75年统计材料,世界约有2,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7个(汉、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大和、巴西等民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万1亿的有9个(德意志、比哈尔、意大利、爪哇、墨西哥、泰卢固、英吉利、朝鲜等民族),约占全球人口的12.5。全球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共约550余个,其人数合计占总人口的99。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的仅百人或几十人。(如印度的安达曼族和

23、明戈比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等等)。此外,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它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29.人种是怎样划分的?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人种也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头形、鼻形等等)的人群,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各自然地理环境里。由于自然条件长期对人类的不同影响,以及各人群集团间长期隔离和交通联络的不发达而造成不同地域内的人群的不同自然体质特

24、征。根据这些特征,全世界人类可分为三大类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在人种分类上,也有主要根据肤色特征,把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人种属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但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种族主义者推行反动的种族主义政策,在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者残酷地压迫和迫害黑人,在美国,黑人也受到种种歧视。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4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

25、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等。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低、宽窄适中;体毛和胡须稀疏。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黑

26、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曲卷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30.全世界共有多少种语言?各主要语系的分布情况如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种语言,说法不一。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3,500种语言。由于对某些语言,尤其是使用较少的语言没有深入研究,很难断定它们是不同

27、语言,还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语言的分类,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是类型分类法,也称“形态分类法”。根据语言语法的特点,将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类型。如以词的构造为主要标准,将人类语言分为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等;或按语法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分成分析语、综合语等。这种分类有助于了解语言的结构,但不能概括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也没有和语言的历史比较起来研究。第二是谱系分类法,也称“发生学分类法”。按语言的共同来源,按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把世界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语族和语支。印欧语系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波罗的海语、日耳曼语、罗马语、克尔特语、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

28、亚美尼亚语等。闪含语系分布在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和北部一带。包括阿拉伯语、古希伯莱语、豪萨语、古埃及语等。芬兰乌戈尔语系分布在芬兰、苏联、挪威、匈牙利等地。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苏联、伊朗、阿富汗。包括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等(也有将日语、朝鲜语列为特殊语言)。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分布在高加索一带。包括高加索语、格鲁吉亚语等。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境内。包括汉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藏语等。达罗毗荼语系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巴基斯坦等地

29、。包括泰米尔语、马拉雅拉语、坎纳拉语、泰卢固语和布拉灰语等。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也叫“南岛语系”,分布在北自夏威夷,南至新西兰,西自马达加斯加,东至马克萨斯群岛的广大地区。包括高山语、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爪哇语等。班图语系分布在非洲苏丹以南的广大地区,所属语言中,最通行的是斯瓦希里语。此外,还有美洲的印第安语言。据统计,世界上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是汉语,约占世界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8多;第三是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6;第四是西班牙语(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约占世界人口的5。31.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主要流传在哪些地区?宗教对国

30、际政治、经济有何影响?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始人释加牟尼,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目前信徒约2.4亿人,主要流传在亚洲,如日本、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中国(喇嘛教也属佛教,圣地在拉萨)。基督教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巴勒斯坦一带。信仰上帝(或称天王)创始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

31、成人,救赎人类。目前信徒约10亿人。主要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内部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主要信徒分布于南欧、美洲各国;正教(或称东正教)信徒以苏联、东欧为主;新教(也称“基督教”)以北欧、北美、大洋洲为主。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建。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目前信徒约6亿人。主要流传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圣地是麦加和麦地那。宗教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甚大。有些国家宗教

32、地位十分重要,例如,有的国家政教合一,国家领袖同时是宗教领袖,宗教教义成为国家法律的依据;有的国家定佛教为国教,青年人均需到寺庙做定期和尚;又有的国家定基督教为国教,教会不仅掌管婚丧、教育大权,而且直接干预政治。宗教有时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人民、挑起事端和对外侵略的工具。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文化、生活习惯等都有着显著影响。梵蒂冈是一个宗教国家,教皇权利控制着全世界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现在天主教信徒近7亿人。梵蒂冈管辖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达160多万人,而梵蒂冈全国人口不足1,000人。32.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一定时间内人口的

33、数量,及其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人口绝对数量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衡量不同地区人口总量的多少;另一是根据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大小衡量人口分布的稀密。从人口绝对数量上看,1983年全世界总人口为46.8亿人,但在地区分布上是非常不平衡的。以各大洲看,亚洲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58.4;其次是欧洲,占16.3;以下依次为非洲(占11)、拉丁美洲(占8.3)、北美洲(5.5),大洋洲最少,仅占0.5,南极洲尚无长期定居人口。以国家看,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中国,总人口达10亿多人。全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集中在中国、印度、苏联和美国四国;而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分散在18

3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最少的梵蒂冈、瑙鲁、摩纳哥等只有一千人至二万多人。但是人口总量的多少往往并不能反映人口分布的稀密状况,衡量人口分布的密或稀,一般是根据人口密度大小确定的。例如,新加坡人口总量虽只有250万人,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有约4,280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而苏联的总人口虽居世界第三,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却只有12人,是世界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从全世界看,1983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人口数约为34人,而东南亚、南亚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西欧150多人;但是在高寒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赤道附近的高温高湿地区,人口密度则很小,一般平均每平方

35、公里不足一人。以国家看,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如摩纳哥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8万人,而人口密度低的国家,如蒙古、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博茨瓦纳等,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一人。世界各地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点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趋势也不一样。例如,在封建社会,由于个体经济的农业生产是经济中的主导,人口就集聚在农业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绝对优势;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的数目和规模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发

36、展工业的需要,在许多荒凉的地区开采矿石,也吸引了大量人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有计划布局,对人口也着手进行有计划地合理布局,逐渐改变过去遗留下来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影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因为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而人类利用自然也首先是选择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地方。当前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平原地区,而高纬、高山的寒冷地区,沙漠、半沙漠的干燥地区以及冰封的南极

37、大陆内部至今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就是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分布的明显例证。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因此,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由于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受社会历史条件的直接影响,各时代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各时代人口分布总的规律;而自然条件对某一时期、某一地点的人口分布也起着重大影响,但不是直接、决定的因素。33.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发生并发达以后,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所特有的

38、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出现了人口从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向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城镇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大,城市数目迅速增加,这就是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所以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空前加快。以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看,已从1950年的29.2增加到1980年的42.5。但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别仍然非常悬殊,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52上升到1980年的70,不少国家农业人口向城

39、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虽较快,但城市人口的比重仍较低,1950年为16.7,1980年升到30.5。城市化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迅速的增长上,而且还表现在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增加,以及第三产业人口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极大提高上。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无计划地盲目地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恶性膨胀、畸形发展的过程,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仅71座,1980年达到234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生活组织、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安定等方面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不少国家采

40、取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外围,还有若干市镇和农村区,它们在功能上联为一体,成为大城市连绵区。如美国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狭长地带和五大湖南岸,日本的九州鹿岛的太平洋沿岸带状地区,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城市群以及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城市群等;苏联也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等。此外,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人口中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的极大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都在一半以上。今后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从总的看来城市化的进程还要大大加快,大城市仍将快速增加,这一趋势以发展中国家最为

41、突出;而在发达国家中,开发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小城市将成为城市化的重要趋势。34.什么叫城市?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劳动大分工后,居民点也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镇,这就是早期城市的雏型。城市的发展自古至今已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职能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城市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随着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关于城市的表述,各国不尽一致,一般概括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区

42、,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整个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基地。城市作为一定地域的中心,首先是经济中心。工业是城市经济的骨干,是现代城市的主体。而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又必然成为商业中心和交通中心,成为流通领域的枢纽。城市作为一定地域的中心,又不仅限于经济方面,它也可以是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等等。一个城市也可以兼具几个中心。城市一般来说是各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组织中心和管理中心。城市也是发展科学技术,传播文化的中心,往往集中一国或一地区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城市又是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中

43、心和社会活动中心。城市的这种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必然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中心作用和动力作用,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35.什么叫产业革命?世界上已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它们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产业革命,一般是指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出现崭新面貌。第一次产业革命亦称工业革命,系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

44、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日益不能满足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更多的利润,广泛采用了新技术。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首先从纺织业开始,八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促使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国也于十九世纪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之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构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进

45、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3年爆发了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的工业发明创造。其中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出现,促进了石油的开采;电话、电车和无线电的发明,进一步便利了交通。从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中,炼钢技术的改进,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使世界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

46、重工业在世界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美、法、德、日等先进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向全世界的扩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称之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出现了一

47、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崭新的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工业。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取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大大增强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也实现了现代化。人类在向海洋索取资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此外,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得到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微处理机的广泛采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微处理机正在进入家庭生活,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至于世界

48、上究竟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由于学术界对产业革命的界定和区分方法有分歧,故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科技革命是指人类在科技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或革新了传统的工艺过程。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科技上的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科技革命立即会引起产业革命,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直接改善了社会的面貌方可称之为产业革命。因此,一般认为,世界上已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而且正在萌发第四次。至于产业革命,对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引起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意见一致,而对第二、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时期的划分是否一致

49、的问题看法不一。36.什么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丝绸之路”也称“丝路”,陆上丝路是古代横贯亚洲、联结亚、欧、非三洲的交通道路,全长约7,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商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我国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市)以西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塔里木河南面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再经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西行。以上两条西行路线会于鹿城(今马里),然后西经和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以抵地中海东岸,转达古罗

50、马各地。其支线亦有取道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这条古代东西交通大道,是我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的。约自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除陆路外,古代我国对外交通路线还有海上通道。海上航线,或自中国南部泉州、广州、杭州、扬州等港口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泉州经东南亚、西亚到达非洲埃及、肯尼亚等国的海上航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经率船队七下西洋,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丝绸之路虽以运丝和丝织品而得名,但经丝绸之路运输的货

51、物却远远不止这些物品,还有漆器、瓷器、铁器、茶叶等等;而由此路东传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宝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以及大宛马、无花果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也经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也相继传到中国。丝绸之路象一条绚丽而坚韧的丝绸纽带,把人类古老文明联结起来,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香料之路”是古代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公元九世纪,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

52、堡购买东南亚诸岛所产丁香、肉桂、豆蔻、胡椒等香料,转销欧洲,获得了厚利。十五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后,葡萄牙人、荷兰人先后侵入香料产地,通过不等价交换和直接掠夺,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获取惊人的利润。这条将香料从东南亚诸岛运往欧洲市场的海上航路被称为“香料之路”。37.“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

53、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

54、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1)“新航路的发现”。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

55、航路的发现”。(2)“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3)“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

56、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

57、有重大影响。38.什么是能源?什么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在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凡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转换运动过程,都称为能源。它们满足了人类对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各种形式能量的需要,是人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凡是以现存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可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天然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等等。一次能源经过人为加工,转换成其它形式的人工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煤气、蒸汽、焦炭、人造石油、汽油、煤油、柴油、电能、氢能、沼气能等等。通常所说

58、的能源,一般不包括二次能源在内。按照目前开发与利用状况,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类。到目前为止,已被人们广泛应用,而且使用技术又比较成熟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及生物能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虽早已被利用,但大规模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应用还不广泛,直到现在才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它还有核能、沼气能、氢能、激光和海洋能等等,也只是近些年来才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而且在利用技术和方式上都有待改进和完善,这些都被称为新能源。本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能源危机”问题,它主要表现为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为主的能源

59、供应发生严重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国外一部分人,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能源危机”是全球性的资源危机,认为能源、特别是石油,由于长期的开采,资源已近枯竭,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以石油和天然气论,仅目前已探明的储量即可满足至少3050年的需要,而尚待查明的地质储量则更多。此外,从油页岩、沥青砂和烟煤中生产人造石油和煤气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其资源的数量就更大了。从煤炭来看,仅目前有开采价值的储量就足以满足人类两个世纪的需求,而其地质资源的总量更为可观。如果再考虑到其它能源(如水力、原子能、太阳能等),则现有能源足以在相当长的时期

60、内保证人类经济生活正常发展的需要。而在这段时间内,人类还一定会在更广泛地开发利用新能源上取得成功。因此,所谓“能源危机”实质上并非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是许多政治、经济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能源的开发、利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目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遭到掠夺性的开发。许多国家长期奉行弃煤用油的片面能源政策,致使油、气消费量激增,而煤炭工业却持续衰退,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在能源的生产、运输,尤其是在消费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帝国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依靠掠夺中东和其它产油国的廉价石油,以维持其能源的巨大消费。但是,

61、自六十年代以来,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保卫国家资源,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利益,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掠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西方国家按自己的意愿长期维持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企图越来越难以实现,它们恣意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能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对能源增长的社会需求与资本主义的能源供销体制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开发和能源贸易之间的矛盾,以及通过能源危机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危机,这些正是能源问题的社会经济实质。39.什么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民族权益而组成的国际性

62、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石油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都被少数垄断集团所操纵,他们利用自己庞大的政治、经济实力,长期在世界范围内操纵、垄断石油供应,牟取惊人暴利,而留给亚、非、拉产油国的却是贫穷和落后。这一切理所当然地引起产油国人民的义愤,他们采取了种种方式同帝国主义和石油垄断财团进行斗争。但早期各产油国分别进行的斗争,由于力量分散,收效不大。1960年9月伊拉克政府邀请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四国代表,为对付西方石油公司企图再次降低石油标价,在巴格达举行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从此在石油领域内形成了一条统一战线。继上述五国之后,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

63、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和厄瓜多尔等国陆续参加。上述13个正式成员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年产原油约是世界的一半,原油年出口量约是世界的五分之四以上,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该组织成立以来同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不断进行斗争,七十年代起为保护石油收益不受美元贬值的影响,曾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标价和石油税率。有些国家还采取增加在西方石油公司的股权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该组织的成员国曾拿起石油武器,采取石油禁运、减产、提高石油标价等措施,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发挥了很大的威力。不过近几年来,随着世界能

64、源危机的出现,西方发达国家转变了能源政策,重新重视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并普遍采用节能节油措施。加上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多年萧条,使世界石油的消费量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同时,能源危机的爆发也大大刺激了世界范围的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热潮,新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不断出现,世界石油市场从求过于供逐渐变为供过于求,油价下跌。为了维持油价的稳定,保护本国资源,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采取减产保价政策,致使其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40.世界石油资源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石油是发热量最高的矿物能源,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现代化

65、的工业、农业、武器装备等都需要石油及其产品提供燃料油、润滑油和原料。近代石油工业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发端于欧洲和美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1950年总储量只有104亿吨。五十年代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查活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因而迅速增长,到1970年即达720亿吨。其中波斯湾地区的储量竟占全世界的60,同时在苏联的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松辽平原、美国的阿拉斯加及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也找到了一批大油田,世界石油地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世界海底石油探明储量大增

66、,七十年代末已达250亿吨。1982年初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达到939亿吨。世界石油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总的特点是相对集中。首先,全世界共有600多个沉积盆地,已发现油、气田的只占四分之一,其中37个盆地就集中了全世界较可靠的石油远景储量(1,500亿吨)的95,仅阿拉伯波斯湾盆地即达710亿吨之多;其它还有6个石油储量在4060亿吨的大盆地,它们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57亿吨),苏联的伏尔加乌拉尔(54亿吨)、西西伯利亚(50亿吨),墨西哥的雷费马坎佩切(50亿吨),美国的佩米安(42亿吨),利比亚的锡尔特(42亿吨)。其次,以全世界已发现的约三万个油田说,其中仅37个储量在6.7亿吨以上巨型油田,合计储量即占世界总储量的51;储量为0.676.7亿吨的260个大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9,储量为6706,700万吨的700个中型油田,合计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5,而其余2.9万个小油田合计仅占世界总储量的5。第三,以世界160多个国家论,储油国约有60多个,1982年初探明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只有16个,它们合计占世界总储量的92,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四分之一,以下依次为墨西哥、科威特、苏联、伊朗、阿联酋、美国、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中国、尼日利亚、英国、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挪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