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78年11月24日晚,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一事件()十八颗红手印是农民自发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是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响应产生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成为中国改革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A.B.C.D.解析:1978年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是我国农民自发进行的一种尝试,后来被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故正确。但这仅仅是淳朴的农民一种自发的尝试,不是响应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自觉行动。答案:C2.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
2、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A.B.C.D.解析:走合作化道路是属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内容,时间不对,排除;实行政企分开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农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答案:A3.(2010江苏南京期末,13)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
3、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A.B.C.D.解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仍然属于公有。答案:C4.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解析:解题时注意图片的名称“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任挑选”,结合本题要求和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答案:C5.阅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变化图”,你认为下列说
4、法正确的是()A.我国农业生产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均耕地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B.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D.控制人口增长,科教兴农,保护耕地和水源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权宜之计解析:从题干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在不断下降,人均占有粮食呈现出曲折发展态势,A项说法错误;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人均粮食也有少量下降的情况,B项时间范围不明确,说法错误。答案:D6.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
5、,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成行和能够打赢官司,说明该故事反应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80年代中期解析:这里的关键信息是“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这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可能发生,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是不可能的。答案:D7.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1988年底,山东临沂市九曲乡农民褚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
6、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析:题中春联体现了农民衷心拥护党的新的农村政策,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分析经济问题的本质一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考虑。答案:B8.下列这组图片信息能准确反映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是()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C.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7、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解析:中国电信本来是国家全权垄断的国有企业,后来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将中国电信与移动电话业务分离,并在移动电话业务方面拆分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企业,这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体现。答案:D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也变得更加繁荣和美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解析:题中的厦门属于经济特区,于1980年开放;青岛属于沿海开放城市,于1984年开放;浦东
8、的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最后改革开放深入到内地,如伊宁。答案:C10.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B.C.D.解析:“以钢为纲,全面跃进”是“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革命委员会则属于“文革”的产物;把搞好计划生育同发展经济相联系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网通的出现属于21世纪初的事情。答案:C11.(2010江苏泰州期末,16)下列哪座城市与以下的描述最吻合()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出现最早一批民族企业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9、冠上了它的名字A.上海B.广州C.南京D.厦门解析:上海是近代第一批开放通商口岸,出现最早一批民族企业,浦东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上海合作组织”以上海冠名。答案:A12.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如下图材料二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
10、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材料三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必修()材料四如下图 70年代凭票排队 80年代某农民买了一台
11、黑白购买食品的市民电视,引来乡亲羡慕的眼光90年代花卉消费已成为城市居民消费的一部分(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2)从材料二、三看,三年困难时期的责任田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其原因是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时政热点,列举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的两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4)结合时代背景并观察材料四的图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
12、变化?解析: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由此可以答出公有化程度过高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对生产责任制的不同态度,但是前者被否定,后者被肯定并推广全国,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3)问属于开放题,只要列举出两项举措即可。第(4)问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农民已经实现由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社会的转变。参考答案:(1)变化: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
13、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挫伤农民积极性: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良后果: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原因:前者被否定是因为当时“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民主,刘、邓、陈的正确意见被毛泽东否决。后者被肯定和推广,是因为我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包产到户得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3)重要举措: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废除农业税;实行村民自治,村委会直选;连续颁发四个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要能列举出两项举措、变化,言之成理即可)(4)从温饱到小康。20世纪70年代,“文革”动乱,经济破坏,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奔向小康,人们的生活品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