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烈面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1.商代,“王”与侯、伯等称谓一样,同是方国首领的称号,意为一方君长。周王称“天子”,是“天下共主”,并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这表明西周A. 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B. 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加强C. 地方诸侯的离心力消除D. 依靠血缘关系难以维系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商王只是一方君长,而周王是“天下共主”,说明西周时期的王权比商代得到一定程度的
2、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封建亲戚,以蕃
3、屏周”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主要涉及的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平民不可能受封,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是先代贵族、选项C是功臣、选项D是王族,都有可能受封,选项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分封制受封群体。3.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这表明当时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实
4、行礼乐制度C. 权力高度集中D. 体现了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级分明,享受不同的待遇,表明当时实行具有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无关,排除D项。【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
5、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制度,具有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作用。4.“(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 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 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 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 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答案】D【解析】据材料“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同时当时仍然有分封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陈国和韩国,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楚庄王完成
6、了对全国的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秦国设立郡县的信息,故C项错误。故选D。5.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B. 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C.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 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范围不断扩大,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答案为C项。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排除A项;B项“长治久安”说法绝对,秦朝二世而亡,排除;巩固统一不存在违背人民意愿,排除D项。6.西汉初年,各重要部门长官均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
7、阶层及后裔出任,丞相也不例外。汉武帝时,提拔早年“家贫、牧豕”的公孙弘为丞相。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丞相来源B. 重视丞相素质C. 削弱丞相权力D. 弥补丞相才干不足【答案】C【解析】【详解】丞相“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及后裔出任”,资历深根基牢,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汉武帝时提拔早年“家贫、牧豕”的公孙弘为丞相,是为了削弱丞相权力。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汉武帝的目的,排除;提拔“家贫、牧豕”的公孙弘为丞相,难以体现出丞相素质就能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孙弘的才干,排除D项。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
8、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C.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身为丞相的赵高权力较大,群臣附和赵高,指鹿为马,可见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选项C正确;选项A并不是本质问题,排除;丞相制度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B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群臣赞成丞相,说明当时丞相权力较大,威胁皇权。8.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情况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
9、6%13%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B. 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D.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代进士出身多元,但是主要是士族弟子,说明当时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不完善,选项A正确;科举制扩大了人才来源,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寒族子弟和小姓子弟进入官僚体系,说明科举制打破了门第,排除;寒族和小姓子弟成为进士,证明科举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选项D排除。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大都及附近的地区。”文中的应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10、 门下省D. 行中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附近的地区”。故答案为B项。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排除A、C项;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点睛】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即属于中书省管辖。10.19世纪70年代,一英国人在广州将中国人打死。对这一英国人的审判,主要应该依据A. 南京条约B. 各国律例C. 英国法律D. 大清律例【答案】C【解析】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外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规定
11、在中国,外国人和中国人发生矛盾,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由外国领事及其法律进行管理,C项符合史实。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1.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维护鸦片贸易说”“文化冲突说”“商业贸易说”“侵略战争说”。其中,中国人最有可能支持的是A. 维护鸦片贸易说B. 文化冲突说C. 商业贸易说D. 侵略战争说【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均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没有揭示出英国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排除A、B、C项。12.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
12、约”要求: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各大城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据此可知,“修约”要求的实质是A. 打开中国门户B. 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 加紧资本输出D. 瓜分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的内容如“争取自由航行”和“鸦片贸易合法化”可以看出,“修约”要求的实质是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答案为B项。英国已经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排除A项;这一时期英国主要是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要求资本输出,排除C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13、排除D项。13.“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最有可能发表此言论的人是A. 李鸿章B. 左宗棠C. 康有为D. 孙中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来看,此人重视我国的西北边防。联系史实可知,左宗棠最有可能发表此言论,故答案为B项。李鸿章主张重视海防,排除A项;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14.“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
14、中国乃不国矣。”与此役相关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可以看出,与此役相关的是马关条约,因为材料信息反映清政府对日本的巨额赔款、俄德法干涉还辽事件,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C项。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与日本无关,排除A、B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15.如图是某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对此战役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
15、途中D.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中战舰名称“镇远”“定远”以及黄海等信息可知,这是黄海海战,此次战役中,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排除;材料示意图是海战,发生在黄海,不是反割台斗争,排除B;选项C是丰岛海战,排除。16.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A. 三元里抗英B. 反割台斗争C. 太平天国运动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
16、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为反抗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和“毁电线、折铁路、烧洋货”等信息来看,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过“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一切外来事物,并在京津一带抵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故答案为D项。三元里抗英没有“大规模破坏铁路”,反割台斗争是抵抗日本侵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在北京地区与外国军队作战,排除A、B、C项。1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选项史料历史解释A“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B“其英人如
17、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C“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D“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指的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而表格的“历史解释”中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史实与历史解释均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以考查史学方法论的方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学生需利用所学知识去判断史实与历史解
18、释能否形成对应关系。18.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 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D. 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
19、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A。19.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A. 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B. 准备开创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D. 废除丞相制,取消中央及地
20、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始皇”,结合所学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错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产生,C项是唐朝,D项废宰相是明清时期,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0.为避免出现“权臣位高权重,倚老卖老”的现象,一些皇帝便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符合这一情况的事例有:秦朝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唐三省六部明成祖初设的内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
21、承担政务”指的是启用身边的近臣转移相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和内阁符合题意,故正确;秦朝御史大夫、唐三省六部属于多设宰相分散相权,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21.下面是历史漫画日本的今昔,漫画所反映的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 1931年9月,日本全面侵华B.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C. 日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D. 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答案】D【解析】虫子代表日本,公鸡代表中国,上图是日本蚕食中国,下图的公鸡在啄虫子则代表着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不仅仅体现九一八事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反法西斯阵营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图
22、片不涉及日本跻身世界政治大国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公鸡在啄虫子的含义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22.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A.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B. 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C. 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对和坤、李鸿章等人的评价“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站在的角度不
23、同,结论也不同,即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故D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客观标准的,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评价历史不能以时间远近为标准;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错误。23.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在剧中有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就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有如下议论,你认为正确的一组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电视剧取材于国共合作抗日,说明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抗日民族
24、统一战线形成,但是两党阶级立场不同。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是全面抗战路线,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24.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 鸦片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列强侵略激化了国内早已尖锐的阶级矛盾C.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前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D. 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答案】B【解析】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业已尖锐的阶级矛盾,1851年,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故“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故选B;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鸦片战争
25、不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直接原因,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关系,CD与“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明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25.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 辛亥革命的爆发B. 清朝统治被推翻C. 中华民国的成立D. 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12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华民
26、国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正确。辛亥革命的爆发,在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清朝统治被推翻,不符合“旧邦改造”,故B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也是为了巩固中华民国政权,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意义2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A. 责任内阁制B. 总统制C. 君主立宪制D. 联邦制【答案】A【解析】【详解】为限制袁世凯权力,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
27、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因此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故答案为A项。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不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此之前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授予总统较大的权力。但在临时约法中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
28、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27.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A. 北伐战争的推动B. 南昌起义的爆发C.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文可以看出,第二个高峰是在1931年之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中国共产党力量发展壮大,C正确;北伐战争的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29、立都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ABD。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28.“九一八”事变后出版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A. 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 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团结一致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故答案为C项。鸦片战争后在遭受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
30、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表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D项。29.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A. 1处B. 2处C. 3处D. 4处【答案】D【解析】【详解】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大革命运动,没有消灭张作霖部;抗日战争
31、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指挥部;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30.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日军侵华罪行”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 历史专著中对“日军侵华罪行”的描写C. 侵华日军老兵撰写的回忆录D. 日军进行屠杀的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所以答案选D。考点:历史研究史料
32、第一手史料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观察下面两幅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1895年日本马关.材料二 有人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也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真正觉醒。(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造成材料一中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近代日本的发展与战争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答案】(1)图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
33、。(2)图1: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3)同意第一种。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割台湾,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巨额赔款,加强国家财政负担,也加剧人民负担。开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意第二种。中国各阶层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机
34、。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中国知识分子:学西方,反封建,进行政治制度探索。(4)关系:日本以“战”兴,以“战”衰。启示: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1)历史事件:依据图片及图片文字说明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原因:图1:根据所学可知,导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从日本一方来看,甲午战争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
35、求出路,于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可见其对华战争蓄谋已久。图2:抗日战争之所以胜利,其根源在于中国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3)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立场,然后针对材料涉及的观点进行论证。本题以同意第一种观点为例。首先表明立场:同意第一种观点,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继续沉沦”,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论证,结合条约内容侧重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从领土主权方面说,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台湾
36、,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赔款额度看,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巨额赔款,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加剧人民负担。条约新增开工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关系:根据两则材料可知,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的利益,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促进了日本发展,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最终战败,可见日本以“战”兴,以“战”衰。启示:从日本的经验教训来看,中国应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7、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大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的性质主要历
38、史意义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辛亥革命孙中山BC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等新民主主义革命D(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大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2)A:太平天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3)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4)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解析】试题分析:(1)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可以得出。(2)根据相关提示结合教材可以得出。(3)需要突出毛泽东创造性领导中国革命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4)总结性的,需要从几个阶级领导革命的结果来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