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烟台模拟)“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判断“它”是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2012南京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2、,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3(2012北京市东城区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
3、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解析:选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4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逊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为“拔大树”。“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A标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已完成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为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清帝逊位”的历史价值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4、政体。5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解析:选A。从时间上可排除C、D两项。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召开后,紧接着又召开了中共二大,“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6(2012温州模拟)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
5、的政治基础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解析:选B。题干时间是“1923年12月1日”,材料中陈独秀认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实际希望说明国共合作的必要性。7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右图)因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仔细阅读图片,判断毕业证颁发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选A。图片上的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五年”,换算为公历是1926年,所以应在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8下列诗词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是(
6、)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解析:选B。由“屈指行程二万”可知B项描写的是长征,B项正确。由“秋收时节暮云愁”等可知A项描写秋收起义,A项错误;C项描写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D项描写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不符合题意。9(2012温州模拟)“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
7、件应该是()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C伪满洲国建立 D苏联对日宣战解析:选B。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东北军北大营、沈阳、青天白日旗换成太阳旗”等,由此可以判定该事件是日军制造的九一八事变。10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解析:选B。“五四”是1919年,“国共对峙”、“星星之火”均始于1927年,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8、11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A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B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解析:选D。依据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是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故选D项。12刘伯承元帅晚年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对此可以看出刘伯承元帅()A后悔自己从军 B反思国共内战影响C反对一切战争 D认为胜利来之不易解析:选B
9、。从材料可以看出,刘伯承元帅认为无论是共产党士兵的死亡,还是国民党士兵的死亡,都会殃及死者的家庭,这都是不幸的事,说明他在反思国共内战的影响。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中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纲材料二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20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
10、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材料三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缓和台海紧张气氛,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
11、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马英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18941919年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的因素。(6分)(2)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14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8分)解析:第(1)问在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三叙述的重点可以判定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的不同角度,然后从辛亥革命的意义、海峡两岸加强交往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共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第(
12、3)问要结合“20世纪上半期”“影响中国命运”,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因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角度:材料二从祖国统一的角度,材料三从两岸和平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3)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东北等地军阀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
13、侵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并取得重大成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备选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0年12月10日,新闻报载,“议和条款述要:现各国驻京使臣业经议就条款,各自电达本国外部,探悉共有十条。一为德使克林德立纪念碑,并派亲王至德国慰谢”又配言论曰:“查德钦使被害后,已明见上谕派驻德华使致祭及御赐恤银,今欲派亲王使德慰谢亦藉慰幽魂。道歉,友邦之道也,各国即不有此条,中国亦照办讲信修睦,坦然无私,此条最可从也。”材料二1918年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
14、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北京大学天安门搭台演讲数日,蔡元培校长发表了题为“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演说。他说:“世界的大势,已到这个程度,我们不能逃在这个世界以外,自然随大势而趋了。我希望国内持强权论的,崇拜武断主义的,好弄阴谋、执著偏见,想用一派势力统治全国的,都快快抛弃了这种黑暗主义,向光明方面去呵!”材料三为表彰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1952年10月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材料四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
15、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德国政府责令清廷为克林德立纪念碑有何法理依据?清政府的“友邦之道”说明了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北京人民把“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背景是什么?蔡元培校长所设想的“光明”后来是否来到?为什么?(6分)(3)材料三中提到的“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有哪些?(6分)(4)材料四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
16、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这些浮雕分别以哪些历史事件为主题?综合四则材料中碑文主题的变化,概括其中的历史内涵。(6分)解析:第(1)问,“法理依据”根据时间信息“1900年12月10日”和关键词“议和条款”即可回答;“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时间上推断当时的“背景”应是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会议,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蔡元培所设想的“光明”并未到来,中国主权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再次被侵犯。第(3)问,“贡献”应该答1952年10月之前中国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第(4)问,回答“历史事件”时要联系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历史内涵”应
17、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思考。答案:(1)法理依据:辛丑条约中的“议和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完全按照帝国主义的意旨推行卖国政策。(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国人普遍对国际公理、收复主权抱有美好的幻想。没有。在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将德国原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华盛顿会议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动了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中国在抗美援朝中所表现的胆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任答3点即可)(4)历史事件:“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历史内涵:是中国百年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最好历史见证;其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宝贵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