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76978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改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重庆市新课程改革已于2019年秋季全面启动,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开始试用。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必修选修相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穿新鞋走老路,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

2、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实施数学素质教育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

3、,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线教师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加强了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问题解决方法、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的基本规则;在深

4、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生活能力可以迁移为数学能力,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

5、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由以上分析可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

6、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7、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

8、速的提高。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

9、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

10、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例如:在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我所教的两个实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

11、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

12、过程。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以,在新课程数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知识重在其形成过程的挖掘,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学习方式的变革。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

13、、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新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

14、告、小论文等。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

15、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实践呼唤课改,课改推动发展。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我们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用好高中数学新教材的育人和文化功能,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乐于探究,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使新课程改革不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是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数学素质教育完全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