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57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鲁人语文选修史记选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同步测试卷(四)第2单元义薄云天(B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

2、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3、。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了。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很久,结论

4、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优质”成分,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分。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人类所觉悟。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

5、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的。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B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的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C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特色”则表现在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D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

6、成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显现出来的。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C文化的优势和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方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也。性至孝,善候父母颜

8、色,问起居,躬饮食寒暖之节。其师林公宽勉应乡贡。既入院,门卒有儒士衣索扶书者,乃叹曰:“是岂士所以致身之意邪?”遂趋出,不复就试。隐居教授,资弟子束修以为养。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少多病,其亲忧之,后每读书至论语“父母惟其疾之忧”,则必废书而泣。奉其兄训尤极友爱,训字师敬,尝为盐运司史,以廉能称。常熟东始人范某,延君与居,教其子。家东始者十年,弟子信从益众。及范君没,而所教之子亦卒,因还吴城。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及闻子翼病且笃,瞿然曰:“吾与子翼约,其可食言乎?”即持资诣京口,访子翼,为毕

9、嫁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邃于太玄皇极之学,文章非古道不苟作。至正丙申,师敬为江浙行中书省照磨,谒告还吴。适外兵薄城甚急,俄闻城陷,即呼其妻并与君诀曰:“吾虽位卑,尝为主臣,义不可辱,吾不可出。弟处士耳,宜往避。”语讫,即拔佩刀欲自刺,家人抱止。方共譬解,兵入,胁使拜不屈,遂刃其胸,君翼蔽之,乞以身代。众以君儒冠,掖之于门,复求入,见其兄已殪,伏尸号恸,因并见害,悉投于河。而广陵成元章素善君,募人求其尸,得于筱桥下,兄弟犹相倚立水中,若抱持然,人咸以为异。而求其所著书,皆散失。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节选自稗史集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10、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B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C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D君尝与予讲易/故知君为深/时予居东城/濒危者数/四以幸而免/而君竟徇兄以罹祸/其命矣夫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应乡贡,指参加州县的考试。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B束修,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

11、修”。也指教师的酬金。C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用笄贯之,因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指到了结婚的年龄。D丙申,是干支纪年法,丙申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3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乙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无论双亲在世还是去世,他都谨遵为人子之孝道。B常熟东始一个姓范的人,在陈谦的家里住了十年,陈谦教范氏的儿子读书。C陈谦是一个注重承诺的人,他曾经答应帮助孙子翼,一定坚持兑现承诺。D陈谦与兄长师敬极为友爱,死后依然互相抱持,令世人感到惊异。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父母卒,居处葬祭悉遵礼制,初,父

12、病重思鳜,因市以进,而父没,遂终身不忍食鳜。译文:_(2)京口有士友孙子翼者,厚于君,而家甚贫,有女及笄,不能嫁,君尝许以资助。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8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答:_9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妙笔,试从写作技巧和内容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

13、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2)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_,_”。(3)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景并富含哲理的名句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灭的街灯长笑一个小镇,一个老人。小镇很小,小的只有一条主要街道。老人也已经够老,年轻些的甚至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七爷”,这是大家对他的官称。近些年来小镇很兴旺,不仅人丁,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所以一到了过年小镇上就非

14、常热闹。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有人说这是因为小镇的风水好,而这风水就是每当过年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就挂满了街灯。街灯是小镇的一景,一到腊月二十九,这街灯就高高地挂了起来,一行行,一串串,把这条街道照得彻夜通明。七爷自己都记不清管这街灯管了多少年,小镇上年轻的人更说不清,就知道管灯的是七爷,仿佛七爷管灯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生产队的时候有人给记个工分,有队里给出做灯的材料,后来生产队没了,七爷就在街上挂了个箱子,谁往里放点钱就放点,七爷收了都是拿来做灯。所以这灯都是大家的,大家也都爱护这灯。七爷越来越老了,小镇过年时街上的灯花样却越来越多:荷花灯,西瓜灯,各种动物灯

15、,七彩百鸟灯,吉祥宫灯,走马灯,粉红映着碧绿,水蓝托着金红。没有人知道七爷弄出过多少种花样的灯,也没有人知道七爷凭着什么给大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灯。七爷不是个爱说话的人,除了指挥人们挂灯,他都很少说话,人们只知道挂好灯后他就一趟趟地在街上来回走,对着每一盏灯端详了又端详,看着来来往往看灯的人,对着那一街的流光溢彩。他也偶尔蹲下来,裹紧了身上的棉袄,掏出花两毛钱一盒买的红塔山抽上一支,只要街上还有一个人,就会有七爷的身影。突然有一年,县里有人知道了小镇的灯,过年的时候来了几个人,用拍电视的机器拍下了七爷挂的所有灯,还说要采访七爷,再拍拍他如何制作这些灯。镇上的干部告诉县里来的人,说七爷的家太乱,因为

16、他一辈子都是打光棍,他那个家只有他一个人能住,就把七爷叫到镇长办公的地方。县里的人在七爷这里没有问出什么东西,因为七爷本就不喜欢多说话,说了怕是也没用。后来,听说七爷上了县里的电视台,连同他的灯,也连同那许多看灯的人。第二年镇上一个发了的财主找到了七爷,叫七爷把街上收钱的箱子摘了,说所有做灯的费用他一个人出,只要求七爷在所有的灯上加上他的姓,七爷想了想,但竟把这么好的事给拒绝了,最后,气的那个财主说到了过年那天叫那条街道所有的灯停电。固执的七爷还是照样做他的灯,照样在大街上指挥年轻的人挂灯,村里有人知道了那件事,就有人来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但是,没有人能说得动那财主,也没有人能说得

17、动七爷,于是,在小镇人的心里就暗暗地多了一层担忧。但七爷还是照样用村里人集起来的钱去买做灯所用的东西。年终于到了,小镇的表面上依旧是充满了祥瑞,街道上也满是七爷挂的灯,人们看到,已经佝偻了腰的七爷,在街道上来回走着,他脸上那些沟渠显得更深,眉头也锁得更紧。没有人议论这件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担忧。看灯的人越来越多,但刚点着一会儿的灯却突然灭了,于是人群里爆发了一片骂声。也不知道是谁提的意,人们自发地集中在一起,大家凑钱买来了蜡烛,年轻人帮着把蜡烛点着放进灯里,于是,小镇的街道上一片欢呼,人们又开始在街道上观灯。但是,这是小镇的人们最后一次看灯,因为七爷走了,是过了年后重病一场走的,在他走的那

18、天,小镇的街道上挂满了他自己制作的灯。但是,打那以后,再过年的时候小镇的街变得黑暗了,这黑暗带给小镇的人无尽的别扭,于是,就又想起了七爷,想起曾经不灭的街灯。(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镇人丁兴旺,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许多人慕名前来看灯,所以一到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而街道上挂满的街灯,使得小镇的风水很好。B多年来七爷义务为小镇管灯、做灯,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七爷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灯也给小镇增添了风采,看灯也成了小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C七爷爱灯,灯也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财主断电的事给七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含恨而去,给小镇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D

19、因为七爷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所以家里就显得很乱,而这也造成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往,为人偏执。E村里人知道了财主强迫七爷的事,有人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表现了小镇人的心里对七爷处境的担忧,也反映了善良的人们的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的一面。(2)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七爷做灯的技术很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答:_(3)请概括七爷的性格特点。(6分)答:_(4)文章题目说街灯“不灭”表达了什么感情?给你什么启示?(8分)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

20、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

21、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

22、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

23、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顾炎武(1

24、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

25、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

26、要概括。(6分)答:_(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答:_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6年,北京22家市属医院将全部实施非急诊全面预约制度,不过,为打击号贩子而全部取消现场放号,有因噎废食之嫌。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9分钟进5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在

27、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政法委领导要求政法干部守住底线,坚定信念,面对党内出现的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与之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A BC D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

28、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瞒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C随着韩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其在美国战略棋盘的位置也相应提高,不只是美国治理朝鲜半岛的杠杆,也是美国治理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棋子。D在会上,学生会主席汇报了新年前夕,各班同学准备文艺节目,到处借服装和道具,利用放假后的时间积极排练,准备过一个愉快的“新年艺术节”。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如果从建筑学角度来看,阿房宫赋完全是一篇不及格的作文。_,它在文学上成功了,_它的想象成功了。为什么杜牧的想象成功了,_它建立在可感的基础上。当时的读者并不熟悉先秦的建

29、筑、服饰和歌舞,_他们熟悉唐朝的建筑、服饰和歌舞,读者在阅读阿房宫赋时,_会调动已有的认识,去填补文字上的空白。不知道阿房宫怎样,但知道大明宫是怎样,把大明宫的印象附加在杜牧的文字上,_,一幅清晰的阿房宫图画就出来了。A但是因为当然尽管就因此B然而因为是因为但自然于是C然而所以/虽然当然/D但是所以凭借或者也许或许16.阅读茨威格有关文学创作的四段论述,概括其文学观。不超过20个字。(5分)我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

30、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永远喜欢恶作剧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大胆。答:_17下图是“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你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这个标志图案并指出其象征意义,不超过100个字。含标点。(6分)答: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很有天赋的年轻华人歌唱家被邀请到英国皇家歌剧院,参加世界最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演出。因为旅途辛苦,他没有休息好。第二天的正式彩排中,他精神有点儿不集中,有两个音唱得不够到位。但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彩排而已,只要正式演出时表现好就行了。彩排一结束,歌剧总监就在召开紧急会

31、议后对他说:“鉴于这场演出的重要性和你在彩排时的表现,我们决定取消你的演出。”他一下子目瞪口呆:“这仅仅是彩排而已!”总监摇摇头说:“不,先生,对我们来说,正式演出恰恰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必须保证彩排不出现任何问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00940019解析:选C。“特色则表现在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表述错误,缩小概念的范围。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就像一样”,只是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打个比方,并不是说“特色”就表现在这里。2解析:选D。原

32、文第四段第二句,开头有“所以一般说来”这个限制语,选项缺少这个限制。3导学号00940020解析:选C。强加因果。“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不是“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的原因,而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佐证。4解析:选B。注意根据“故”“以”“而”“其”等词的用法断句。5解析:选D。“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乙未”应为“前一位是乙未,后一位是丁酉”。要注意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排序。6解析:选B。B项,理解错误,是陈谦在范氏的家里住了十年。7(1)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礼祭祀都遵循礼制规范,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买来鳜鱼给父亲吃,后来父亲去世,他终身不忍

33、心再吃鳜鱼。(2)京口有个士友叫孙子翼,与陈谦交好,可是家里十分贫困,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不能出嫁,陈谦曾经答应给予资助。参考译文:陈谦字子平,平江人。他为人十分孝顺,善于观察父母的脸色,问候饮食起居,并亲自过问父母的饮食冷暖这些事项。他的老师林公宽勉励他参加科举考试。他进入考场之后,看见有穿着儒生衣服的门生向怀藏书籍的人求取,于是叹息道:“这怎么是读书人用来求取才德的途径呢?”于是急忙出去,不再参加科举考试。陈谦隐居起来教学生,凭借弟子的学费来供养生活。等到父母去世,他的住所以及葬礼祭祀都遵循礼制规范,起初,他的父亲病重想吃鳜鱼,于是他买来鳜鱼给父亲吃,后来父亲去世,他终身不忍心再吃鳜

34、鱼。陈谦年少时多病,他的双亲为此很忧虑,后来他每次读书读到论语中“父母惟其疾之忧”一句时,一定放下书哭泣。他侍奉兄长陈训极其友爱,陈训字师敬,曾经任盐运司史一职,因廉洁有才能而著称。常熟东始人范某,请陈谦到东始居住,教导他的儿子。在东始居住了十年,弟子和相信跟随他的人更多了。等到范某死了,且陈谦所教的范某的儿子也死了,就回到了吴城。京口有个士友叫孙子翼,与陈谦交好,可是家里十分贫困,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不能出嫁,陈谦曾经答应给予资助。等到听说子翼病重,吃惊地说:“我和子翼有约定,难道可以食言吗?”立即带着费用到京口去探望子翼,替他办完女儿的婚事。在读书方面陈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太玄皇极这

35、些学说,文章则不是古风不随便乱写。至正丙申年,兄长师敬担任江浙行中书省照磨,告假回吴城。恰逢敌兵迫近吴城,情况十分紧急,不久听说吴城被攻陷,师敬赶紧叫来妻子和陈谦诀别道:“我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曾为人臣,应坚守义节不受侮辱,我不可以出去。但弟弟你是一隐居不仕之人,应该去避一避。”说完,就拔出佩刀想自杀,家人抱着阻止他。正在一起劝说,敌兵进入,威胁让他跪拜,他不肯屈服,于是刺向他的胸膛,陈谦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兄长,请求让自己替代兄长去死。众人因为陈谦是一介书生,把他拖到门外,陈谦又请求进来,看见兄长已死,趴在尸体上号哭,于是一起被杀害,全部扔到河里。广陵人成元章向来与陈谦友善,找人寻找他的尸体,

36、在筱桥下找到了,兄弟二人还互相倚靠着站在水中,好像抱着的样子,人们都认为很奇异。寻找他所写的文章,都已经散失不见了。陈谦曾经和我讲易,所以我很了解他,当时我住在城东,四次濒临危险,所幸免除一死,而陈谦最后以身跟随兄长而遭遇祸患,这真是命啊!8解析:从下片“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可看出词人的离散情伤,从“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看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答案: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9导学号00940021解析:“今年花胜去年红”融情于景,“明年花更好”以乐景写哀情。要注意结合具体词句来进行分析。答案:融情

37、于景。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体现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以乐景写哀情。描写了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10(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1(1)解析:选BE。A项,街灯“使得小镇的风水很好”是部分人并不科学,或不完整的看法。C项,于文无据,推理具有或然性。D项,“为人偏执”错,对待财主的态度不是偏执,而是坚持原则,这正是文章对七爷的赞美之处。另,“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家里很乱”与他“孤僻的性格”的形成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

38、系。(2)解析:答题时抓住从侧面表现七爷做灯的技术很好的介绍文字即可。答案: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也招来许多的人看灯。小镇的灯花样繁多。七爷的灯上了电视台。停电以后,人们点上蜡烛也要观灯。没有灯,人们感到别扭,不忘七爷和街灯。(答对三条即可,意思对即可)(3)解析:结合文章体现其性格特点的事件概括即可。答案:沉默寡言。不谋私财,淡泊名利。执着地热爱着街灯。坚持原则,不畏权势。(意思对即可)(4)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街灯的不灭,联想到对人的怀念之情的不灭。至于启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每到过年小镇就挂满街灯,表达了小镇人对街灯的喜爱。表达对七爷执着地爱灯、制灯的赞赏。人们克

39、服了财主的阻挠,买来蜡烛代替电灯,使街灯不灭,表达了村里人们对恶势力的不满和愤怒。七爷走后,再无人制灯,但小镇人对七爷的怀念、对街灯的怀念之情永远“不灭”。(答出两点即可)启示:执着才能成功(执着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为百姓做好事,人们会永远铭记。做人就要有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勇气。12导学号00940022(1)解析:选BD。A项,“固然但更重要”表述有问题,原文是“为了也为了”,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C项,“写成日知录音学五书”错,原文是说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E项,“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缺乏根据,将二者强行联系。(2)解析:首先,考生要明确概括的

40、对象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其次,要注意前提是结合日知录的成书过程,那就要在文中将这个过程筛选出来;再次,要注意题目要求是“概括”而不是分析,考生只要根据筛选出的“过程”提炼出要点即可,不需结合具体的做法进行分析。日知录的成书过程主要集中在第二段,文中有明显概括性的词句可以直接选用,如“严谨笃实”“学术创新”。另外,还有“他又不断增改”这一关键信息值得注意。具体作答时要分条概括。答案: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3)解析:评价人物形象的前提是找准评价点,本题是要求考生评价顾炎武,具体要求回答他被称为经学大师和

41、世人楷模的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考生需要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顾炎武为学和为人特点的内容,如顾炎武“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顾炎武把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等等。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一步提炼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4)解析:解答探究题既要立足文章内容,也要结合社会现实。首先结合文章内容,要将文中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细节找出来,这主要集中在文章最后一段。然后概括这句话体现了顾炎武什么样的精神。最后再结

42、合社会现实,即强调这句话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如可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相联系。答案: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13解析:选B。咽噎废食:因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符合语境。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望文生义。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使用正确。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

43、事情(多指死亡)。望文生义,此处应用“险山恶心”。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运动不灵便的样子。用错对象,此处应用“老气横秋”。听之任之:听任事情(多指不好的)自然发展变化,不管不问。用于此处正确。14解析:选C。A项,语意重复,“归功”即“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与前面的“功劳”重复;B项,有歧义,他是和班长一起去网吧还是单独去网吧,表意不明;D项,“汇报”宾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情况”。15导学号00940023解析:选B。根据语境来看,第空应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填入“然而”“但是”均可。第空所在的句子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所以第空须填“因为”,排除C、D。第空所在的句子是前面的原因,所

44、以可以填“是因为”,排除A。再验证后面的空格。第空所在的句子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可以填“但”。从语境来看,第空可以填“自然”。“一幅清晰的阿房宫图画就出来了”是前面的结果,所以第空可以填“于是”。因此答案为B。16导学号00940024解析:解答此题须认真分析题干中的四段论述,找到这四段文字论述的中心。这四段文字谈的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即“文学源于现实,现实高于文学”。答案:文学源于现实,现实高于文学。17解析:构图要素要求依照一定的顺序,列出图片中的内容即可。对于图片寓意,学生依据图片内容,结合题干中“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即可得出。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简洁。答案: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1”和“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左边的“1”化身为鸟头和鸟身,右边的“8”化为两翼,“18”代表着成人的年龄界限,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长成,成为成年公民,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1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