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495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学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一、知识梳理古诗中常见的描写手法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2、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

2、、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3、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4、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3、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

4、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样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视。6、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多角度描摹。(绘形、绘声、绘色)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赤壁壮丽景色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从视觉、听觉角度来绘形、绘声、绘色。7、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

5、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8、烘托。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用千古风流人物来衬托周瑜,突出了周瑜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

6、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9、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

7、情。10、虚实结合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这种

8、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对方着笔的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

9、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行人”设想他的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形,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解题提醒】(1)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有

10、时候,阅读诗歌时,不确定是哪一种手法时,要从题干和诗句中找答题方向,若锁定为描写手法时,则再进一步去比较后选择。(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二、巩固练习1、(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2、(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

11、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3、(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4、(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

12、这首诗进行赏析 5、(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6、(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3、。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三、跟踪检测(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1.1.5.1,4分)1、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面问题。(4分)帐夜 吴兆骞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越未著花。注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

14、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连山:就着山势。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诗歌第二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一、知识梳理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感时、惜别、怀乡、思亲、愤世、讽喻、怜己、忆友、言志、赏誉、激情、快意或愁绪等。这种方式比较直观。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

15、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是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褒贬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抒情方式。 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情本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不直接写,只好借助描写与这“情”有相似或相关点的景、物、人、事。因此间接抒情可分为借助景抒情、借助物(人)抒情、借助事抒情等。 借助景抒情(1)融情于景,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就是作者本有感情需要抒发,借助一定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是哀情

16、,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景和情糅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诗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正因为情是相思哀愁的情,所以夕阳斜坠,江水无语悠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的景。这种方法,能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诗人本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现在身在一定的环境,或因景的秀丽而喜欢,或因景的萧瑟而伤愁。这种情是由景而激发的,是受制于

17、情的,是景决定了情。如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触景生情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先写景,而后转抒情,情和景之间多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词人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比喻人生、爱情、年华、离别的无可奈何

18、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往后5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送友人) 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借助物抒情 (1)托物言志 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感情、志向、抱负、操守、爱好、愿望、要求等。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2)托物寓理 也叫咏物说理

20、,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说明一些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都是借物表达某种哲理。 借助事抒情(1)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是引用历史故事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历史故事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和立场,来讽喻当朝,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如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

21、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用典抒情 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自己某种特定的感受、愿望和立场。包括用事和引用(化用)前人诗文句两种,一般侧重指前者。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凭谁问,

2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句,用廉颇的典故,意在以老当益壮、仍思报效国家的廉颇自况,也借廉颇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自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典故,意在以“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对比,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之情。 归纳总结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二、巩固练习1、(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5分)指出以下诗句各自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

23、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4分)请判断以下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方式(1)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3广东卷)鹧鸪天 宋 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

24、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4、(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4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吴钩:吴地所产宝刀。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朝廷不能控制的地区。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若个:哪个。诗中李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25、? 5、(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4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一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 请简要分析“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6、(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4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

26、析。(4分) 三、跟踪检测(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1.1.5.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14浙江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三峡吟 (唐)李端 (南宋)徐照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

27、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一、知识梳理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一)炼字的基本内容: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

28、黯然失色。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

29、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

30、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

31、”,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

32、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

33、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

34、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

35、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答题技巧与方法1炼字解题技巧:(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2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

36、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二、巩固练习1、(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2015山东)卜算子 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5重庆)好事近 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

37、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3、(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4、(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柳 宋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5、(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

38、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游湖徐 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三、跟踪检测(诗歌语言之炼字1.1.4.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5湖北) (6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39、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5广东)(11分)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注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5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一、知识梳理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1、清新:其特

40、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平淡而思致”。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

41、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梦微之:“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以及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5、委婉(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

42、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7

43、、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8、雄奇: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9、奔放:其特点是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10、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

44、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何品味语言风格?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巩固练习1. (诗歌语言之风格

45、特征1.1.4.3,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2.(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请分析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3、(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宫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4、(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

46、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5、(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6、(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

47、,然后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简要分析下面一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三、跟踪检测(诗歌语言之风格特征1.1.4.3)1、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

48、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参考答案1.

49、诗歌表达方式之描写巩固练习答案1、【答案】(1)白描(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侧面烘托2、【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3、【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入无限凄美的意境中。4、【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

50、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5、【答案】描写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分)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3分)6、【答案】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开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

51、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方式,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写景有声、有色、有味,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答出一条即可)跟踪检测答案1、【答案】“水影明如练”属于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属于动景描写,两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一句中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 【解析】 对于这首诗在鉴赏时,题干上一句“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已

52、经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了。顺着提示细心阅读,加以提炼很容易就能找到试题的答案。2、【答案】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色彩点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任选其中两点即可,答对1点得2分)2.诗歌表达方式之抒情巩固练习参考答案1、【答案】(1)直接抒情(2)借景抒情(3)触景生情(4)托物言志(5)寓情于景2、【答案】(1)用典抒情(2)托物言志(3)直接抒情(4)借古讽今3、【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

53、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的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4、【答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抒发了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抱负。5、【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写作手法。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见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故园之思。(2分)6、【答案】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

54、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跟踪检测参考答案1、【答案】 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尾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悲伤之情。【解析】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

55、彻夜难眠。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作者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用典抒情,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感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考查抒情手法,大体来说,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重点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难点在“第二首以理写愁”,需要了解唐诗重情韵,宋诗重思理的特点并结合诗句赏析。炼字 巩固练习答案:1、答案“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

56、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方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茫。2、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3、【答案】网,有网子,网罗之意。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想要网住春天,诗人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新奇地表达了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情。4、【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此句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5、【答案】

57、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6、【答案】“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跟踪检测答案1、【答案】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

58、”“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需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悠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2、【答案】(1)“软

59、”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写出了诗人早过大通驿的愉快心情。(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已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

60、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语言风格巩固练习答案1、【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2、【

61、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3、【答案】语言风格含蓄。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又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把主旨表达得委婉含蓄。4、【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

62、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5、【答案】风格: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6、【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步骤2)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3)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愉悦和满足。跟踪检测答案1、【答案】C【解析

63、】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2、【参考答案】诗人把山拟作人,把自己登山比作了和山进行比赛,新鲜有趣;登山的过程连续用三个“一”字把自己登一步就回望一下的心理表现出来:看我已经在你前面了吧。好胜的心理一览无余,极具幽默感。可是结尾句却翻转过来“山总比我脚还要高”,似乎心理有一些不服输的怨气。这一转折十分诙谐,把严肃的“仰之弥高”的哲理写得可爱至极。全诗诙谐幽默,令人解颐。【解析】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