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424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测试卷&岳麗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同步测试卷(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民族矛盾日渐突出冯太后崇尚“汉法”A BC D2凤凰网发表历史争鸣文章“北魏衰亡实始于孝文帝改革”,激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当时,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统一黄河流域,加强了民族融合冯太后推动其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对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 B C D3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

2、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相同4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3、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 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8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

4、元魏”的是()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9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10诗歌中描述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不能说明()A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B鲜卑风俗成为社会主体C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11北魏时期铸“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

5、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12魏晋时期的下面两幅砖画作品,共同反映了() 生活、文化的多民族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族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的内传 A B C D1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14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

6、,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B C D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7、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5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7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

8、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改革举措?他为何要这样做?(7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文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你对孝文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

9、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资治通鉴永明二年材料三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魏书刑罚志(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2)结合材料二、三

10、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8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11、。汉书食货志材料三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不受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摘自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4分)(2)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3)试分析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有什么共同点?(4分)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

12、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3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9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

13、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 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2分)(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4、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实行了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征收严重不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冯太后非常推崇“汉法”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2解析:选D。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错误,均正确。故选D。3导学号62700014解析:选C。依据规定,判断该土地制度为均田制,故A项错误;因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的存在,均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受田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地租,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

15、确;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将掌握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利用土地上涨地价购买土地,救济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4解析:选A。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者有其田,人们纷纷重归故土。5导学号627000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地方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们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为改变这一现象,孝文帝改革时,推行三长制,强化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故应选C。6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发展产生的

16、影响之一即是货币交易增多,故D项“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的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7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来看,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因此A错误。B、C、D都是对材料的正确表述。8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主姓姬,故A项错误;北魏皇帝复姓拓跋,后孝文帝改革时改姓汉姓元,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魏国皇帝姓曹,故C项错误;元朝皇帝姓孛儿只斤,故D项错误。9解析:选D。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措施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处理。10导学号62700016解析:选B。诗歌描述了部分汉族女子受鲜卑族影响,在穿着服饰

17、上有鲜卑族服饰的特点,正说明了民族融合的大发展,但是不能说明鲜卑风俗成为社会的主体。11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质”。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B项正确。12解析:选D。两幅图只是反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生产方式,不涉及佛教,故选D。13导学号62700017解析:选B。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18、则是封建化过程。14解析:选A。孝文帝改革没有得到鲜卑贵族和胡汉各族民众的广泛支持,而是面临重重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15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

19、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6导学号62700018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体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原因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态度,但是注意论据要能充分的证明所选的论点。答案:(1)举措: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有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态度及理由: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否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使鲜卑族走向衰亡。答案二: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肯定态度。孝文帝迁都洛阳,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答案三: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或对孝文帝迁都洛阳持辩证态度。材料二的观点否定了孝文帝迁都的历史作用;材料三的观点忽视了迁都对鲜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极作用。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语“

21、纵奸纳赂”“贼盗并兴”等进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要阅读材料,提炼相关信息,然后规范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奋起反抗。原因: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18导学号62700019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直接归纳出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变革四个方面进行概括;第(2)题结合所

22、学知识可直接回答“坏井田,开阡陌”的含义是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其作用是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3)题综合上述材料可以找出两次变法的共同点即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2)含义: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作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土地兼并问题。(3)共同点:都获得了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原有生产关系;触动旧贵族利益。19导学号62

23、700020解析:第(1)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作答;“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 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

24、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20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一回答问题;第(2)问,材料二体现得非常明确,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第(3)问,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评价较为辩证和客观;第(4)问,结合史学常识回答即可。答案:(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3)不同点: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情况不同、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任答四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