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299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2山东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玉石城缘 程亮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2、。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公交车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

3、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多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和我一起好好生活。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

4、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安心。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他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他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

5、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自由梦想得以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1)简要概括石墙的特点和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答:_解析:概括石墙特点要联系作者当时失望痛苦的心境,作者当时的心境对应石墙破败的一面,石墙“耸入云天,永远站立,不乏生机”的一面对应作者当时缺失的精神。石墙给

6、予作者的启示则应从“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这两句中去概括。谈启示时要紧紧围绕石墙的特点,联系本文的主题展开。答案:石墙的特点:历经沧桑,残损破败,毫不起眼,但耸入云天,永远站立,不乏生机。石墙给予作者的启示:要正视人生的不幸,在不幸中奋起;要正视自己的渺小,让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2)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写母亲的意图是什么?答:_解析: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要精读关于母亲的两处描写,从中感受。回答时要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加以分析。问“作者写母亲的意图”也就是问“这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时,我们也要

7、立足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答案: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善解人意。当我失落的时候,母亲既没有责怪我,也没有无谓地安慰我,而是帮我请好长假,让我慢慢地去忘记痛苦,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她知道我的痛苦不是她能解决的。当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时,母亲不问缘由,只是默默地帮我换水换水草,因为她知道我已真正地坚强了。作者这样写母亲,意在表明石墙于我人生改变的意义,突出我和石墙这一缘分的重要性。(3)探究标题“玉石城缘”的意义。答:_解析:联系文章的主旨和相关内容,即可理出文本牵涉的几层关系(缘):我与玉,我与石墙,我与城市。拿“我与玉”来说明,揣摩文末几句话,作者感悟到有灵性的玉石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有

8、缘之手来治理,而像作者这样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玉呢,只是需要缘分来发掘。余下的两层我们也可作这样的思考,最后整理一下即可。答案:小巷深处不起眼的石墙如同璞玉,它的美很难被人发现,只有与之有缘的人才能发现。我能够发现石墙的美,是因为与之有缘。当时,我痛苦失落,渴望得到某种启示和力量。石墙历经沧桑、斑驳破损、遭人冷落的状况很像我当时的处境,而石墙呈现的活力、刚强、自信和坚韧正是我内心深处缺少的,所以石墙能够走进我的内心深处。石墙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缩影。由我与石墙的缘分想到人和城市的关系;从而感悟到一座城市的美也是有待那些与之有缘的人来发现的。个体的人其实也如石墙,也如玉石,其独特的价值终

9、究会被那些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不要担心自己会被埋没,而要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又见胡杨 石英至少在中国,我唯有在新疆才看到那么庞大、那么密集的胡杨林。(在青海等地也见到过,但的确没有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胡杨如此有气势。)然而也怪,我在新疆大沙漠边缘地带所见到的胡杨林,当地人好像意在观赏与保护,从未见到有人以任何方式进行砍伐或移作他用。而且,我所见到的胡杨树叶基本上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远远看去,它们总是低垂着跨世纪的胡须,凝重、静穆,毫不张扬。在我的感觉中,也只有南方的榕树可与它那不躁不浮、雍容敦厚的风度相比拟。胡杨的树叶低垂着,并不表示它缺乏自信,而

10、是无时无刻不在沉思,不在倾听。还有,在我的另一种感觉中,走近它们的游客其谦恭而虔诚的情态犹如面对神祇。真的,我从未见过游客们在任何的景区对任何的植物表现出如此的敬畏。你看他们在一棵八搂粗的胡杨王面前留影。树根上部有一个小小的平台,磨得几乎光秃,我注意到留影者还不肯贸然坐下,而是仔细铺好洁净的塑料布,然后,不无恭谨地坐上去,让前面的摄影者拍照。其姿态,也较庄重而绝无轻佻之状,好像到了这里,一个个都成了诚厚君子。不仅如此,这胡杨树还有一个不同凡类的特点:在这入冬的时节里,它也像进入了冬眠状态,表面上的生机都隐藏起来,不刮大风时它竟能保持悄无声息。说得直率一点,这时它们中有的既像活着的死者,又像死去

11、的生者。在一溜一二十棵的胡杨中,我实在难以分辨和确认它们的生死。其实,不论是生与死,它们都是沙漠不朽精神的象征。也许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能应对任何情况,阴晴无谓,软硬不吃,就连暴虐的风沙也望而却步。真的,也许是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每在胡杨聚居的群落中,周围总有一个相对安谧的小环境。人在这里流连,绝不似在光秃的沙漠和戈壁里的那种感觉,至少获得了暂时的安适感。难道,这胡杨林还是我等旅人的保护神?其实看文字记载我明明知道,胡杨树并非板滞僵化的物种,它在生机活跃的季节里长得还是较快的,而我现在看到的恰恰是它的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我觉得也只有这种状貌和神态,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称胡杨树为植物界活化石的这一特征。不

12、必问它们中的哪个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重要的是它们都不会腐朽。因为,活着的死者最悲壮,而死去的生者修成正果。胡杨林是荒漠世界的标志,无形的呼吸飘扬成永远的旗帜。当我们离开这片胡杨林时,夕阳的余晖已融进西天雅丹地貌的山脊中了,天色也渐渐笼成暗淡。但我们仍有些依依地上了中巴车。我是最后一个上去的,当我不经意地向西一瞥,这时的胡杨树一棵棵都变成了灰黑色,映在西方太阳余晖的天幕上,像煞一幅幅皮影的图像。但还不能说是皮影戏,皮影戏是活动的,而胡杨一棵棵都凝然不动。不过,它们在我的幻觉中好像又在转化成别的什么。是什么?哦,那溜胡杨树,很像沙漠中凝结成的驼队。我们的脚下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些负重的骆

13、驼在极度疲倦和缺水的情况下,难免也有无力前进而倒卧半途者,那么它们的骨骼我仿佛觉得已化为眼前这些胡杨的肢体。啊,凝结的驼队,在黄昏将尽的时刻,还有比这幅图景更凄美、更脱俗的吗?很可能,我还有再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也可能会在春天生机盎然的季节再看到胡杨林。相信那定是另一番景象,与眼前这冬季有着迥然不同的感觉。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别的什么(不论它还有什么优越之处)所不能取代的,已成为永远的“这一个”。足矣。(1)文中说“而我现在看到的恰恰是它的另一种状貌和神态”,“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指的是什么?答:_解析: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第二段中对胡杨

14、树的描写。答案:“另一种状貌和神态”是指胡杨树树叶低垂的外形特征和凝重、静穆、不躁不浮、雍容敦厚的精神特征。(意思对即可)(2)作者为什么把夕阳余晖中的那溜胡杨树比作“沙漠中凝结成的驼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考生应把“那溜胡杨树”与“驼队”的共性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鉴赏。答案:远远看去,那溜胡杨树与驼队有相似的外形特征;胡杨树和骆驼都是生活在沙漠中的物种,都具有适应严酷的生活环境的能力,不事张扬,顽强生存,精神特征相似;它们具有同一背景下的相同的意境美。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乡路上蹒跚的脚步声 安庆父亲去地里一次都困难了,千把米的距离要歇几次。每走一截父亲

15、要找一个土墩、一片草地或者在渠边坐下来歇歇,满是皱纹的手牵着佝偻的腰,摸到可以坐下的地儿慢慢地把屁股放下去,心里想着即将走到的土地。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人的使命,走不动了还要去他去了多少次的地里。好像是固定的,父亲每隔几天从村庄出发,千层底的布鞋印在乡村的路上,很短的路要分几次走,春夏秋冬的风往他佝偻的身上吹,一年四季都坚持这样走着,这样的行程是谁也劝不住的。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对我们要给他添的衣裳差不多都是拒绝,说我还能穿几件穿几年啊!父亲不看电视,陪伴他的是一个小收录机,几盘地方戏的磁带他反复听。他雷打不动地听新闻,听天气预报,然后告诉我们天气的情况

16、。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我出门的时候被他喊住,不行,要变天的,你拿把伞或多带件衣服。但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无法计算一个老人走过的路,这是一个复杂的算式,一个农民一生往地里走多少趟是无法计算的也是算不清的,也没有谁记录这样的过程。 父亲有时越过很多很多的庄稼地,那时候他还年轻。他徒步去县城为我买书,找城里的亲戚说我们家宅基地的事。其实父亲来县城的遭数屈指可数,一个农民一辈子不进城,但不可能一年半载不去他的地里,一个农民恋家是怕离他的土地太远。终于有一年,父亲走了他平生最远的路,是去了三叔工作的城市。从三叔那儿回来,他撇过村庄径直去了地里,在地里趟了几个来回才放心回家。更多时候

17、,父亲越过庄稼地是赶着毛驴。父亲赶着驴车大多是去某一个地方收骨头,把一天收来的骨头拉到家,在攒够大约一千斤后,集中拉到一个城市的骨胶厂。我们家最困难的几年,父亲就是赶着毛驴在村与村、村庄与县城间穿梭,供养了我们,撑持了一个家。 一个农民的一生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农民和庄稼地的关系,就是收了种,种了收。问一个农民这辈子干了些啥,回答的大都两个字:种地!如果再说到一些细节,可能就该是种地娶媳妇养儿女送儿女上学娶儿媳女儿出嫁养牛养羊养猪,等等。那年我们家的一头猪跑到地里,在地里过了整整一个秋天,玉米收割时它藏不住了,它已经长成了一头大猪。有些事是无法说清的,很多人围住它时,它最后跑到我家地里才被捉住

18、,好像它知道那是我家的地。宰了猪,父亲把肉一家一家地送。说猪吃了大家的庄稼我们不能独吃。庄稼人总有庄稼人的道理。很多个黄昏父亲睡在地里,庄稼没拉完睡在地里,浇地的时候睡在地里,没有缘由地想睡地里就躺在地头睡着了。村里现在还传着父亲年轻时的一件事,父亲看秋,半夜说呓语把一个偷玉米的吓跑了。一个善良的呓语吓跑了一个贼,可见正直的呓语也有力量。父亲常常念叨我们家种过多少块地,哪一块地多长多宽,都种过啥。父亲竟然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上面记录着我们家的种地过程,某年麦季和秋季的产量,画着图,画着地边的树、树上的小鸟。有一幅图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儿,父亲说那小孩是他曾经带着去地里的孙子。父亲去地里歇几次也不

19、固定,走快走慢,反正地都会在那儿等着。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的亲人,有些话是常要和地唠唠的,长时间不唠会显得生分。一天黄昏,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去了地里,麦苗儿刚刚拔节,风暖暖的,夕阳铺在苗上,地垄间泛着一层金黄。我看见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前后走着几个像他一样的老人,一溜排开。我在乡村的夕阳里站着,聆听着路上蹒跚的脚步,路边的庄稼、路边的树、路边的草都在深情地送着老人。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对所给的一段描写内容进行表达技巧方面的赏析,可从修辞手法入手。一般说来,散文中的修辞多为比喻、拟人等。其作用是使所描写的人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同时也是

20、为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服务的。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树草结下的深厚情谊,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作者特意将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老人在金黄的夕阳中走在从地里回家的路上的画面剪辑下来,浓墨重彩地予以描绘,意在使老人们的形象与富有浪漫色彩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给人以油画般的美感和质地,令人为之心动,为之欣喜,为之陶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失帽记 余光中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

21、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在整理时发现,不忍轻弃,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越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

22、应该不逊于母亲。但小时我不常在他身边,始终呵护着我庇佑着我的,甚至在抗战沦陷区逃难,生死同命的,是母亲。肌肤之亲,操作之劳,用心之苦,凡她力之所及,哪一件没有为我做过?反之,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他宦

23、游在外,或是长期出差数下南洋,或担任同乡会理事长,投入乡情侨务;我则学府文坛,烛烧两头,不但三度旅美,而且十年居港,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五十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不已。父亲和母亲大吵过一次,却几乎不曾小吵。母亲逝于五十三岁,长他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三十四年,享年,九十七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

24、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更别提四个可爱的孙女,都长大了吧,但除了幼珊之外,又能听得见谁的声音?长寿的代价,是沧桑。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想必他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一时还不至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

25、去,令人悔恨。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一次演讲中丢失帽子写起,作者因此生出的“大惊小怪”,使文章具有悬念感。B作者用拟人手法,将父亲遗留下来的那顶帽子称为“忠厚家臣”,称赞了帽子尽职尽责地恩佑了两代人。C作者写小时候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的情景,意在说明,父亲对作者的爱仅止于此,而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也仅限于此。D写母亲逝后的三十四年里,父亲终不再娶,体现了父亲对母亲的爱情忠贞不渝,也写出了作者为没有照顾好父亲而感到愧疚。解析:选A。B.“称赞了帽子两代人”不对,应是“

26、表明帽子是父子间的亲情的见证”。C.对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的理解有误,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付出的爱虽然有别于母亲,但是,仍然让自己铭记于心。D.写父亲不再娶,主要是为了体现父亲晚年时的寂寞孤独。(2)“帽子”作为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在结构艺术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答:_解析:“帽子”作为这篇文章构思的关键,贯串全文,具有深刻意义,所以考生不难得出“帽子”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这一结论。接着,考生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帽子”行文、表达思想感情的即可。答案:作者先写自己为丢失帽子而“大惊小怪”,从而设置悬念,引出后面对父爱的描写,表达儿子对没有照顾好

27、父亲的歉疚。然后再写留有这顶帽子,犹可贯通阴阳,串联两代,没有了这顶帽子,就倍加畏寒。由此可见,帽子是作者追思父亲、抒发感情的线索。3(2010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

28、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

29、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30、?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

31、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

32、,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答:(1)_ _(2)_解析:“汨罗江”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这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就理出来了。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