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276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47页
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必修2).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1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必修二 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单元解读】一 高考目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

3、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竟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辩。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你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

4、“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辩。他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

5、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散文发展到唐宋时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所以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唐代写景作品中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到宋代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宋代写景散文中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胜。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触景生情、借景说理的典范之作。苏轼于“乌台诗案”

6、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此为前赤壁赋),借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当时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欢乐转入悲凉,写了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的不同看法,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

7、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接着又以主的口吻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澜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

8、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文章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然后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从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联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三个

9、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作者又从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这种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从而收束全文。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

10、“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三、高考备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 ”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蚓无爪牙之利。 夫晋,何厌之有 。 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

11、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2、语境推断法2004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

12、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A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B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

13、“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C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D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宴。3、 “删” “换” “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

14、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来源:高考资源网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

15、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

16、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4、语法分析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17、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5、句式分析法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来源:学|科|网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

18、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

19、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基础知识梳理】一、 字音1.兰亭集序癸gu丑 会kui稽j 修禊x 游目骋chng怀 娱y乐 悟w言 万殊sh 合契q 嗟ji悼do 彭觞shng 放浪形骸hi 2赤壁赋壬r

20、n戌x 袅nio袅 渔樵qio 扣舷xin 正襟jn危坐 蜉f蝣yu 横槊shu 愀qio然 匏po樽zn 酾sh酒 嫠l妇 麋m鹿 旌jng旗 窈yo窕tio 幽壑h 江渚zh 桂棹zho 舳zh舻l 扁pin舟 枕藉ji 3.游褒禅山记梵fn语 庐冢zhng 仆p道 窈yo然 怠di而欲出 罕hn至 无物以相xing之 何可胜shng道 王回深父f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二、 字形1.兰亭集序契约 楔子 彭觞 砀山 悼念 掉包 绰约2.赤壁赋壬戌 戊戌 戍边 船舷 弦外之音 炫耀郦道元 酾酒 骊歌桂棹 泥淖3.游褒禅山记禅院 不惮 掸子家庭 庐

21、冢三、 词语1.兰亭集序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2.赤壁赋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 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愀然:忧愁的样子。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22、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3.游褒禅山记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 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 倦怠 幽暗昏惑四、 名句名篇1.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23、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24、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25、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

26、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

27、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文学常识1.王羲之(303361,一作

28、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

29、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2.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

30、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

31、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21日(

32、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县盐埠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邓家巷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

33、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4. 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

34、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六、知识梳理1、兰亭集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翻译2、赤壁赋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翻译3、游褒禅山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翻译 【精题精练】1、选出加点的字形、音、义有误的一项( )A若不阙(qu使减少)秦 B欲王(wng,称王)关中C原隰(x,低而潮湿的土地)衍沃 D人不敢 与忤(w,逆)视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瑰怪 其文慢灭 仆碑 幽暗昏惑B.沦涟 露湿清皋 曩昔天机 清妙C.肴核 杯盘狼藉 匏樽 正襟危坐D.虚诞 若合一契 静躁 0一觞一咏答案:D (A 慢漫;B 清青;C 藉籍)3、下列各句中,加

35、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答案:D(适:享用。)4、各句中加点词全都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且贰于楚 无能为也已 亡去不义 亡郑以陪邻 距关,毋内诸侯。川壅而溃 阙秦 行善而备败 卒起不意 请辞决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

36、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答案:A (副词表判断,是。B.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转折,但是;C.无实在意义;代词,自己;D.连词,因为;是“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6、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为之奈何? C金千斤,邑万家 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7、(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

37、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

38、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39、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丘:坟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B 降跽谢过 谢:感谢。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答案】B【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乐其无已乎 D遂

40、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答案】C【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这个选项值得推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

41、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答案】C【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2)立恭折

42、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43、。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

44、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

45、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

46、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8、(10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

47、成第2226题。(13分)九 疑 山 图 记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

48、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表:标记。22第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2分)23简析第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22规模和得名缘由

49、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4C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9、(09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

50、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

51、,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

52、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答案】A【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解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

53、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

54、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

55、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答案】C【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12

5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来源:K(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析】(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

57、,可以积累语感。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考点】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思路点拨】作为一篇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往往将叙事与说理、劝勉融为一体。考生可结合课文知识和相关文体知识进行判断。10、(08高考湖北卷)阅读文言文,完成1

58、0-12题(9分,每小题3分)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59、。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

60、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10.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C.俾无有所与 俾:使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答案】B【解析】“受业”:接受学业学习。【命题思路】根据文段阅读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才颖家单不能

61、裹粮者,资之使成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B.C.D.【答案】D【解析】 属于章君谋划的内容, 是章君的困惑, 属于章君传承祖辈美德, 这三项不是章君的办学义举。【命题思路】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这样的题关键在于抓住考查点信息筛选点,如这题中的“办学义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

62、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答案】C【解析】C项中“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错,应是“章君担心后任的官员不能继续坚持执行(免税政策)”。【命题思路】这道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具体语境和全文的把握,推测句子隐含的信息。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答案】(这里)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答案】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

63、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答案】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以私心使自己富有。【参考译文】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

64、“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

65、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

66、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选自文宪集,有删改)11、(08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

67、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

68、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2

69、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1分)【答案】1分 动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2)_【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参考译文】我赴朋友孟诞先之约,才有此次寻芳。这时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寻”。秋天这个时节,草

70、木萧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妩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弃美人却遇着高僧穿着破衣在洗饭钵;和夏天相比,好像离开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耻于贫寒无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灯下。上天在时改变了他的位置,洗尽了他的烦恼浊秽,等待游人的到来,但是游人却不能自己清洗心胸来求得秋的所在,却动辄说“悲愁”,我曾经说宋玉有悲伤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却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内心而相信纸上的东西,我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伤。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对平时见到的一石一洞,流连忘返。进入西山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来是我胸中或许原本就有一座

71、“恍然”之山,这时山与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着秋天出来,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他们都能用极高的悟性与才情,帮助我做无法完成的事情。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也有值得高兴的地方。说是“秋寻”,还因为我赏秋以外都在家里住着。诞先说:“你家居的诗很少,寻秋的诗很多,我为你刊刻秋寻草。”12、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3)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赤壁赋)答案:(1)

72、哀吾生之须臾(2)俯察品类之盛(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

73、;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

74、是游乎!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固:本来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

75、,悉在下风 视:看待答案解析视: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 ( ) A因致礼焉,遂行 盍处一焉 B若非钓台耶 若尝登钓台乎 C以过七里滩,必予告呼舟子劳以酒 D而舟子固持不可 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答案D解析而: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焉:兼词,向它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若: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你。C项以:介词,“在的时候”;介词,“拿”。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省略介词“于”的项是 ( ) A钓台在浙东 舟行万山中 B倒影水中 如振衣最高处 C应在是地 返坐舟中 D舟发自常山 舟泊前渚答案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

76、风亮节,很想到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心想应该可以如愿以偿了吧。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答案解析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9.翻译下面的句子。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译文: 余窃愧未

77、之逮也,遂为之记。译文: 答案(两台)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参考译文】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

78、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

79、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又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

80、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如果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浮槎山水记欧阳修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

81、,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滠,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

82、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子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次第

83、:等级次序B.李侯折节好学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C.至于荫长松,藉丰草藉:凭借D.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厌:满足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 A. 以此知其所失多矣B.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C.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D.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答案 C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待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B.陆羽在论水的品质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似乳汁喷流的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C.作者认为

84、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引用,可谓情真意切。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山水,行文开合有度。答案 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译文:(2)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译文: (3)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译文: 答案 (1)这个山上有泉水,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这里的泉水。 (2)他的言辞虽然简洁,却把水质的品论说透了。 (3)让世人知道这浮槎山的泉水是李公瑾最早发现的。5.作者在文中从三个方面赞扬了李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答案

85、(1)善于辩别水质的优劣;(2)富贵中能穷山林之乐;(3)谦虚好学,结交贤士,为政勤敏。【参考译文】浮槎山在慎县南方三十五里,有人叫它浮阇山,又有人叫它浮巢山,是由和尚、老子之徒荒怪虚诞幻化的说法。山上有涌泉,以前谈论水的人都没有提到过这里的泉水。我读茶经知陆羽精通水质,以后又得张又新水记,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判定水的等级,张又新认为两人均采陆羽的说法,但其标准与茶经不同。张又新是狂妄险谲之人,所说的话令人难以相信,我很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我得到浮槎山水后,更相信陆羽精通水质。浮槎山、龙池山均位于卢州界中,比较二山之水可知浮槎山的水远胜龙池水。但若依张又新之说,龙池之水居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

86、录;因此可知张又新的书有很大的差失。但陆羽则是内行人,依陆羽的说法,山水最好,江水中等,井水最差;山水中又以乳泉石池慢流的水为最佳。他的言辞虽然简洁,但对水质的品论却尽在其中。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兼任卢州太守。游金陵时登蒋山,并饮蒋山之水。又登浮槎山,发现山上有名池,池水涓涓可爱,正是陆羽所谓的乳泉慢流。试喝时味道甘美。于是考证地方风俗志征询故老,得知山水事迹。因此将此水送给远在京师的我,我以下述水记以为达谢。李侯聪颖可谓贤达。天下之物只要想要都可得到。这是富贵之人的乐趣。在松荫下枕看丰草听混援的水声,饮滴沥的石泉。这是山林之士的乐趣。山林之士看到天下之乐能不动

87、心。有时心里想要,考虑到能力(有限)无法得到就立刻停止。退至山林中而获得快乐。富贵之人虽然有很多宝物,却不能兼有山林之乐。只有李侯生长于富贵之中。视听之娱多所满足。又能了解山林之乐。所有幽隐穷绝之处均已走遍。李侯折节好学,善于结交贤士,敏于为政,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显著,必须等待人的发现才能出名。有些东西本身未必可贺,却会因人的关系而变得重要。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浮槎山水是李侯最早发现的。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长安雪下望月记舒元舆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

88、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冱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此时定身周目,谓六合八极,作我虚室。峨峨帝城,白玉之京,觉我五藏出濯清光中,俗埃落地。涂然寒胶,莹然鲜著,彻入骨肉。众骸跃举,若生羽翎,与神仙人游云天汗漫之上,冲然而不知其足犹蹋寺地,身犹求世名。二三子相视,亦不知

89、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不讳言,不譆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某以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 冱云:寒云。涂然:涂饰、涂抹的样子。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冱云驳尽驳:消散B.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恣:尽情C.宫中有崇阙洪观崇:高高的D.今之从何而遁遁:逃跑答案 DB.玉花搅空,舞下散地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有月一轮,其大如盘东原接去,与蓝岩骊峦,群琼含光2.下列选项中全是描写月下雪景的一项是()峨峨帝城,白玉之京C.D.众骸跃举,若生羽翎有皓

90、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莹然鲜著,彻入骨肉答案 C3.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优美的写景小品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冬日在长安城外青龙寺、终南山上面雪下望月的情景和感受。B.本文首段简要交代了白天观雪的情况,第二段写夜晚的明月与雪影等景致,第三段着重抒发了作者的感受。C.明月、白雪、清霜等美景,使作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暗讽了当时社会的污浊。D.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描摹是本文一大特色。那银盘似的月亮、皑皑白雪等,共同构成了一种光明澄澈之美。答案 A来源:K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译文

91、: (2)且冬之时凝冱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译文: 答案 (1)黄昏到了,(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关键词:“既夕”“为所”“遂”)(2)况且冬季大有凝聚寒气的日子,(但)要想求得这种上有月,下有雪,中间降下清霜的景致,像今晚这样的时候就太少了。(关键词:“且”“如”“或寡”)【参考译文】今年十一月十五日,长安下了一整天的大雪,白玉一样的雪花在空中搅动,飞舞下来散落在地上,我和朋友们都为此感到欢喜。于是(我们)从我所居住的地方向南走一百多步,登上高冈,踏入青龙寺的大门。大门高得超越凡尘,适合放眼远眺使心胸开阔。今天白天我把长安的雪景赏遍,

92、只是长安可以登高的地方很多,我没能都去。黄昏到了,(我们)被青龙寺僧人道深所挽留,于是被他引领带入寺堂中。刚刚入夜,有白色的光影映入室内,室内的人都说这是雪光照射进来,于是又开了门,几人结伴站在一起(赏雪),看见寒云散尽,天空像碧玉制的帐子一样笼罩着(大地)。有一轮明月,它的大小像盘子,色泽像白银,明亮地照着东方,(像车轮一般)辗着碧玉般的青天上升,看不见轮辙的痕迹。到了二更时分,(月亮)粘挂在天空中央。我很喜爱这刚刚下雪而明月又升起的景色,于是就和朋友出了大门尽情观赏。(我们)一直走到终南山前,(崇山峻岭)就像展开了一千层屏风,在这方土地上伸展。(终南山)东面的平原又连接着蓝田山和骊山,群山

93、像玉一样含着光。往北看面向皇宫,里面有高大的宫殿建筑和楼台,像用美玉层层叠起,高耸入云,凌天横空。 这时站定身子,环视四周,(可以)说天上地下、东南西北和极远的八方都化作了我的心。巍巍皇城,玉砌冰雕,如同天帝所居之处,(我)感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在清澈的光芒里荡涤过,凡尘俗物都落在了地上。(我)全身被寒气冻住,(身上的雪花)晶莹剔透,像给我穿上了闪亮的衣装,寒气深彻地渗入了我的骨肉。身体充满活力,好像长出了翅膀,和神仙一起在广阔空远的高空邀游,感觉不到自己的脚还踏在寺内的土地上,感觉不到自己还要追求世俗功名。我们两三个人互相对视,也不知道从前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我不再为所说的话是否犯忌讳而

94、谨小慎微,对事情也不再发怨言,回复到本原,认识了我的天性。要不是上天借着宁静的景象(启发我),怎么能如此地帮我增长了浩然之气呢!况且冬季大有凝聚寒气的日子,(但)要想求得这种上有月,下有雪,中间降下清霜的景致,像今晚这样的时候就太少了。我因为这样的时候少有而不易遇到,月、雪、霜三者都是洁白的,所以把它记录了下来。【单元强化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宛转 手腕 惋惜 剜肉医疮 蜿蜒曲折B澎湃 柏油 捭阖 无裨于事 稗官野史C毗邻 砒霜 秕糠 如丧考妣 蓬荜生辉 D承担 呈阅 惩罚 乘风破浪 成人之美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般配 掉书袋

95、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B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C厮杀 故纸堆 炙手可热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D安详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答案:C (A项“好高鹜远”的“鹜”应改为“骛”;B项“事实胜于雄辨”的“辨”应改为“辩”;D项“循私舞弊”的“循”应改为“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贾琏听到柳湘莲借口姑母为之定亲,要贾琏退回给尤三姐的定礼后说:“定者定也,原怕反悔,所以为定。”“定 者定也”让人可笑,活画出贾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的形象。B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虽然高烧38度,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台上

96、的领导侃侃而谈,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他却一直头脑昏沉,不知所云。C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居室中最常用的家具,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从过去单一的实用性转化为装饰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因此,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了。D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我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甜美的微笑,让人一接触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答案:A(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97、”。 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含贬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B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了一场特大火灾,一座装修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C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七月流火,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答案:A【解析】A。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

98、一样对待,毫不在意。B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C项,七月流火:本义是说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火,星名。一年自秋季开始,大火星自西而下谓之流火。D项,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3月16日,中国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汽笛鸣响,引导法国舰艇离开青岛港向外海航行,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B 服装的得体与否,也能体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C 中学生常常为写不出好文章而烦恼,其实,要写出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表达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D 既然新股市由市场决定,因此市场的供求

99、因素作用巨大,即供过于求时多发,供不应求时就少发,从而慢慢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答案:C(A项宾语残缺;B项一面与两面不吻合,应去掉“与否”;D项“既然”与“因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另外,“少发”与“多发”应对调。)6、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世纪金榜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语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世纪金榜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

100、修辞手法世纪金榜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世纪金榜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世纪金榜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世纪金榜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世纪金榜A B C D世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以下题目。(12分)教学资源网游褒禅山记教学资源网王安石教学资源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101、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教学资源网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教学资源网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102、、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教学资源网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学资源网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教学资源网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学资源网A始舍(舍:筑舍)于其址 有碑仆(仆:倒)道 教学资源网B火尚足以明(明

103、:照明)也 夷(夷:平坦)以近 教学资源网C瑰怪非常(非常:不寻常)之观 无物以相(相:帮助)之教学资源网D后世之谬(谬:错误)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胜:尽)道也哉教学资源网8下列加点词语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教学资源网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而卒葬之 盖音谬也教学资源网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遂与之俱出 常在于险远教学资源网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教学资源网A B C D教学资源网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学资源网A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见闻,用借物言志的手法,说明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色,往往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只有不畏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

104、推及治学、从政,无不如此。教学资源网B文章第三段指出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志、力、物等条件。教学资源网C文章第四段所得出的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观点,与第一段对仆碑的考证遥相呼应,是作者的又一思想收获。教学资源网D本文题目是游记,属记叙文,但其写法与一般记叙文不同,不过借游洞而生发议论。就记叙与议论两者的关系而言,记叙为主,议论为辅;没有记叙,就变成空发议论,就失去了理趣。教学资源网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教学资源网其孰能讥之乎?(3分)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源网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教学资源网 教学资答案:7D(谬:弄错,使错误)教学资源网8

105、A(1)“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6)“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9)“日”“月”,名词用作状语,天天、月月。)教学资源网9D(记叙为辅,议论为主)教学资源网10难道谁还会(能)讥笑他吗?(3分)教学资源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和谨慎地选取的缘故。(3分)教源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赤壁今何在(1)赤壁之战虽为陈迹,但关于“ 赤壁”的地点,从唐代争论至今。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和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今武汉市蔡甸东临障山、汉川县西赤壁山、黄州市西北赤鼻

106、山、赤壁市西赤壁山( 又名石头口)和武汉市武昌西南赤矶山,都被认为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山。赵、王二人文后点评:前二说,混赤壁与乌林为一地,又皆远离长江,且在江北;黄州说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对岸的江北,皆与“ 赤壁之战”形势不合。赵、王明确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2)关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说,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明确肯定:“ 赤壁山在( 鄂州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此说后被赵彦卫否定:“指今石头口为其地,然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3)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说,确实经不起推敲。曹操初战败后,以乌林为大本营,陈兵于江北沿岸,孙、刘联军则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

107、用黄盖溯江西上诈降、中流放火烧连营、精锐继后追击这“三段之计”而大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之间,应有一定的上、下游间距,绝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对。(4)另据三国志载,其时曹操数十万大军已沿江东下,双方兵力悬殊,孙、刘联军只能在重兵保卫大本营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适量人马至夏口的前哨及数十里之内的大、小军山一带游弋设防,再远之处就属分散兵力,更不用说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5)主张“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带的,主要是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郦为江南诸水作注时曾参阅大量南方文献)与南朝盛弘之经数年实地查勘和访问而成的荆州记。(6)水经注“ 乌林赤壁”河段中记载“ 江水又东径下乌林南”,郦道元即说,“吴

108、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水经注又载,江水又东径陆口、蒲圻洲、蒲圻县等地后,“左径百人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百人山,马征麟长江图说指出,即今武汉市西南长江左岸的纱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对的“ 赤壁”,便是云麓漫钞中最终确定的今武昌西南长江右岸的赤矶山了。当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内、江边拾到箭、镞等战争遗物。而盛弘之荆州记中说:“ 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赤壁、乌林其东西一百六十里。”可见,“赤壁与乌林相对”于长江断面上,不符合此次战役的逻辑。(7)但郦、盛二人的记述,何以屡遭否定?关键是,长江“ 乌林赤矶山”河段,长

109、度已达260里,超出南朝时100里。南朝以前,该河段属顺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变为弯曲分汊河型。洲湾弯道的形成,使长江河道延长近100里。由此,赵、王二人引用水经注关于乌林、赤壁的记载后即说:“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虽认同郦、盛二人的结论,但不解长江长度之变化,而据乌林以东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虽较为接近史实,但也是错误的。11.“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A.“蒲圻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其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大战”形势不符。B.赵彦卫以石头口起初没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为“赤壁”。C.孙、刘联军

110、分三个阶段击败曹操,可见乌林与“赤壁”存在上下游距离。D.从双方大本营的位置,可见“赤壁”在蒲圻也与当时兵力强弱形势不符。12.第(6)段中“此次战役的逻辑”指的是什么?1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对古代某一地名的确定,既要依据相关的典籍,还应辅以必要的实物加以佐证,如出土的文物、发现的遗迹等。B.水经注与荆州记的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密切结合才能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得出正确结论。C.从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间,在长江河道不断延长的影响下,乌林与赤壁两地间的距离也增加了至少40里。D.如果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能够了解到古今长江河段长度的变化情况,完全有可能得出

111、更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14.就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评述郦道元、盛弘之、赵彦卫、王象之、本文作者在对“ 赤壁今何在”这一问题探究中的历史性贡献。答案:11.A12.利用同在长江南岸的乌林与赤壁上下游的间距,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13.B14.郦道元最早提出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长江南岸,成为后世考证“ 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论据。盛弘之以实地查勘和访问,提出赤壁、乌林同在长江南岸,二者东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证明了“赤壁与乌林相对”观点的谬误。赵彦卫、王象之二人辨析了关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种说法,最终得出“ 赤壁山位于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这一确定的结论。本文作者揭示了长江河道延长百余里的历史变化真相,对郦、盛二人“屡遭否定”作出解释,从而肯定了赵、王二人对“ 赤壁今何在”的正确判断。15、照应给出的诗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诗歌语意完整。(8分)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_;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只留下一串影子在小河里。 你走了,_,双眼动荡在露珠里,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露水,哪里都有小河。你走了,留下整个的你!答案:只留下一双眼睛在云露珠里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4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