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例(2016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
2、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3、。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
4、庄山 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答案讲评】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赋”有“给予”“征收”“授予”等义项,但将“给予”代入句中,翻译为“楚国不向百姓给予财用也充足了”,明显不通。根据上下文可知楚国百姓不耕种农田了,整个楚国因贩卖生鹿而暴富,因此是“楚国不向百姓收取赋税财用也充足了”。)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之”“其”“果”
5、“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之”均为动词,到。B.“其”第一句为代词,它,指楚国;第二句为副词,表祈使语气。C.“果”均为副词,果然。D.“以”均为介词,用。)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答案讲评】D(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D项注意“其”的指代对象,结合语境来看,“其”指的是前面的“燕、代、秦”,这句可翻译为“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12.将下面的
6、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_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_【答案讲评】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省略句。句“即”是副词,就;“释”是动词,放弃;“畋”是动词,打猎,文中指捕鹿。“应”是动词,应对;“奉”是动词,献上,这里翻译为“带领”;“归”是动词,归顺。此外这个句子缺少主语,结合语境要补充出“衡山之君”。)附: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
7、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生鹿。”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8、。管仲告诉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楚国的男人妇女都在野外猎取生鹿。隰朋让齐国百姓储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因为(贩卖)生鹿储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的存钱增加了五倍,它的君主将扬扬自得地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再和楚国互通使臣。楚王果然扬扬自得地求购粮食。粮食不能几个月就得到,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趁机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投降齐国的楚人有十分之四。三年之后,楚国就降服了。桓公问管仲说:“我
9、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赵国卖粮每
10、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 B(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简要解读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
11、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这并不表示这项知识不重要。较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备考建议:1在熟读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并系统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近年绝大部分省市的命题都不单独进行考查,而是与“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复习时,应当把句式知识运用到翻译
12、实践中去,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3有个别省市的试题专门对省略句进行了考查,要求考生准确判断补出的省略词语或成分,它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上下文,根据文意来推断。它已不是简单地考查句式,而是侧重于考查文意理解,考生要注意这一趋势。一、文言句式知识系列表注:表示考试说明未作要求句 型例 句说 明(一)判断句者,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典型格式)用“也”表示判断者,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动词“为”和“是”表判断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乃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13、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用副词帮助判断即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小孤山大孤山)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本 臣本布衣。(出师表)无标志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必有主语与谓语(名词性)(二)被动句无标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主语是动词的受动者,可移至动词后动词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被动词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于”或“被”引出主动者见动词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见动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受动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见”“受”均有表被动意义,是介
14、词为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所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是介词,表被动(三)变序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矣”谓语提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师说)“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吹洞箫”是定语,“客”为中心词介词结构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此处作补语,翻译时提前
15、(四)省略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省去主语“公”主语省略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省去说话者“舍人”,对话中省去主语“廉将军”和宾语“秦王”谓语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承前省谓语“为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省谓语动词的宾语“之”(生乎吾前)宾语省略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省介词“以”的宾语“之”(衣食)兼语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省“之(相如)”,为“拜”的宾语,“为上卿”的主语省介词项王
16、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省介词“于”二、文言词类活用特点及例释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个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宾语。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籍(登记)吏民,封府库副词作状语名词。如:范增数目(看)项王能愿动词名词。如:左右欲刃(杀)相如名词补语。如:沛公军(驻军)霸上(“霸上”前省略了“于”)所名词。如: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于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名词状语。如:况吾与子渔樵(捕鱼打柴)于江渚之上(2)名词作状语。注意名词作状语后的不同作用:表示动作行
17、为的特征状态。如: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粮而景(像影子一样)从表示动作行为(或待人、事物)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晚上)(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
18、者王之(使为王)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看作”“把当作”。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粪土当年万户侯(把看作粪土)2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为刎颈之交(朋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惧有伏焉(伏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用作谓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
19、。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回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3)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如: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活用为
20、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带了宾语,本身又处于谓语的位置,这时形容词往往就活用作动词。如: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敬)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变小变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又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足以荣汝身(使荣耀)(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单于壮其节(以为壮)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而耻学于师(认为耻辱)4数词的活
21、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一样)(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专注)(3)数词活用为副词。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设题角度:显性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 13 题。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颢弟颐,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
22、,乃视戏乎?”遣归郑氏。(资治通鉴)1下面四个句子都是省略句,它们与例句特点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安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A木直中绳,以为轮。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为击破沛公军。【答案讲评】B 例句与 B 句都是省略主语。例句的省略情况是:上遣使视之,(使)还,(上)问:“公主安在?”(使)曰:“在慈恩寺观戏场。”B 句的省略情况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A 句省略“”的宾语“之”。C句省略“于”。D 句省略介词“为”的宾语“之”。2下面的句子是个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补充正
23、确的一项是()急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A(上)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B(使)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C(使)急命召公主入宫,(公主)立之阶下。D(上)急命召公主入宫,(上)立之阶下。【答案讲评】D(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立”的使动用法。这里不是讲公主站立,而是“皇上”使公主站立在阶下。“立之阶下”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皇上吩咐公主站在台阶下面”。)3与“不之视”在句式特点上不相同的一句是()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C孔子云:“何陋之有?”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讲评】C(“不之视”与下面四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但前置类型不同。“不
24、之视”与ABD 三句都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而 C 句借助“之”来前置宾语。)附:参考译文十一月庚午(这一天),万寿公主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的弟弟郑颐曾经生了一场重病。皇上派人去探望郑颐的病情,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儿?”(探病的人)回答说:“在慈恩寺的戏场看戏。”皇上大怒,长叹一声,说:“我(以前)对士大夫不愿和我家结为婚姻关系感到奇怪,(现在看来他们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急忙下令召公主进宫,让她站在台阶下面,(把她晾在那里)不看她。公主很害怕,哭着请罪。皇上责备她说:“哪有自己的小叔子生了病不去探望,竟然还去看戏的道理?”(说完)打发她回到郑家去。设题角度:隐性考查(往往在翻译
25、中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曰:“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皇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对。城皇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遁赴冥府,二官密遣腹心与席
26、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冥王又问:“尚敢讼否?”席曰:“必讼!”(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有删节)(1)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译文:_【答案讲评】羊氏如今用钱买通冥使并嘱咐他打我。关键词语是“搒”,处于动词谓语位置,关联的宾语是“我”,引发的反应是“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所以应该解释为“打”。(适用于语境法)(2)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译文:_【答案讲评】我父亲很实在,不善于说话,如今被强鬼欺侮了。关键词语是“朴”(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讷”(宜用造字法、联想法),句式是被动句(见于)。(3)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译文:_【答案讲评
27、】席方平进了城,他的父亲已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监狱门口,(他)远远地看见父亲躺(在)屋檐下。(第一个分句是被动句,动词“收”直接表被动,要翻译为“被关押”,第二个分句是省略句式,省略了介词“于”,要补充。)(4)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译文:_【答案讲评】狱吏全都接受了贿赂并受到了叮嘱,不分白天黑夜地拷打(我),我的腿被打伤得很严重了。关键词语是“悉”(宜用语境法、联想法)、“赇”(宜语境法、造字法)、“掠”(宜用语境法、造字法)、“甚”(宜用语境法、联想法)等,句式是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应该着眼于主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5)城皇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译文:_【答案讲评】城皇神
28、认为他所告发的事情没有实据,认为席方平很无理。(关键词:以,认为。直,意动用法,认为理直。不直席,即是指席方平理亏。)附:参考译文 席方平,是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戆直。因为和同乡姓羊的财主结了怨,姓羊的先死;过了几年,席廉也病倒在床上,临危时对人说:“姓羊的如今买通阴间差役来打我了。”顷刻全身红肿,惨叫几声便断了气。席方平看到父亲惨死,悲痛得连饭也吃不下,说:“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今天遭到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替父亲伸冤去。”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像傻了一样,大概魂魄已经离开身体了。席方平到了阴间城里,他的父亲已经被关进监狱。他赶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看见父亲躺在屋檐底下,看上去已被折磨
29、得不成样子。席廉抬头瞥见儿子来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说:“监狱里的差役全都得了姓羊的钱,没日没夜地打我,我这两条腿都给打坏了。”席方平一听火冒三丈,大骂狱吏说:“我父亲如果有罪,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说完走出监狱,挥笔写好了一纸状子,趁着城皇神坐早堂,闯进衙门,大声喊冤,送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用钱打通关节,才出庭对质。那城皇神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很没有道理。席方平迅速赶到冥府,那两个狗官暗地里差心腹奴才向席方平讲情求和,答应送给他一千两银子。席方平不理睬。上了公堂,只见阎王怒容满面,不容申诉,劈面就喝令打他二十大板冥王又问他说:“还敢再告吗?”
30、席方平回答:“一定要告!”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31、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勍敌:强敌。胡耇:老人,亦指年老。(6)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译文:_【答案讲评】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司马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济”,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应该解释为“渡河”,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要补充完整。)(7)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译文:_【答案讲评】古时候的人带兵打仗,不凭借险要的地形(来攻击敌人)。(关键词语是“为军”“阻隘”,“为”是动词,“阻隘”是形容词作名词用。此外,这是一个省略句,要补充完整。)(8)寡人虽
32、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译文:_【答案讲评】寡人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仍然不会击鼓下令攻击还没有排成战斗行列的军队。(鼓,适用于语境法与联想法,在此处作动词,翻译为“击鼓进攻”。)(9)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译文:_【答案讲评】三军是凭借有利条件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声音来鼓舞士气。(“利”,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名词,译为“有利的条件”;“用”,适用于语境法,在这里意译为“作战”;“声”,适用于语境法,在此处作动词,“以声音鼓舞”。)附:参考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子鱼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襄公领兵和楚军
33、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击鼓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
34、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1类型比照。既要明晓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还要弄清各种句式和用法的常见形式,例如表判断的有“者,也”“,也”“者,”“
35、者也”“则”“乃”“皆”“素”“即”“诚”“为”等句式,又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名词宾语”“副词作状语名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补语”“所名词”等形式。熟悉了各种文言句式和用法,解题时就可以因类比照,触类旁通。2标志辨识。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来加以辨别。例如被动句,只要 准 确 抓 住“于”“为”“为 于”“为 所(为 所)”“见”“见 于”“受 于”“被于”等标志性词语,就很容易辨识。又如宾语前置,看准否定词、代词(包括疑问代词)以及“之”“是”等标志,也很容易辨识。3文意揣摩。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来进行,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的有效方法也是根据
36、文意来揣摩的。例如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从文意来看,“金石”不可能作为主动者去“镂”其他事物,而是被“镂”的,据此可判断该句是被动句。又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字,用一般的意义来解释,句子就讲不通,如果理解为“使活下来”,整个句子表意就明确了,由此可见“活”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4结构分析。例如“大王来何操?”一句,从语法结构来分析,“操”是及物动词,“何”为疑问代词,应作“操”的宾语,本应在“操”之后,而现在置于动词“操”之前,自然应该是宾语前置。又如“左右欲刃之”一句中的“刃”,前面用了一个能愿动词“欲”,而“欲”“能”“可”“足”等能愿动词只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
37、谓语,故推断名词“刃”活用作了动词。5译文代入。文言句式和用法常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解答时可将翻译的文字代入原文中,看与上下文的意思是否和谐一致,以判定理解是否出错。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翻译题,“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囊”如果按正常的词语对译就会使句意不通。这时应考虑到“囊”已经活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袋子装”。再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3)小题“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翻译为“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我救不了的”,根据上下文来看,很明显翻译错误,文中并未涉及“救子孙”这一点,那么,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特殊句式这一点,
38、“不能我救”在这里是宾语前置,宾语“我”放置到了谓语动词“救”的前面,应按“不能救我”的语序来翻译,译为“救不了我”。这样句子就句意通顺了。通过对近年高考文言翻译题文言句式考查的梳理,我们认为,今后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考查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地方:还应会加大句式考查的分值;范围上,应没有什么变化,还是考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句式;形式上,几种句式结合在一起考查的题型可能会增加;可能还会加大对倒装句、固定句式的考查力度;考查重点上,对几种句式的综合考查将会是一个热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集训(30小题,选文言短文6篇)第二十二课时模块一:基础训
39、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籍吏民,封府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斯天下之民至焉 移其粟于河内ABCD【答案讲评】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A(A 项都是宾语前置。B 项第一句宾语前置,以“之”为标志;第二句定语后置。C 项第一句定语后置;第二句状语后置。D 项第一句为被动句,“遏”,阻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阻止;第二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
40、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李牧连却之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而相如廷叱之D外连衡而斗诸侯【答案讲评】C(例句“王”为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A、B、D均为使动用法。)4下列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常以身翼蔽沛公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毕礼而归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B/C/D/【答案讲评】A(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讲评】C(C 项的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 项,前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后一句是判断句。B 项,前一句是判断句,后一句是被动句。D 项,前一句是被动
41、句,后一句是宾语前置句。)6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答案讲评】C(A.省略宾语“之”;B.承前省略谓语“择”;D.省略介词“于”。)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惟弈秋之为听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余是以记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A BC D【答案讲评】B(都是宾语前置句,是定语后置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8从句式角度看,和“此小大之辩也”相同的一项是()A句
42、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求人可使报秦者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答案讲评】D(例句和 D 项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 项是定语后置句,C 项被动句。)9下列省略句中没有省略谓语动词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答案讲评】C C 项“使归赵”即“使(之)归赵”,省略了代词“之”。A 项“再而衰,三而竭”即“再(鼓)而衰,三(鼓)而竭”;B 项“可怜焦土”即“可怜(化为)焦土”;D 项“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即“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10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43、例:甚矣,汝之不惠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B古之人不余欺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答案讲评】C(C 项和例句都是主谓倒置句。A 项是省略句,B 项是宾语前置句,D 项是判断句。)第二十三课时模块二:在语境中辨别特殊句式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
44、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首难难:发难,起义B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将:率领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师:以为师D五年卒亡其国亡:灭亡【答案讲评】D(亡:使灭亡。)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豪杰蜂起A(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或棹孤舟D本其成败之迹【答案讲评】A(例句中的“蜂”,名词作状语,译为“像蜜蜂一样”。A 项中的“翼”,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鸟翼一样”;B 项中的“南”,名词作动词,译为“向南飞”;C
45、项中的“棹”,名词作动词,译为“用桨划”;D 项中的“本”,名词作动词,译为“推究”。)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自矜功伐B身死东城C尚不觉寤而不自责D非用兵之罪也【答案讲评】D(例句与 D 项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了主语“项羽”;B 项省略了介词“于”;C 项中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附: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是两个瞳仁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失去了政权,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互相兼并战争,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没有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
46、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使国家灭亡,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这难道不荒谬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
47、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4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
48、仇从之客,因家沛焉。译文:_【答案讲评】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关键词:善,客,家,都活用作动词。)5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译文:_【答案讲评】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关键词:坐,使动用法。)6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译文:_【答案讲评】酒宴将要结束时,吕公向高祖递眼色执意要他留下。(关键词:阑,将尽;目,名词作动词,递眼色;固,执意、坚持。)7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译文:_【答案讲评】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关键词:息女,即儿女,这里偏指女儿;为,成为,做。)附:参考译文 单父(shn f)人吕公与沛县的
49、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宴将要结束时,吕公向高祖递眼色执意要他留下,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
50、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最终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
51、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封人:官名,管理疆界的官。8管仲束缚,自鲁之齐。译文:_【答案讲评】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此句的关键词是“之”,作动词,根据语境应该翻译为“押往”;涉及的句式是被动句,因为主语“管仲”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9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译文:_【答案讲评】驻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请他吃食物,非常恭敬。(此句的关键词是“食”,根据语境所处位置,应该推断为动词,又根据后文,应该进一步翻译为“请他吃食物”。)10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译文:_【答案讲评】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
52、怎么报答我呢?(此句主要考查句式特点的把握情况。前两句,根据主谓关系,应该推断为被动句,第三句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附:参考译文 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他向驻守绮乌的人乞讨吃的。驻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这个守边的人趁机悄悄地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话,那么我重用贤良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除此,我怎么谢你呢?”这个守边的人因此怨恨管仲。第二十四课时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性庄重,力学,举进士。庆历
53、中,天下旱,诏求言。侁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辞恳实。通判绵州。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周永懿守利州,贪虐不法。前使者畏其凶,莫敢问,侁捕械于狱,流之衡湘。元丰二年召对,命知扬州。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侁往见,台吏不许通。或曰:“公与轼相知久,其所往来书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侁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为举吏所累,罢主管西京御史台。居无何,卒,年六十九。(节选自宋史鲜于侁传)11侁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
54、其辞恳实。译文:_【答案讲评】鲜于侁推究灾变形成的原因,又分条陈述当世的失误有四个方面,他的话恳切符合实际。(关键点:推,推究;条,名词作动词,分条陈述。)12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译文:_【答案讲评】万年县令不能胜任职责,拘押的囚犯积压过百,官府让(鲜于侁)前去处理,几天之后,使监狱一空。(“府使往治”省略了“之”;“空其狱”中“空”为使动用法,“使监狱一空”。)13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侁往见,台吏不许通。译文:_【答案讲评】苏轼从湖州入狱,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交往,路过扬州。鲜于侁前去见他,台吏不让(他)见。“亲朋皆绝交”“台吏不许通”是省略句,“
55、亲朋皆(与之)绝交”“台吏不许(侁)通”。附:参考译文 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性情庄重,刻苦学习,考中进士。庆历年间,天下大旱,皇上下诏征求直言。鲜于侁推究灾变形成的原因,又分条陈述当世的失误有四个方面,他的话恳切符合实际。后任绵州通判。绵州在蜀州的左边,官吏因袭旧风贪污成风,甚至要士卒供给他们木炭、草豆,卖水果蔬菜多收取余利。鲜于侁一切不取,知州以下的官吏都效法这一做法。万年县令不能胜任职责,拘押的囚犯积压过百,官府让他前去处理,几天之后,使监狱一空。任利州路转运判官。周永懿守利州,贪婪暴虐不守法纪。前任使臣害怕他的凶恶,不敢过问,鲜于侁把他逮捕戴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流放到衡湘。元丰二年,
56、召他入对,任命他为扬州知府。苏轼从湖州入狱,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交往,路过扬州。鲜于侁前去见他,台吏不让他见。有人说:“你和苏轼相知很久,那些往来的书信,应该烧掉不要留下,否则将会获罪。”鲜于侁说:“欺骗君主辜负朋友,我不忍心这样做,因为忠义分担谴责,是我所愿。”他被检举的官吏所牵累,罢为主管西京御史台。闲居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谩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
57、,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非而所知也。”14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译文:_【答案讲评】高祖在攻打黥布的时候被乱箭射中,在行军的路途中箭伤发作。(翻译时要注意“为流矢所中”的被动句式。)15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译文:_【答案讲评】我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提着三尺宝剑取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注定的吗?我的命运既然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扁鹊再世,又有什么用处?(关键词:以,凭的身份;虽,只
58、能解释成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不能解释成“虽然”,因为扁鹊在这里是假设的情况。)16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译文:_【答案讲评】于是就不让医生给他治病,赐了他五十斤黄金了事。注意“遂不使治病”是宾语省略句,即“遂不使(之)治病”。17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译文:_【答案讲评】周勃为人稳重仁厚却缺乏文化素养,但是能够使刘氏天下得到安定的人,一定是周勃。(注意“安”的使动用法,“安刘氏者必勃也”的判断句式。)附:参考译文 高祖在攻打黥布的时候被乱箭射中,在行军的路途中箭伤发作。病得很厉害,吕后请来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医生入宫进见,高祖问医生(自己的病情如何)。医生说:“(皇上的)病可
59、以治好。”在这时高祖辱骂医生说:“我以一介平民的身份提着三尺宝剑取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注定的吗?我的命运既然是上天决定的,即使是扁鹊再世,又有什么用处?”于是就不让医生给他治病,赐了他五十斤黄金了事。过了一会儿,吕后问(高祖):“陛下百年后,萧相国如果死了,让谁代替他呢?”高祖说:“曹参可以(代替)。”(吕后)又问曹参以后由谁代替。高祖说:“王陵可以。然而王陵过于耿直,陈平能够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然而(他)难以单独胜任。周勃为人稳重仁厚却缺乏文化素养,但是能够使刘氏天下得到安定的人,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又问以后的事(该怎么办),高祖说:“这以后的事也不是你所知道的了。
60、”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18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译文:_【答案讲评】现在民众中存在的忧患究竟(表现)在哪儿呢?(存在的忧患)表现在他们只看到国家的太平,却不知道正面临着的危机;只习惯于安逸享受,而不习惯于勤奋劳作。(“夫当今生民之
61、患果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即“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在安哉”。)19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译文:_【答案讲评】把(打仗时要用的)前进、后退、坐下、起立的(基本)动作教给百姓。(此句是介宾后置句,即“以进退坐作之方教之”。)20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译文:_【答案讲评】因此,即使有盗贼作乱,而老百姓也不至于惊慌失措,四处逃散。(“是以”,即“以是”,因此,宾语前置。“虽有盗贼之变”中的“虽”在这里不能解释成“虽然”,而要解释成“即使”,因为后面“有盗贼之变”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现实情况。)附:参考译文 现在民众中存在的忧患究竟(表现)在哪儿呢?(存在的忧患)表现在他们只看到国家的太平,却不知道正面临着的危机;只习惯于安逸享受,而不习惯于勤奋劳作。这种危机在目前还没有显露出来,但在以后是将会显露出来的。现在不替这种情况制定出对策,那么以后一定会有不可挽救的局面出现。过去,前代君王懂得军备不能废除的道理,因此,社会即使安定了,也不敢忘记备战。(他们)利用秋冬农闲时间,招集百姓打猎,以此讲求习武。把(打仗时要用的)前进、后退、坐下、起立的(基本)动作教给百姓,使他们习惯于听到命令进军的钟鼓、习惯于看到指挥军队的旌旗而不自乱阵脚,使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在(刀光剑影的)砍杀之际能做到无所畏惧。因此,即使有盗贼作乱,而老百姓也不至于惊慌失措,四处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