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考点分析: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来,全球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五洲四海。当今时代两个最突出的矛盾,即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东西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和平问题,南北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发展问题。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这就表明,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没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和努力。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消灭战争,让全人类和平共存,让全世界充满和平的阳光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主旋律。考点指导:一、 两次世界大战:1、为什么到20世纪才形成世界规模的大战?
2、 整体世界形成后,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和经济利益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由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局部地区的利益会牵涉到全球性利益,因此,少数大国的争夺具有了全球性,局部地区的冲突容易转化为全面对抗,使得战争具备了转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世界性大战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明了越洋电话、电报、汽车、飞机等现代通讯和交通工具,为远距离、跨地域及时指挥和迅速调动军队提供了条件,使得战争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
3、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参战的国家只有动员国家的全部力量,才能够维持战争,这样,现代战争涉及的范围和残酷性远远超过了近代战争。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
4、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体原因:30年代经济危机后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日本对凡共产主义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局部到全面:原因:略过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德国进驻莱恩非军事区、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到德国突袭波兰;英法美采取的绥靖政策的表现。反法西斯同盟:原因: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等国共同
5、的敌人。这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经过: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 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作用: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同盟
6、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原因: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 等国共同的敌人。这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经过: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 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
7、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3、作用: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走向胜利:北非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等的重要战况及国际会议影响:、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摧毁了当时的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
8、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人民战争是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世界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反对侵略和奴役、捍卫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这就决定了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人民和军队的献身精神,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统一战线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为了打击穷凶极恶的敌人,必须联合一 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敌人。只有现代化的国防,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飞机、坦克、潜艇有了很大的 发展,而且雷达、火箭等新武器也得到运用,战争日益走上工业化和科学化。现代战争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为 基础。
9、这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必要条件。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局部抗战:表现(中共、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群众自发)2、从局部到全面抗战的转变: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利的国际环境:英美遏制日本的南下政策。表现:统一战线的最后形成、两个战场的抗战。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历史必然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对日本的侵华,国民党各派别有抗日斗争的要求和表现。日本侵华,影响到英美在华利益,促成蒋介石态度的变化。(2)形成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
10、国共产党举起抗日大旗,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
11、言。中国共产党改编工农红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特点:(见突破重点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国共两 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处于一个既有利有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4)经验教训:合作是以民族生死关头提出的,民族利益压倒一切。国共两党相互让步,是实现合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合作中两党都应克服内部的消极因素。在维护民族和主权完整的条件下,可以承认两种制度长期并存。(5)评价: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大势
12、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分不开。毛泽东指出:“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很大的让步促成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制定并贯彻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路;第三,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是抗日的主战场,决定性地消耗了敌军力量;第四,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采取军事、政治、经济措施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5、两大战场 两大战场是指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
13、为主体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执行的是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执行的是动员全民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造成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在抗战的整体过程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会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另一方面敌后战场的开辟也促进了正面战场相持阶段的到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正面战场坚持下来;另一方面。正面战场的枣宜会战等也配合了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
14、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5、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7、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形成了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1935年日本扩大侵略。1937年全面侵华。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下,中国成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粉碎了英法美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中国的抗战事实使其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中国决定性地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中国抗战一直牵制了日本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直至最后投降。配合了欧洲战场日军主力被中国牵制,进攻苏联的北进战略破产,使苏联得以集中精力投入欧洲战场。配合了亚太战场: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南进
16、战略的太平洋战争被推迟,并且因力量不足致使亚太闪击战的成果十分脆弱。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以弱胜强的光辉榜样。四、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和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包括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内容。在这一体系
17、下,出现了冷战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出现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相伴而生的局面。19451955年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的突出表现是美苏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认识: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这对二战后初期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苏联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系建立在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
18、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二战中成立起来的联合国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合国逐渐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台;目前联合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发挥比较明显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看,世界向着多
19、极化的方向发展。 认识: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这是因为:西欧主张西欧在欧洲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在世界新秩序中和美国平起平坐,为此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力图成为政治大国,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苏联解体,俄罗斯实力明显削弱,但仍然拥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力图恢复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单独称霸;随着东欧剧变,南北矛盾日益突出。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增强;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
20、尝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课题,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认识:在21世纪,各国无不把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尽管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最大的发展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是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南方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发达国家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现行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是重要原因。在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全
21、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每一个民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要具有全球意识,遵循民族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建立起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只有这样,和平才能够维持,发展才能有保证。现代化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道路,同时每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又有自己的特点。五、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经济的发展:(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二战
22、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略)等。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是其主要线索之一。 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到最终胜利的曲折历程,先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立运动,继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个洲范围的独立浪潮,直至本世纪90年代彻底埋葬殖民主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而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 1以拉美为中心时期(17世纪19世纪前期) 在18世纪中期以前,民族解放运动还是零星分散的、单一的,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维护民族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反殖民斗争,还不是近代意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
23、命的开展殖民掠夺的加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运动才开始出现,运动的中心在北美和拉美,突出的有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这些革命与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相互影响,是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基本取得了独立。 2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阶段(19世纪中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主要是假手当地封建者进行的。 此时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仍屑旧式的民族反抗运动,宗教色彩较浓,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和纲领,领导者多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 同时期,东南欧还爆发了一系列民族运动,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也有民族统一的成
24、份。这一系列运动成为当时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股进步潮流之一。 3亚非拉民族运动兴起(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世界的分割,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的形式主要是资本输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亚非出现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其运动性质由旧式民族运动演变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掌握领导权。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因素就是新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成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非洲主要是反帝性质的民族战争。 4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
25、会主义革命影响下,亚非爆发了一系列解放运动。此时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此间,成就最大的是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从性质上看,仍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以反法西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30年代后,法西斯侵略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问题,民族解放运动以反法西斯侵略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大国的孤立政策,反法西斯力量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暂时受到挫折。(二)亚洲经济的发展:1、亚洲有关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新加坡:“进口替代”工业(劳
26、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60年代)“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70年代)资本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略(70年代末80年代初)。韩国:“进口替代”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均衡增长”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混合”发展战略(政策)。西亚: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战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亚洲经济发展的原因原因:首先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其次,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靠自己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有利时机发展的;第三,这些地区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使自己发展起来。(三)第三世界的
27、兴起1、含义:泛指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原来 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后争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2、共同特征:从历史上看,它们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掠夺,他们反对奴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也特别强烈。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本国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面临的任务看,它们在取得政治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之后,都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从经济上看,当前绝大多数国家仍是不发达或欠发达,表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低;劳动生
28、产率低下,人口增长 率高,负担沉重;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外交上看,它们都执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外来干涉和强权政治,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不主张诉诸武力和武力相威胁,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它们主张推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们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例题一:1、分析历史上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2、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宣称,由右翼团体编撰的严重歪曲日本对外侵略史实的新教科书审定合格。8月1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然正式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些表明日本新法西斯主义的
29、兴起,产生这一现象有原因是什么?其实质如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今天,德、日两国政府对法西斯在“二战”中所犯下的暴行认罪态度明显不同:德国政府明确向受害国公开表示道歉和赔偿;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则明目张胆地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试从二战后盟国对德、日法西斯处置的异同,分析德日两国政府对法西斯侵略认罪态度不同的历史原因。4、谈谈你的认识。1、原因:明治维新后,政治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了天皇的专制统治;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军国主义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甲午战争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助长了 日本的侵略野心,加速对外侵略扩张。2、从历史上看,虽然日本接受无条件
30、投降,但实际上在保持日本天皇制度等问题上带有一定的保留,而且在盟军大规模消灭日本法西斯的军事行动前,日本宣布投降,在客观上保留了日本本土的法西斯势力。、从国际背景来看,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的急剧变化,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中国革命的胜利,朝鲜战争的爆发,片面对日和约的签订,美国大幅度修正对日政策,由限日转向扶日,对日本法西斯的经济、政治、军事势力打击不力,留下了隐患。、冷战结束后,日本从超级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挟经济实力、金元外交之余威来重温其当年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从日本国内来看,在美国的怂恿和扶植下,日本政治势力和政治思潮逐步向右转,日本统制经济体制和所谓“日本精神”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中被美
31、化和神化,没有彻底划清法西斯和政治民主、经济侵略和经济民主的界线,从而为垄断资本统制的右翼势力提供了物质的、管理体制的和思想舆论的基础。实质: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企图东山再起。3、都对战犯进行审判。对德日进行占领。纽伦堡审判,美苏英法四国密切合作,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惩罚比较彻底和全面,不反对对战犯判以重罪,还宣判了纳粹党为犯罪组织。东京审判则由美国占主导地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保留了天皇制,力图把日本建成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政策的基地。对日本实行特殊扶植政策,关于严厉惩罚战犯 的决议没有得到执行,甚至包庇一些杀害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 。一些军国主义分子乃至战犯 又重新回到军界、政界、财界等,
32、有的担任要职,这些人形成一股极右势力。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理论、思想及罪行也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批判,留下诸多隐患。4、认识:中国对外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的反省的基础上;日本右翼分子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正常发展,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我们应当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发展中日的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例题二:39.(60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
33、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8分)(2)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持独立地位,又参与国际合作。(7分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强调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3)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6
34、分)(4)近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什么“相似的历史遭遇”?(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7分)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表1和下图所示。表1泛亚铁路待建线路三个方案的比较(单位:千米)方案经过主要城市铁路总长度需新建铁路东线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5 520433中线曼谷万象昆明4 1801245西线曼谷仰光昆明4 3211017(5)东盟国家首选东线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12分)(6)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35、,分析其电子工业布局的有利因素。(12分)(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5年起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关税,向“零关税”迈进。我国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具有发展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8分)参考答案:39.(1)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2
36、)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捍卫自己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本着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关系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问题上,积极发挥作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唐朝以来,华侨在东南亚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海上贸易以及物产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密切。(4)历史上都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万隆会议上,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了团结反帝维护民族独立的新局面;亚太经合
37、组织的建立与发展。(5)运营里程长;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短的优势;铁路主要经过平原;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6)科技发达;环境整洁;位置优越;交通便利。(7)有利于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通过降低关税,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通过优势互补,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练习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封面和插图 材料二:四库全书书影材料三: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3种,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
38、众为主旨,主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材料四: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524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1)简述材料一、二所示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各自出现的政治背景,(6分)指出这两部书分别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6分)(2)材料三、四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4分)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8分)(3)“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2分)(
39、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对民主进程的意义。(6分)(32分)(1)政治背景: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分)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3分)影响:四库全书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不少书籍遭到禁毁,对文化发展有消极作用。(3分)百科全书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成果,宣传科学和理性,对法国启蒙运动有很大影响。(3分)(2)现象:报刊数量增多并趋向于大众化。(4分)原因: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8分。说明:若答出印刷业的发展、邮电业的进步、城市化的进展等等,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本问总分。)(3)时务报、民报等。(2分)(4)传播新知,启迪民智,推动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6分。说明:表述不拘泥于本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