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90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

2、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

3、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

4、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整体把握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这篇考古论文以“老

5、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为中心,结合古书材料和发掘的地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应长于孔子。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希望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第二部分(24段),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帛佚籍及其他材料,推论出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第三部分(第5段),从论语引用老子书中内容推断出老子应长于孔子。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

6、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答案B解析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辨别筛选文章重

7、要信息的能力。社科文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筛选信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B项错在转述的语言不准确,原句中的“其”指代义被偷换成其他指代义,偷换了概念。答这类信息比对题,要关注代词的指代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

8、”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答案D解析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试题评点该

9、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D项的错误很迷惑人,颇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它错在对论据的引述上,只引后半句,未引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错误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加上文本专业性强,因此,该题当年得分率极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10、,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答案C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兼及推断能力。C项的判断于文无据。二、(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

11、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凤属,神鸟也。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

12、“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

13、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这篇考古论文论述了在商周时期凤凰如何从普通的短尾水鸟变为神鸟的过程及原因。2本文的论述思路

14、是怎样的?答:_答案全文共四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西周的神鸟凤凰的原型应是一种普通短尾水鸟;第二部分(23段),阐述了鸟在商代是图腾始祖及其原因;第三部分(第4段),阐述了在商代受崇拜的鸟因政权需要而被变为了神鸟凤凰。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答案B解析原文第一段表述为:“似凫而大,赤

15、目。”而B项表述为“一般大”,与原文不符。试题评点该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信息整合的能力。题干“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暗示了阅读范围在第一段,兼及第二段首句。第一段共三句话,B项内容涉及第二句,细心比对就会发现,原文是说“似凫而大”,非“跟凫一般大”,曲解了原意。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

16、至超过了商人。答案A解析原文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试题评点该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二、三两段,兼及第四段首句。A项错在“还没出现”时间判断不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尚书

17、“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答案B解析周武王参拜商人的神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试题评点该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能力,兼及推断能力。题目涉及文章最后一段。B项错在对周武王参拜神庙的目的表述与原文矛盾。三、(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

18、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

19、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

20、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

21、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以悲剧为话题,论述了悲剧形成的主要因素及文学艺术是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的原因。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阐述悲剧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二部分(34段),阐述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是文学艺术的原因;第三部分

22、(第 5段),概括悲剧的价值所在。真题训练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3分)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

23、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答案D解析本题从混淆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悲剧(的性质)”的理解。原文第三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也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D项中表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A、B、C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体现于整篇文章中。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过,命题较以前各选项内容均出自文本内不同,四个选项均来自文本外,它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悲剧”的性质,并能结合实例区别“文学艺术”的悲剧与“现实”的悲剧。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

24、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答案C解析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第四段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C项表述为“不至

25、于获得”“不至于介入”,语义程度加深,与原文不符。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中。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理解文章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为“负选”型。C项表述与原文矛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

26、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答案B解析本题从因果不当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选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其中含有从文中已知信息推出未

27、知信息或隐含的信息的意思。这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这是近几年论述类文章命题的一个主要题型,必须予以关注。四、(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28、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

29、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

30、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以中国古代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为话题,阐述了我国古代从周至宋代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及举措,以及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启示。2

3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全文共四段,按照先分后总的思路写作:13段分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周、汉唐及宋代封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规定、举措;最后一段总结,点明写作目的。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

32、,要判处徒刑一年。答案C解析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原文第二段中说:“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是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而没有说追究主使官员的责任。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题干为“负选”型。C项错在前半部分“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由原文可知,相关官员责任为“连坐”。最近两年的高考题都考查了对引文中文言词汇的理解,要予以关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

33、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答案B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错,文中没有说行会是政府机构。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为“负选”型。B项对“行会”设立的表述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

34、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答案B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是“行会”,而非“宋代政府”。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为“负选”型。设题点与第2题一样,都

35、把宋代行会的设立及职责作为考查重点。五、(2015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

36、、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

37、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

38、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以宋代信用特点为中心,阐明了宋代信用的两个新特点:信用形式多样化,新型信用工具大量使用。2本文的

39、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本文第1段先引出论述对象:宋代信用。然后以第2段第1句为总起,分析阐释了宋代信用在其形式上多样化和其工具上新型化这两大发展特点。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

40、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原文第二段中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多种形式”,而A项中表述为“借贷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就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上,选项A设得尤好,因为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宋代信用特点。第2段第2句讲的是信用形式多种多样这个特点,而选项却更换为“信用形式的产生”的表述。考生只要能把握住这一特点,判断其错不成问题。选择题考的不是死抠字眼,而是准确把握。该题导

41、向性相当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文第三段中说“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B项则错

42、误地表述为“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实际还有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同上一题一样,只不过理解的范围由第2段转移到第3段中。四个选项都指向新型信用工具产生的问题,有指向产生的背景,有指向产生的目的或条件。其中B项指向信用工具产生的主体问题,即新型信用工具由谁来发行,是政府还是民间,还是政府与民间的合力?只要仔细理解第3段第2句即可明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

43、,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说“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都有积极作用,借贷中的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对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有阻碍。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理解与分析,就是从文中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的信息,旨在考查考生是

44、否真正理解了文意。这是课标卷中的重要题型。A项前半部分是文本已有信息,后半部分是推论出来的。因为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的兴盛是必然的,因而正确。C项推论的是早期的交子没有发展成货币,也是基于“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得出的,因而正确。D项中“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这一推论自然是正确的,错就错在“都”上。不是所有的信用形式和工具“都”有积极的作用,文中也指出“赊买赊卖”的不利效果。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分析,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创造性,这正是这种题型的生命力之所在。六、(2015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

45、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

46、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

47、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

48、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围绕艺术品的接受问题阐释了两个观点:一是接受者也是艺术品的创作主体之一;二是接受者的理解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是擦亮艺术品的生命之光。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

49、答案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第1段先提出话题,即艺术品的接受问题;23段从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召唤性结构”两个角度阐明接受者也是艺术品的创作主体之一;45段阐述接受者的理解特点及其意义。真题训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

50、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二段,与A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是全国卷第1题的必考点。四个选项涉及对文本一、二两段的理解。考生只要把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应内容精确比对即可,该题难度不大。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51、”,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答案C解析本题从颠倒因果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C项对应的原文信息为“接受者

52、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C项表述因果颠倒了。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求对文本三、四、五段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并对信息进行逻辑判断。其中C项有个明显的语言标志“由于所以”,而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合理、成立正是常见的设误点之一,考生要对此有敏锐的捕捉力和判断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

53、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答案B解析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错。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三、四、五段。与之对应

54、的原文信息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由此推断不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按照全国卷命题的习惯,总要涉及对文本外的东西的理解与判断。B项中的“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虽然考生对作品之间的“远”与“近”关系不大熟悉,但不影响其判断。因为它们只是文本外的事例,错的是观点,“越越”犯了理解的绝对化错误。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新课标卷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方面有何特点?答案(1)选文多为社科论文

55、,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2)考查的重心放在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根据内容推断出新的结论上。(3)题型全为客观选择性,几乎全为“负选”型。2新课标卷考查论述类文章阅读的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答案(1)加强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尤其注意整体把握。社科论文看似艰深,其实只要按照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规律,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文眼句等)找出论点与论据,把握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还是好理解的。平时应多读一些,增强心理适应性,减轻畏难心理。阅读时应平心静气,潜下心去。(2)针对全为客观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强化“比对法”的训练(“比对法”内容见本章专题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