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34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检测(含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2.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

2、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来源:学+科+网Z+X+X+K3.(2012苏北四市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 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2长春模拟)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

3、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B.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来源:学|科|网Z|X|X|K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

4、和信息6.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下列哪一因素与其变化无直接联系(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B.传统经济结构的推动C.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D.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倡导7.(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8.(2012盐城模拟)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

5、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9.1911年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丁文江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中国( )A.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B.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来源:Zxxk.ComC.传统教育体制依然存在D.传统因素融入近代教育10.(2012哈尔滨模拟)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

6、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11.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12.(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

7、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A.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B.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C.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D.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来源:Zxxk.Com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顺治二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府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

8、“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材料四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

9、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4分)(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2分)(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的

10、认识。(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

11、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10分)(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4分)(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4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故选B。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提炼材料信息的

12、能力。据题干中提到的西人“光明磊落”,“乐而不淫”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国内开明人士对西方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羡慕与认同,D项符合材料含义。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的表现;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材料体现了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变式备选】“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

13、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蓬勃开展【解析】选A。据材料中“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可以判断文明结婚主要是在通商口岸,内地逐渐受其影响,可见内地还比较盛行旧式婚俗,说明近代中国中西婚俗并存的局面,答案为A。4.【解析】选C。辫子是专制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不好剪反映的是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故C正确。5.【解析】选D。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近代中国人最早办的报纸是1873年的昭文新报。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是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带给了部分中国人

14、新的知识和信息。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受西方文明及国内政治、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影响较大,传统的自然经济是阻碍中国新的经济因素及思想发展的重要原因,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起不到推动作用。【误区警示】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没有理解政府政策的倡导对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政府的倡导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除陋习令,极大推动了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7.【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因为“上海地方五方杂处”造成信息传递不畅,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见其目的是

15、传播商业信息。8.【解析】选C。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9.【解析】选D。据题干“1911年”,可以排除A、B、C三项,A、B两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1905年废除科举制,且传统教育体制晚清时进行了变革,排除C项;从英国留学归来参加晚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说明传统因素与近代教育的融合,答案为D。来源:学+科+网10.【解析】选D。题干四个选项所出现的时间分别为1927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920年。1920年中国首条空

16、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答案为D项。11.【解题指南】本题解答要注意分析题干四句诗的含义,综合归纳得出四则材料的核心;然后分析备选项,选出符合四句诗歌综合含义的答案。【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12.【解析】选A。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以及“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可以判断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同时也表达了一定的政治倾向。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1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服饰的变化。第(1)题中清初“剃发易服”政策

17、的特点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出;其目的应从维护清朝统治方面考虑。第(2)题首先从材料二中概括出太平天国服饰变化的表现,然后结合太平天国斗争的性质、任务对其分析评价,注意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第(3)题首先从材料三中概括出康有为的思想,然后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可。第(4)题可结合材料四的信息,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民国初年“易服”的影响。第(5)题要综合分析四则材料,可从易服的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谈认识。答案:(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2)评价: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

18、具有进步意义;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4)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5)认识:“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14.【解

19、析】本题以19世纪70年代及维新变法时期报刊业的发展为主题,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及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 “原因”,要从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加以分析。第(2)题,要立足材料信息,从办报主体、数量、地区、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归纳特点,第(3)题,要从宣扬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及推动文化出版业繁荣等角度归纳分析。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