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豆花庄的小家伙们 教案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综合实践以及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品读重点词句,感受
2、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小家伙们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学习课文17自然段,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
3、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情入文,悟“喜爱之情”。播放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以及小虫虫们各种美妙的歌声。过渡:上节
4、课我们在豆花庄里欣赏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通过作者生动的笔墨,令我们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世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生活着许多小家伙们,豆花庄的虫虫们最想干的就是唱歌了。会唱歌的虫虫很多,但作者却对蝈蝈儿情有独钟。看来,这群小家伙们真是魅力十足呢!二、咀嚼文本,品“蝈蝈之趣”。出示图片:这就是小歌唱家们,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他们身上吧!相机提示“蝈蝈儿”的儿化读音。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蝈蝈外形。指导学生朗读第16自然段。过渡:瞧!就是这么个穿着小绿褂、长眉毛、短胳膊的小家伙,整天不停地唱啊,唱啊,但大家却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唱的歌好听。(“好听”进行换词训练)【设计意图:紧扣文本,创设情境,初识蝈蝈
5、儿,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更好的走入文本而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激发学生对蝈蝈儿的喜爱,引发学生对蝈蝈儿的兴趣。】三、融情入境,感“快乐境界”。读课文的818自然段,你会为他们“好听”的歌声拍下哪些特写镜头?把你喜欢的镜头用美丽的波浪线勾画下来,在一旁写下你的美丽心语。(1)早晨理解:圆润、晶亮(2)午后理解:清凉清凉(3)傍晚理解:带着、飘着、伴送观看画面(豆花飘香彩霞满天牧笛声声),画面里还有什么?(4)指导学法:回味一下刚才这几段的学习,一定不难发现想象是我们理解句子的好帮手,通过想象实物的形态,想象心理活动,想象画面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好听”。【设计意图:语文之美,在于意境之美,与语言之美相比照,意境之美不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是语言的内在品质,以蝈蝈的歌声为主线,通过联想,体察,感悟,激情等活动感受“早中晚”三个时候蝈蝈的歌声带来的意境之美。】四、拓展升华,抒“真挚情感”1、同学们还发现了吗?要想唱出一首打动人心的好歌,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感情)是的,因为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真挚,所以在大家心里他们的歌声才会如此动听,令人陶醉。2、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这几段充满真情的文字,把它们的形式稍微变换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3、变成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