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目的:巩固 ,扩大 。(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对象: (又称“同姓亲族”)、 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主体: (3)主要内容:天子给诸侯授 、授 、授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接受天子的分封,爵位 、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B.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4)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 士(5)特点:主要以 关系层层分封, 等级 (6)影响:西周:扩大了 ,巩固了 春秋战国:
2、诸侯割据、争霸、混战,破坏了国家 2、宗法制(1)目的:凝聚 ,防止 ,强化 (2)主要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 继承,为 宗;余子分封为 ,他们对天子来说是 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 宗。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3)核心和特点: 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和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 上的体现。二、中国早期(指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主要以 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2、 权与 权相结合,具有 色彩。3、诸侯有相当大的 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
3、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 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 2、过程:战国奠基 秦朝建立 汉朝巩固 唐朝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1)战国奠基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 的理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
4、,行 (2)秦朝建立:政治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了 皇帝制:皇帝 ,皇权 ,皇位 制度构成 制中央行政制度 制地方行政制度 A. 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 ,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 事。三公及其职责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三公九卿都由 直接任免 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产生和推广:产生于 全面推行于 B.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 直接任免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的控制,形成了 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郡县长官由 任免,有利于加强 和巩固 。(3)汉朝巩固: 背景:丞相 ;汉初实行 制,导致“七国之乱”,
5、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 ,削弱了 权,加强了 权汉武帝在地方 实行 ,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 设 ,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加强了对地方的 (岳麓版教材)二、 隋唐完善和北宋加强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隋朝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1、三省及其职责:中书省, 诏令; 省,审核诏令;尚书省, 诏令2、特点和作用 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 权,加强了 权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 3、根本目的和实质: 二、北宋加强:1、背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百余年。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6、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 权2、措施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 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禁军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派 任地方长官,设 负责监督 设 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 掌控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4、影响:改变了 的局面,加强了 ;为北宋埋下了 的祸根三、元朝发展和明清强化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元朝发展:1、措施:在地方,实行 制度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 加强了 , 巩固了 ,是 制的开端。二、明清强化
7、: 背景:元朝丞相权势 ,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1、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裁撤 和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 影响:君主专制 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措施:设 ,军国大事均由 一人裁决 影响:君主专制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 与 的矛盾, 权与 权的矛盾上述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 ,中央权力(集权)不断 相权不断 ,君权不断 ,直至丞相 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 制;唐朝中期设 ;元朝以 省代替三省权力高度 ,皇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
8、与 权相结合政治制度与 相结合, 思想成为正统思想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国家的 和社会的 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 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 和 容易出现决策 ,形成 和 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 和 的发展 其副产品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明朝中后期为界,上述影响:之前, 影响为主;之后, 影响为主。第三讲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制(商周) 制(汉朝) 制(魏晋南北朝) 制(始于隋)时期背景选官制度用官依据影响商周主要以 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制 维护了 特权两汉汉武帝大力加强 制 打
9、破了 特权魏晋南北朝 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 制 压制了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 , 地主兴起 制 有利于人才 二、科举制1、科举制的兴衰:形成于 朝完善于 僵化没落于明清:实行 , 禁锢了 思想, 阻碍了 的发展和 的进步。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 、 与 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提高官员 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 , 大大加强了 。专题1训练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10、,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2(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4(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1、5(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6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7(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
12、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8(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9(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10(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
13、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1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1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14、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1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5(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15、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
16、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7.(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
17、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
18、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18.(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常篡夺皇位。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唐代参加科举考试者越来越多,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遂增设员外官,候补官。AB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稳固了。开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
19、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19.(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
20、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