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第 2 节 汉代儒学(小班、火箭班使用)【预习培训】1.利用 20 分钟时间根据世纪金榜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扎实掌握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完成知识框架构建和问题引导.2 利用剩余 20 分钟完成预习自测与探究案。并记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汉代儒学地位、内容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难点】:1、理解儒学在汉代
2、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预习案】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 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 3、当代中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预习,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1、“焚书坑儒”的背景、过程、评价?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过程、影响?3、汉代的教育体制、太学的作用、反映了怎样的趋势?4、科举制度创立背景、创立、特点、影响(结合政治史上关于科举制度的历史)?5、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含义、目的、思想主张、特点、评价、认识)?6、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预习自测
3、】(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
4、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D强化中央集权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
5、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6、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 33 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说7、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
6、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 BC D9、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10、“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春秋大一统”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D“三纲
7、五常”11、“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CACDD ABABC A 探究案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
8、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四“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儒学“新”的理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唐司空图:铭秦坑(2)、秦始皇和
9、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儿童启蒙读本(3)、结合政治史的知识,全面认识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孔子 孟子 荀子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
10、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4)、你同意上面材料中的哪一观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吗?(均要说明理由)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结合政治史的知识,谈谈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
11、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材料一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
12、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材料二 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唐司空图:铭秦坑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
13、文化的进步。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四“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儒学“新”的理解?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的内容和新的地位(见练习册)我们既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化而完全抛弃。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