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605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七)(全国)(2012北京卷)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心灵的篝火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

2、索精神则是无限的。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梅里雪山主

3、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4、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

5、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

6、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

7、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考点】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鉴赏能力。【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答案】AE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考点】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要点: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

8、困惑,获得心灵解放。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方法点拨】分析文章重要事物在文中作用,主要思考角度:一、这个事物在文章中的含义;二、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关系;三、和作者要表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三、在文章故事情节中主要作用。答题时一定要具体,不要只说一些“照应主题”等类似的套话。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分)【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

9、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答案】要点: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方法点拨】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要考虑以下几点:一、表面意义;二、比喻象征意义;三、词语用的场合及作用。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考点】考查对作品进行

10、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答案】示例:“夸父逐日” 中的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登山探险者,是不屈于自然,挑战人生极限,虽然有的人因此失去生

11、命,但正是由此焕发出生命的而精彩,我们不赞成盲目的无准备的探险,但赞扬其为未知的世界勇于挑战的精神。在我们这个世界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事物,如果我们都畏惧而不敢前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在这探索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危险、流血甚至献出生命,但为之奋斗的都是值得赞扬的英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

12、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

13、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除非一小撮“*”,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

14、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

15、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

16、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17日) 1.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答:_ 2.请解释下面两句话。 为什么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答:_ 为什么说“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答:_ 3.文章在构思立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_ 4.文中既写到古诗词,又谈到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还提及中国民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 5第五段中,作者对“时尚和古典”的

17、态度如何?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社会怎样的现实状况?请作简要分析。 答:_ 1.这句话运用暗喻,既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启示人们对自身的精神生活进行反思,给人带来精神的希望和慰藉。 2.人类生活,包括亲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没有了这种距离,会让人们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 现代化的东西虽带来方便和直达,但空间距离渐趋于无,也使人失去了思念,失去了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失去了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会带来生活的变质变味。 3.文章开篇点明题旨,一句“思念是一种享受”让人刮目相看,人常说“思念是一种病”、“思念是一种痛”,但作者反其道立意,认为“思念是一

18、种享受”,一下子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接着,作者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是构思的纲,下文就围绕这句话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尾回应标题,再一次表明观点,言尽而意无穷。 4多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促使读者去思考。为了说明“久别离”后“长相思”的动人魅力,启示读者“思念”必须以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为前提。 5借王安忆的回答表明自己对古典的向往,因为古典有曲径通幽之美,讲究含蓄而深邃,而时尚中人则少了曲径通幽之美,凡事讲快捷,于是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人们不再追求“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凡事讲快捷方便的后果是真情缺失,

19、感情变成了装点或游戏,而文化则崇尚“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导致“肥皂剧”般的精神墓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望戈壁 赵 炜 见惯了中原大地麦苗青青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镀上了金色,随风翻

20、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小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上盛开的青青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声一声的驼铃中,牵系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多少军队将士和使者在这里通过,踏

21、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路客人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漫道雄关等都能使艺术

22、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了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6文章写戈壁,开头却从中原的麦苗、梧桐、月季写起,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_ 7请解释“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这句话的含义。 答:_ 8第三段末尾说“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这里的

23、“篇章”和“记忆”指什么? 答:_ 9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这样的感慨? 答:_ 附参考答案: 6和后文所描写的戈壁形成对比,突出了戈壁的辽阔苍茫。 7这句话表面赞美戈壁上的小植被和生灵,实际上赞美了生活在这里的默默坚守自己家园的人们。 8商人的驼队艰难跋涉;军队将士和使者的慷慨悲歌与家国情怀;过路客诗词中的洒脱豪迈和惆怅之情;西路军的悲壮之行与红军女战士的英魂。 9因为艺术家在这里找到新的题材,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旅行者(我)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激情及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

24、神,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

25、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

26、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

27、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

28、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

29、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为一幅摄影作品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

30、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文中说“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其中“前方”分别指什么? 答:_ 2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其根据何在? 答:_ 3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联系后文作答。 答:_ 4联系全文,谈一谈“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 5在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答:_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答:_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答:_

31、1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地面对着的方向,第二个“前方”是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 2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人会走出家门;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3人生总是在漂泊、流浪,自然免不了有颠簸的皮肉之苦和内心的不安、无奈,焦躁不宁与索然无味;人在走向前方,却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是一对永久的矛盾。人一生总在追寻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精神也无所归依。 4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

32、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 5赏析要点: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前方一文立意新颖,含义隽永,意味深刻。一是面对一车旅人,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而是在离家上着笔,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 二是赋予家以新的含义,抒写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面上写离家,实质是着眼于归家。 三是由一幅摄影作品,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前方一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表现力。 一是由一辆破旧的汽车,想到人类的离家远

33、行,再想到人生苦旅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由此铸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是由离家远行,想到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通过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远行的习性。 三是由照片上的汽车,想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笔下的汽车,将旅行中的“苦”味含蓄地抒发了出来,给以人生苦旅的形象的解读。 四是由旅人思乡,想到崔颢等人的诗句,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并引申到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之苦,从而深化了主题。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前方一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十分精巧。 一是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 二是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

34、现及情感,然后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最后谈及“人的悲剧性实质”,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层层深入,级级递进,主旨不断升华。 三是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虚实相间,虚实相生,最后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结尾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头的幻语言 云台山游记 吴宝玉 在我的记忆里,以丰富的石头为景点的地方不多。即使有,也是支离破碎的。在我没有游览过河南的云台山之前,我以为江苏境内的以钟乳石为景观的溶洞可以算是我看到的石头之最了。然而,当我看过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云台山的石头之后,我对石头的认识一下子深厚了许多。 因为它们太深奥了,就像我们丰厚的人生,深奥得

35、让你无法预知。 因为它们太壮观了,就像我们经历过的人生风景,壮观得不知道该怎样描述。 因为它们太有魅力了,那魅力无尽的美景让你感到无论用什么语言来描述都显得苍白。 云台山的色彩是迷人的。单就石头的色彩就变化多姿,令我这支笨笔无法描述。在灿烂的阳光直射下,正面是金色的,而背阴处又是灰褐色的,远看又是一片黑黑的剪影。走到近处,色彩互相渗透融合,一抹青灰,一层赭红,一团蓝绿,一片麻黄,构成了令人称奇、令人感慨的画面。 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岩石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有不同。 在这里,丹崖、碧水和蓝天,经过简单的组合,就是一幅经典画卷;在这里,从岩壁里流出来的无论是瀑、泉、潭、溪,

36、都能成趣相欢,蜿蜒通幽,令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任何一块石头,你都可以依形生意,为它们命名,随心所欲。哪怕是一块微小的钟乳石,你都可以称它莲花,叫它玉柱。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给它起无数个名字,就像读红楼梦一样,有多少人读,就有多少个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那五指峰、三秀石、峰丛岭,无不让游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和功德。 我喜欢云台山那磅礴的气势,喜欢它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和尊严。 云台山的岩石,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一层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厚纸装订成的大书。在我看到它的一瞬间,我就有一种想要打开它的冲动。我感觉这石头的书页里一定藏有文字,并且每一页都会有葱郁的绿树和烂漫的

37、山花作为插图。 云台山是一座用石头史书砌成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难怪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游完云台山,感触自己亲手抚摸过的每一块石头,一股从脚下升起的雄壮之气直灌头顶,给我一身伟岸、一身傲骨、一身勇气和一身力量。我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岩石的固执与坚硬,读出了天空的宽容,读出了时间的永恒。但是,也有那么一刻,当我听见风声翻动沉重的书页,我仿佛听到了沙砾崩溅、地壳巨变时的悲壮吟咏。这就是我对石头语言的认识,是我游览了云台山以后的感觉。 6为什么说我对石头的认识一下子深厚了许多? 答:_ 7作者说:“云台山的色彩是迷人的”。“迷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8、:_ 8文章第八段中所说的“傲慢和尊严”的含义是什么? 答:_ 9联系全文,概括我浏览了云台山以后的感觉。 答:_ 附参考答案: 6因为它们太深奥了,太壮观了,太有魅力了。 7“迷人”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石头的色彩变化多姿,而且各种色彩互相渗透融合,构成了令人称奇、令人感慨的画面。每一座岩石的姿态各具美态。 8“傲慢和尊严”含义:云台山是一座用石头史书砌成的城堡,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 9云台山给我一身伟岸,一身傲骨,一身勇气和一身力量。读出了时间的永恒和历史变迁的悲壮吟咏。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指腕之间(有删节) 朱以撒又一次坐下来,在青山秀水之间,看整个泡茶的过程。

39、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茶具,只是时间过去了好几年,泡茶的动作又增加了不少。说起来这些动作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是好看而已。上一次是春天,这一次已是冬天了,服饰要朴素一些,而表演的气味却无端地浓厚起来了。一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几场表演,每一个动作都熟练得不行,稍不留意就显露了出来,就连回到家里真要喝茶,也要来一番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动作过完了才坐下,喝。表演完毕,端到面前,一啜,才知寡淡无味。重点还是那些动作。真想喝茶时,我还是跑到一位詹姓的朋友那里。他卖着茶,终日喝茶,见我来了,接着煮水,洗茶盏,取一泡茶,扯开,倒在掌心,拨弄一下这些像蜷缩着睡觉的颗粒,闻闻,自言自语地说:不错。他两只手的十个粗大手指

40、简明而又敏捷地摆弄着眼前的茶具,很快,他斟茶了,一人一小盏,啜完再添。味道出奇的好。相比于表演茶艺的小姐们那些婉曲的动作,他的手势更为直接了当,是生活中必须的,让人感到真实,同时,还有可以接近、仿效的亲切。表演,因为在台上,就不免多了一些装饰。过日子需要动作的,原先可能只需要一下或者两下就能达到目的,现在远远不止,多了一下附加、粉饰的,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现生活的复杂。这和语言的表达很相似,早年十分简约又很中肯,就像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么一个道理,用今日话语估计要写一本书了。话语的冗长缘由在于里边水分多,又不愿在启动前自行甩干,结果下边的人被太阳晒得不行,或者被雨淋得不行,台上的人还是

41、没有收口的迹象,遇上这种情况,我早早就开溜了,后来也觉得,次数多了,根本没有影响自己对于俗常生活的判断。当然,像我这样讲求表达简洁的人来说,对于阅读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的文字,耐心就达到了极限。不少人给我说此书好啊,是不是看中了其中无休止的描述啊。“阿尔贝蒂娜小姐走了,”这句话一出来我就以为临近结束了,谁知后边还拖了一千多页的描述,就像她潜伏在字里行间没有离去一般这样的描述,恕我不能推荐给学生了,似乎没有必要为它腾出这么大块的时间。记得有人问唐人刘知几,“年老,口中无齿”这句话是否有毛病?刘说,毛病大着呢,完全可以改为“老,无齿”。把多余的字去掉,意思反而更突出了。我照例在书房里静静地翻读

42、魏晋之际的名家墨迹、民间写经。它们是多么地稚拙、潇散、超逸,过人之处很多。这是一个繁体的社会,繁体的白日和黑夜,繁体的情怀和欲求。那么,面对魏晋笔迹中的简约、简净、简静的动作,我觉得自己会在这里边停留很长的时间了。每一根线条都很有分寸地控制着,运用着,刚刚好,甚至还有不及的地方。可以推断动作不大,春风拂柳一般不动声色。如果看不懂,或者嫌不好看,那就没有办法了。它就像一口深井,里边储满期待,欣赏人的心像一把钩子,探进去钩出那些隐含在深处的韵致。这的确像村妇酿下的米酒,有一种后发震慑人的力量和思之不已的情调。管平湖弹奏的渔歌是我必须反复倾听的曲子,一个归隐的文士,远离宫阙,友山水麋鹿,行走于江湖,

43、内心被天籁充满。月上中天时,想言说又无以言,于是扣动船舷,仰对空明。管平湖擅长这一类清寒之作,琴音流出来的时候,听者像是让澄澈之水浴过,四周无边地静寂。后来才得知,管弹奏时的吟猱是绝不妄动的,对绰、注的运用尤为简练明快,多取短而少用长。手势简劲、自然,没有附加成分,并非易事。常常,有人就不自觉地要多来一下,或两下,结果都被毁了。想象中,管平湖当清风明月,幽兰修篁,摆出琴来,伸出两手,尤其是左手,先在空中做几个吟猱的动作,像是袅袅地由岫中流出的一片云。没有表演的气味哪门行当的高手,都是如此。和简洁地泡茶、简洁地抚琴一样,简洁地写。我一直觉得这个朴实的动作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了。它是属于室内的,私有

44、的,一个人爱写字是与他人没有太多关系的。一个人不去按动键盘跟上这个迅疾的社会步调,依然持有这种旧日的书写之姿,心底理应波澜不兴、风云不起。忽然,我看到一位老者上台表演了,左右手各执一杆羊毫,在主持人煽动的解说中挥霍起来。在我看来,这是他后半生写得最糟的一幅字了。他想表演得好一些,多了不少虚张声势的动作。老者左右开弓毕下台,掌声只是稀稀落落。写字这样的动作,本身是不具备表演条件的。今晚回家,要是老者还要夜课,碰巧读到八大、弘一的笔迹,一定会生出一堆愧意来。人一提起笔来,右手的五个指头就都张开了,像是马上出发,奔赴远方。那个遥远的方向静谧安宁,在典雅的一点一线中蔓延,人就有一些老旧感,动作缓慢、平

45、易;像绸缎一般轻柔。若说,心灵的隐秘是无法洞见的,那么,只要存在动作,内心的指向就无可藏匿。1概括说明文章列举了哪些“指腕之间”的动作。(分)2怎样理解“它就像一口深井,里边储满期待,欣赏人的心像一把钩子,探进去钩出那些隐含在深处的韵致。这的确像村妇酿下的米酒,有一种后发震慑人的力量和思之不已的情调”在文中的含义。(3分)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意义与作用?(3分)4请你从取材与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分析。(6分)5文中说“简洁地泡茶”“简洁地抚琴”“简洁地写”,你怎样理解“简洁”的含义?请联系全文,探究“简洁”的深层意蕴。(4分)答案:1表演茶艺的小姐们那些婉曲的动作和卖茶的朋友直截接了当的动作

46、。魏晋书法笔迹中的简约、简净、简静的动作。管平湖弹奏音乐时简劲自然的动作。书写时或挥霍,或缓慢、平易的动作。2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魏晋书法力与美的韵致,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与回味悠长的情调。3点明题意,升华文章主旨。指出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往往会通过人的外在动作的直接表露出来,而难以掩饰。4本文的取材与语言独具特色。取材上,选取泡茶茶艺、写字书法、弹奏音乐几类富有代表性的动作,表明由动作传达出人的个性、思想,表现了任何动作都是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外化这一主旨。语言上,简约而富有意蕴。如写朋友茶艺的过程,通过煮、洗、扯、倒、拨弄等一连串动词,刻画了朋友简明敏捷的动作,从而折射出他的鲜明个性。5字面上看,“简洁”是指泡茶简洁敏捷,抚琴简劲自然,书写简约朴实;实际上,是指为人要真实自然、简静朴实,内心要静谧安宁,而绝不伪饰、哗众取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