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人物传记类66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
2、,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
3、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B世祖善之 善:赞同C为首为讳乎 首:首领D半年可讫 讫:完毕2下列句子全能直接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竟为世祖所疏 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 B C D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
4、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向皇帝隐瞒罪过,结果因此被杀。C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4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2)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3分)(3)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
5、受布千匹,事寻发觉。(4分)【答案】1C2C3B4(1)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学习了小的方面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明智的地方。(2)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认为他与众不同。(3)辽东公翟黑子被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解析】1首:自首的意思。2注意题干中的“直接表明”所以应该选C3“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与原文不符,原文说“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看来黑子这次只是被皇上疏远了,被杀是后来“因别的事”造成的。属于移花接木。4(1)宾语前置1分,后两句句意2
6、分(2)少:小时候;异:意动,认为与众不同各1分,语句通顺1分。(3)“宠世祖”被动句;受:接受贿赂;寻:不久,各1分,语句通顺1分附文言文阅读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
7、。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 ?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
8、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已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 !”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已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
9、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此而受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
10、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
11、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D后不听信
12、,恶益闻 闻:传布6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C孔戡从进士
13、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8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5分)(2)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5分)【答案】5C6B7B8(1)(5分)卢从史做不合法度的事,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2)(5分)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财利
14、,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解析】5唯:听凭6排除7皇上是在孔戡死后追任他为尚书司勋员外郎的8(1)“为不法”“阴争”“肆(译为“放肆、放纵、任意”,翻译成“当众”不给分)言”“折(责难,指责)”各1分,语意通顺1分(2)“于”“嗜欲”“则”“如怯夫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有一位贤明的辅臣孔戡,字君胜。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卢从史感到羞辱,脸红到脖子根,低头屏气,不敢回应一句话,马上更改命令、修改文书词句的情况前后累计有几十次。闲暇时就和卢从史谈论自古以来的君臣父子之道,行顺就能享大福,行逆就危险屈
15、辱甚至遭杀戮,说:“您应当那样做,而不能这样做。”卢从史常常听得害怕而喘气流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有不忠之语,孔戡规劝,他没有悔改之色,孔戡就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哭着对那些人说:“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于是,借口生病告辞离开,隐居在洛阳城东面,有酒食歌舞的宴饮也不参加。这时,天下人都认为他贤明,谈到应该被皇帝重用的士人时,都说“孔戡”。恰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首先奏请起用孔戡,孔戡还是隐居不应诏。卢从史看了诏书说:“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就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孔戡在军中有不法之事。皇上说:
16、“我知道了。”卢从史三次向朝廷上奏章,才改任孔戡为卫尉丞,分管东都洛阳。诏书刚下,门下省属官吕元膺把起草好的诏书驳回,皇上让人对吕元膺说:“我难道不了解孔戡吗?将会任用他的。”第二年正月,将到临汝县温泉洗浴,正月十一日,刚到临汝进餐时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七岁。公卿士大夫在朝堂上祭奠,无官职的士人在家中祭奠。孔戡死后九十六天,皇上下诏把卢从史绑送京城,历数他违背朝命的罪行,流放到日南郡。皇上于是下诏追赠孔戡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大概是想用曾经拟任命的职位伸张他的志愿。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名利却畏惧躲避像个懦夫。刚中举时,从金吾卫录事做到大理评事,辅佐昭义节度使李长荣。后李长
17、荣死,卢从史以一般将领代理为节度使,请求孔戡说:“我由一般将士出身,在幕府中只有你没有丝毫私人纠葛。如果你留下来,你想做什么都任随你。”孔戡没办法,留任一年,卢从史两次奏迁其官,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卢从史起初听从采用孔戡的话,得以不败;后来不再听从相信他,恶名日益传布。孔戡弃他而去,就彻底失败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公元667)九月,(李)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公元668)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
18、不善斗,而持军严整;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己巳,谒太庙。(公元669)李勣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馀。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上闻
19、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輀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元年、总章元年)【注】房杜:房玄龄、杜如晦。 挝:打。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勣则饵之 饵:服用B于是子孙悉集 悉:都C故欲与汝曹为别耳 别:诀别D以旌其破突厥 旌 :旌旗10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
20、接表明李勣忠勇有谋、善于治兵的是( )(3分)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以李勣为亚献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勣为将,有谋善断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高宗对李勣很敬重,他在南郊祭祀天地,报告平定高丽,让李勣第二位献祭。B李勣临终遗嘱其弟弟严管子孙。让弟弟李弼在他去世后对子孙要严加管教,是吸取房玄龄、杜如晦的子孙不肖的教训。C李勣特别善于笼络军心。打了胜仗,他把功劳归于下属,把所获得的金帛等财物都分给将士。D李勣虽为戎帅却很顾念亲情。他亲自为患病的姐姐煮粥,“风
21、回,爇其须鬓”而不惜。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5分)(2)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5分)【答案】9D10B11C12(1)(5分)我本是崤山以东种田的人,遇到圣明的君主,位至三公,年纪将近80岁,难道不是命中注定吗!(2)(5分)看到姐姐年老,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为姐姐煮粥,办得到吗!【解析】9旌:表彰10句出自 贾言忠之口,属侧面描写;句表明唐高宗对李勣的敬重;句表明唐高宗对李勣的表彰11“打了胜仗,把功劳归于下属,把财物分给将士”表明李勣不邀功,不贪财,与将士同甘苦,共患难,爱兵如
22、子。12(1)“山东”“”圣明“岂非”各1分,句意2分。(2)“顾”“虽”“其乎”各1分,句意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安石传(有删节)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
23、,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
24、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作辩奸论以剌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25、法,人言不足恤。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注忮;zhi,刚愎、狠戾。1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通嘱,嘱咐B侠又坐窜岭南 坐:被判罪C或衣垢不浣 浣:洗D鲜不为大奸患 鲜:少14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3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A B C D15下列对文章有关
26、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当欧阳修申请退休的时候,有人挽留他,王安石却极力排斥。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延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C王安石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D王安石当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3分)(2)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3分)【答案】13A14C15C16(1)(3分)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2)(3分) 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
27、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解析】13属:写14所说的是王安石具有远大的志向。非王安石所为。所说的是王安石俭朴的品质。15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苏洵就认为王安石很可能是个奸诈的人。16(1)主要赋分点:补出以“之”,示,之(2)主要赋分点:致,去,雨【文言文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起初好像不是很留意,等到写完以后,读者都叹服他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王安石传播声名。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熙宁二年二月,
28、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相继出台,称为新法,在全国颁布推行。欧阳修请求辞官回乡,冯京奏请让欧阳修留任,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把韩琦当作国家的支柱。像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就会败坏一个地方,在朝廷就会败坏朝廷,留他有什么用?”皇帝于是听从了王安石的看法。在这个时候,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依靠他们来树立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他的人,富弼、韩琦,是他曾经跟随的人,司马光、范镇,是所交朋友中关系比较好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排斥他们。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
29、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曹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
30、、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乱了天下!”神宗也开始犹豫怀疑了,于是免掉了王安石的宰相,改任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管理江宁府。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的封号。当初,王安石给诗、书、周礼三本书作注解,写完之后,在学校里颁布发行,天下人把王安石所写的这些注解称为“新义”。晚年他在金陵居住的时候,又写了字说一书,其中的内容多为穿凿附会。当时求学的人,没有人敢于不学习王安石的书的。官府只用这作为录取读书人的标准,因此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
31、表达自己的看法,先儒解释经典的文字,全部被废弃不用。废黜春秋之类的书,不让这类书在学校里出现,以至于春秋被戏称为“断烂朝报”。王安石还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对待自己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大多数人都称许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会成为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王安石性格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到王安石商议变法时,在朝廷上与反对者争执不下,王安石引经据典,抒发自己的观点辩论时滔滔不绝,众人无言以对。他甚至有言论说:“自然界的灾变不必畏惧,祖宗的法令制度也不足以效法,他人的流言蜚语不
32、足以顾虑。”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
33、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候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
34、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注: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传,凭证。 制,帝王的命令。 横草,使草倒下。 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17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偃使行风俗 行:推行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C干名采誉 干:求取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兵器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终军报国心愿的一项是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臣愿
35、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A. B. C D.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
36、国捐躯。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3分)(2)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4分)(3)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3分)【答案】17A18D19B20(1)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3分)(2)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住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4分)(3)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3分)【解析】17行,巡
37、视、巡察18表达求取官职的信心。不当。表达冲锋陷阵的心愿。表达要求出使的心愿。说明自己不熟悉军事。不当。“请缨”是投军报国的决心。是行动不是心愿。不当。故凡有任何一项者,均不当19徐被派遣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2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当初,终军从济南步行进函谷关,守关官吏给他一块布帛。终军队“拿这东西有什么用?”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
38、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凭证就走了。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劫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便宜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
39、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成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助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才能低下,不熟悉位臣之职,不足以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话(对:名词,话或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他“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