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1878 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手握 阳光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乞丐也“紧紧地握了握”作家的手。“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思悟一 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
2、的施舍了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手丢给他一枚硬币,而是用力紧紧地握住乞丐那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施舍者在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的快乐。思悟二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即使你两手空空,只要心是慷慨的、真诚的。在你的掌心里永远有一种叫做善良的阳光把手伸出去,只需简单地一握,你收获的绝不比你撒播的少。我的思悟:_ 第一节 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与表达技巧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一、形象概括地讲,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常见
3、的有: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2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形象。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3-景物形象是指松竹梅菊等自然景物;事物形象指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或常见的东西,如琴、画等。有时,二者也可笼统地说成是自然形象。我们常说的意象也就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虽然也属于意象,但在古诗中最常用的还是这些自然类的意象。常见的有: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4-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5-高考资源网()您身
4、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6-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7-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怎样分析诗词中的自然形象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解析】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
5、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的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8-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诗中描绘了高洁、孤傲的梅花形象”。如问到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答案】作者精心选取了萋萋芳草、青青杨柳、悲啼杜宇、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还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诗人或主人公的心情基调,然后结合注解、题
6、目、时代背景、相关诗句来确定忧愁或快乐的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来整合答案。怎样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解析】先定位人物的情感,看有关诗句“独怆然而涕下”,人物心情基调是忧愁、孤寂。结合注解等找原因,所登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由此可断定是无人赏识重用自己而涕下。除此之外还要抓住题目、时代特点、情感寄托物、诗人身世性格等因素来概括。【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
7、犊头 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9-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明”字妙在何处。第二步指出正是这个词语的使用从侧面把某个特定的状态、感觉、情景、细节、心理、情感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使用巧妙、精彩。第三步,如果这个词语使用了某种手法,要对这种手法加以赞美,说出其好处。所谓的关键多数是从结构上而言,有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作用,此类的句子或词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的点睛或诗眼主要是从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揭示中心的角度而言的。命题中说某句或某词是该诗
8、的关键或诗眼、点睛之笔,如何对此加以分析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解析】从情节推进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同时可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思考。根据不同内容,要从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等角度来说明其关键地位或作用。问题【答案】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
9、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0-此类题有些是两可的,即说哪一个版本好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有些答案是唯一的,即只能说其中的一个版本好,标准有以下几方面:1主题从全诗的主题或诗人情感意向来看,哪个版本切合,哪个就好。反之就不好。另一版本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与此版本不同,问哪一个更好,如何回答2形象性和想像性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象与引人想像,哪个版本在这方面好,就应肯定此版本。有的写得太实,太直,这样的就缺乏想
10、像性,因此就不好。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出 关 徐 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问题【解析】答案就是从形象性和是否切合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的。此处因为两个版本韵脚都吻合,故不用再做比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考生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1比喻先指出是比喻,然后指出喻体与本体,并说出这种比喻的作用与好处,主要从形态与情态两方面作答。简单地说,就是使事物的
11、某方面的特征更易突出,更形象,更易感知,富于动态化等等。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1-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突出某种感情。答题时,要答出是用什么手段来拟人的。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解题时,要具体指出对比的双方,然后指出对比的作用,作用既有主旨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衬托与对比有所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但答题方法是相同的。也是用什么衬托什么,有何作用。4夸张夸张的目的是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12、突出情感。答题时,关键要答出这种夸张突出了什么情感,强化了什么主旨。5谐音、双关把语义双关的内涵说明白,表面何义实际何义。谐音双关,用什么音表示什么音,表的何义,交待清楚,此类题即可成功解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少考到,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两类:一是借景或物来抒情,二是借人与事来抒情。抒情手法有哪些?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鉴赏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有时也可以叫即景生情、触景生情等,就是说看到了一种景就引发了自己的一种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利用这种景物引出来。解题要领:借何景抒何情。注意有时以乐景抒乐情,但有
13、时也会以乐景抒哀情,这样会使哀情更突出,更强烈。3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词在主体部分写了大量的情,在最后一联或一句,不再写情,而是以景作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苻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徐君:此句喻两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说苑:“吴季札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2-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请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解析】此类写法,可用一个公式来作答:诗的前半部分已直接
14、抒发了情感,此处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之景表达了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问题【答案】诗的前面已抒发了对房太尉的浓厚的怀念之情,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写飘落的林花、送客的啼莺表达了对房太尉的痛悼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4移情于物,以物观我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喜欢某景物,而说某景物喜欢留恋他,这在表面上看是拟人,实际上诗人是借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以物观我,以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样表达的好处既使情感显得含蓄,也把物写活了,使其富有动
15、感、情趣,同时在表达艺术上也显得新奇生动。在怀人诗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在思念他,这也是移情于人,借他人写自己。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富阳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翠色随人欲上船”一句新奇生动,请结合第三句,试做赏析。【解析】此句诗即上文所说的移情于物,借拟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分析时,要指出是何情,移到何物上,有何表达效果。问题【答案】诗人推开窗蓬,坐在了夕辉里,抬眼一望,波光荡漾。粼粼的绿光似乎要跃上船舷,扑向人来。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景观我,既赋于景物以动感与情趣,写出了富川一带景物的
16、美丽,也巧妙地表达了欣喜的心情和独特的感受。5托物言志解题要领:以何物托何志。但诗人所托之志,考生不一定一眼看出,要结合诗歌的意象并考虑诗人的人生特点及时代背景做判断。6借古讽今即借助古代的反面教训来警示现在的统治者,这种警示表达得比较含蓄,多数是借古代遗迹的荒凉衰败来感叹历史教训,警示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作答时,要指出作者是用借助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感叹的,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警告。7借人叹己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叹周瑜年少得志,事业爱情双丰收,其实意是在感伤自己年事已长,却一事无成,无人赏识重用,仕途坎坷。作答时,要讲明白,是借他人的什么事来感叹自己的什么心情。1分析景物的动与静高考
17、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3-(1)动静结合。只有动景或只有静景,景物都是不和谐的,不美好。所以诗人在描写景物时,一般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在鉴赏时,要指出何为静景,何为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怎样分析诗歌的景物描写(2)以动写静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常见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是以动写静,把静态之花盛开的热烈与艳丽写活了。(3)以静写动,也时常见到。如“遥看瀑布挂前川”,“挂”是静态的描述,但却把远望飞泄而下的瀑布的情景写得逼真。2分析景物的远近高低与层次感景物只要有层次感,才会和谐美好。分析景物时,要分析空间位置,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高低远近的。作答
18、时,可逐一指出远近高低的景物,然后说景物处理层次分明。3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就注重了景物色彩的搭配与调和,短短两句诗就有黄、翠、白、青四色,色彩搭配和谐,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4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景物描写可能既有全景式的描写,也有局部的特写式的描写,对此应做分析。全景所用的术语一般是粗笔勾勒,特写景一般术语是工笔细描。5可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角度来分析1词语活用活用词是指词性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古诗词中较常见的是形容词做动词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此外,还有数量词、名词等的活用。其他常见的重
19、要技巧还有哪些?如何在作答时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4-请鉴赏诗中的“悦”“空”。【解析】形容词活用时,一般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使过程化、动态化、形象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表现了某种情感。具体解答时,要注意三个步骤:一是答出其手法,即是怎么活用的。二是结合语境具体阐释。三是答出其在情感或意境氛围效果方面的作用。问题【答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第一步指出手法),意思是美丽的
20、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第二步具体阐释)。形象地描绘了后禅院景色的幽静,抒发寄情山水的遁世情怀(第三步指出情感意境效果等)。2名词性意象并列不用动词,而直接把名词性意象连接在一起,这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法。最熟悉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作用如下:(1)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3)构成氛围、意境,突出
21、或强化了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赏析诗中的颔联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解析】按照上面所讲的三条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问题【答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22、3虚实结合,虚实相衬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5-在诗词中,虚实结合,会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和饱满。此外还有以虚衬实,以实衬虚等,目的也是如此。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结合诗词内容,说说该诗是如何虚实结合的。【解析】要答出何为虚景,何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好处。【答案】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问题 4起兴起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
23、起所咏之词。因为考试中并不多见,因此不少同学可能想不到。只要由它物引出自己的情感或内容的,应该往起兴上考虑。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鹧鸪词 李 益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 李 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解析】由它物引出自己话题的,要想到是起兴。分析时,就是何物引出何内容,何情感。问题【答案】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
24、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6-夜 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答案】这首诗写夜雪,主要就是从侧面来写的,从视觉(窗户明),触觉(衾枕冷),听觉(折竹声)等角度间接烘托雪之大,写得很传神。问题 6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人物,只要写到人物的动作,都可以视为动作描写,如果对细微的动作进行刻画,即要视为细节描写。山东卷曾就此设题:“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即为“动作描写”或“细
25、节描写”。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余干旅舍 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诗歌的形象【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_【答案】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7-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_【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
26、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醉花间 冯延巳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_【答案】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
27、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诗歌的语言【注】“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写景佳句,请简要分析“稀”“瘦”的妙处。_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8-【答案】稀:雁影稀疏,与长天相衬,更显空旷冷寂。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的孤峭,同时瘦山与冷月相融,更添一份落寞与凄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万之京 李 颀朝闻游
28、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御苑,皇家宫苑,指京城。此诗中以长于炼字为后人称道,第三联中的“催”“向”二字更见推敲之功,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妙处。_【答案】“催”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写的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向”:将近、临近之意。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不描绘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声,把内心离别的酸楚和怅惘形象表达出来。“催寒近”
29、“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题金陵渡(唐)张 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注】金陵:即镇江,这里非指南京。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答案】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像。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30、淮上有秋山。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9-表达技巧【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秋山:诗人登楼诗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的诗句,此处化用。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_【答案】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但只用了疏朗的笔墨,就起到了铺垫、陪衬的作用。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细腻地描写了今日
31、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迹,这是全诗的重点和主体,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临江仙 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_(2)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具体阐述。_【答案】(1)“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顾、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去渐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深。“淡云孤雁
32、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淡云”对“寒日”,“孤雁”对“暮天”,“远”对“红”,环境气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旅途的落寞情怀。(2)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景物,缘情布景,以景写情,凭藉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怀 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0-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注】鹿车:佛家所谓“
33、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_【答案】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一、具体描述景物,不对景物做总的概括(2009 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34、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考生答案】平原上的桑树已经发芽,邻居的蚕已经开始生长,山冈上牛犊在草地上鸣叫,夕阳下的树林里有一些乌鸦。【现场点评】可以得住基本分,但得不住全分。因为缺乏一句总的概括,概括的句式常常是:描绘了一幅某某时间、某某地点的一幅图画。或者是:描绘了某某时间、某某地点的一派的景象。这种概括既可以在开头做领起,也可以放在最后收尾作结。【正确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二、用说明的文字,而不是用描述的文字,使
35、得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200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1-【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考生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优美的景物图。里面有小桥、小河、浮萍
36、、盛开的藕花等。【现场点评】答的语言太简单,没有进行描述,只说出了有哪些景物,没有相应的定语或状语对其进行描述。对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评卷时,会酌情扣分。【正确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村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三、只回答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不回答对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20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 杜 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
37、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考生答案】“万里”说明瞿塘峡上空的月亮俯照的大地广阔无边,言简意丰,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像。“夜久”说明时间长,意在表明乌鹊停留时间之长,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在外漂泊时间之长。“时时”与下联的“故故”相对应,使语言结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现场点评】考生答案只是侧重于对词语本身所描述意义的回答,没有紧扣命题中的表情达意作答。也可能考生想从表情达意方面作答,但不知怎么答。“万里”与“夜久”两词都应该考虑它们对诗人内心情感或心理的衬托或间接表现作用。“时时”一词主要是语言结构方面的作用,并不符合
38、表情达意的命题指引,所以让考生从表情达意方面分析“时时”的作用,命题是有问题的。此类表情达意的题答题要求是:词语本身所描述的意义对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的作用。【正确答案】“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2-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四、只回答词语在结构上的作
39、用,不回答词语在内容情感上是的作用或笼统作答(2009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远 杜 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考生答案】“悠悠”在结构上领起全诗,为全诗奠定一种淡淡的愁绪。【现场点评】考生既没有解释“悠悠”表面意思,即“水悠悠”,也没有答出它的深层意思,即“诗人的心悠悠”。只是答了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而且答得也不准确,应是此处的“悠悠”为下文的“孤迥”做了铺垫。【正确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
40、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五、只看局部,不能从诗歌整体来判断其手法(2009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考生答案】直抒胸臆。上阕的“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下阕的“离骚读罢总堪伤”都直接抒发了自己情感。【现场点评】诗中确有几处是直接抒发情感的。但从诗歌的整体来看,最突出的不是此种手法,而是对比。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对比来抒发的。特别是上阕的“处处忙”与“空惆怅”形成明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3-显的对比。【正确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