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418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陆良县2019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A.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B.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C. “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D. “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嫁妆中必备凶服”的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重视孝道的伦理观,故B正确;A是宗法制的表现,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是礼乐制度的反映,

2、礼乐制度体现等级有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体现的是重农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嫁妆中必备凶服”这一现象的理解,即体现了古代重孝观念。2.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居于交通便利之地常遭盗贼劫掠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缺乏政府监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可知符合题意,选项C正确;材料中“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

3、,无有五年获安者”强调战乱导致草市无法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因此不能形成地方商业中心,错误,选项A、B、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解读出常年战乱使得草市不可能形成商业中心。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制度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出现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的兴起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本题的时间限制,是唐宋。而租佃关系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因此错误,排除选

4、项A、C、D。科举制的创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世俗化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平民崛起”,选项B正确。4.诗经是中国文化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诗经具有古朴的风格而不是强调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也不是强调它的

5、学术研究价值,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不具有古典主义韵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的风格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1895年”甲午战争后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选择三条不同的救国之路,表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

6、代历史的关节点,救国成为甲午战争后的共识,也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同时还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但是孙中山、康有为、张謇都属于资产阶级,其主张变革救国并不能代表全体国人的意愿,比如清政府不希望建立民主制度来,因此错误,选项B、C、D排除,选项A正确。【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等于全体国民的主张。6.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总销售量(万包)出口量(占总量%)内销量(占总量)1840年前6.40.9(14.06%)5.5(85.94%)1894年16.02823(51.37%)7.79(48.63%)A.

7、 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B. 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C. 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依赖性逐渐增强D. 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幅的的增长足以证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是在逐渐增强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生丝是否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国生丝业是否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蚕丝一直未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

8、代表性B. 中国共产党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新政协会议涉及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政协会议是一次平等协商的会议,不存在领导地位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届政协未确立政治协商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代表人数,突出广泛的代表性。8.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

9、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 近代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互影响B. 思想文化成为日本控制中国的工具C. 日本新词催生当代中国生活新观念D. 近代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较大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可以看出中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比较大,选项D正确;材料中只提到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没提及中国对日本的影响,选项A排除;材料中体现了日本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呈现中国通过思想文化控制中国的信息,选

10、项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而非生活观念,选项C偷换概念,排除。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亚士的罚金。”有一天某人的葡萄蔓被砍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因他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此案例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带有A. 习惯法的特征B. 公民法的特征C. 万民法的特征D. 自然法的特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案例中法官因某人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这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还带有某些习惯法的特征和陋习,尽管法官不可以再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但仍然

11、很不灵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10.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 失业人口增多B. 金融市场被扰乱C. 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12、D. 民主制度遭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消极影响,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罗斯福新政促进了就业,选项A排除;罗斯福新政稳定了金融市场,选项B排除;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选项D排除。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

13、道理!”在材料中毛泽东批评了苏联的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道路D. 工农业比例失调【答案】C【解析】【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时期的经济政策,而非苏联时期,选项A排除;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B项; 农业集体化道路使苏联农业为工业服务,造成农村衰落、农业受损失、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很到伤害,选项C正确;本题没有涉及工农业比例的问题,选项D排除。1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通常变现实为幻想,表现出人物无逻辑顺序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一种亦幻亦真的特色。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该评价最为相似的是A. 向日

14、葵B. 自由引导人民C. 拾穗者D. 格尔尼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自有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格尔尼卡属于立体画派,依据题干,只有D项符合要求。考点: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打破隔离的坚冰绘画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嘉靖太康县志材料二 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

15、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

16、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故宫博物院院刊(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你如何评价“争言洋货”?【答案】(1)消费观念: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2分)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任答对2点即可得4分。)

17、(2)原因:邻国的高关税政策的影响;(1分)对殖民地掠夺的需求;(1分)重商主义的推行。(1分)影响;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分)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1分)(3)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商品产量增加;(1分)经济危机导致价格下跌;(1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分)评价:中国近代消费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1分);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分)有利于推动自然经济解体,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与其不孙也,宁固”到“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

18、和“逾国家之禁”可以看出“由提倡等级、崇尚节俭到逾越等级、追求奢华的转变”。第二小问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封建制度的衰落等现象是这一消费观念转变反映的社会现象。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应该根据材料二得出。由材料中的“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重商主义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等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这一问应该结合材料所提到的出处“亚当斯密国富论”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即当时英国正进行工业革命,所以其消费者利益牺牲是为了生产者(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结果为其发展积累了资金,同时也推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19、的产生。第(3)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所提到的时间19世纪70、80年代,可以将所学知识迁移过来回答这一问题。由于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其产量大幅增加,就需要国外市场,中国即是其重要国外市场,这是通过鸦片战争之后的不平等条约实现的,再加上材料所提“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所以价格较以前便宜,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第二小问评价:应该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既要看到其对中国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弊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

2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工业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1)古代: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2分)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

21、。(1分)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1分)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1分)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1分)(2)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2分)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1分)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2分)

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西方对不同时期中国的评价,注意题目要求,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说明,首先概述题目的含义,然后表明态度,寻找史实进行论证方面主要结合所列明的观点,既要看到中国不同时期的优点,又要结合史实明确指出西方国家所站的立场和目的,对不同阶段进行全面客观的叙述。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

23、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

24、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

25、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解析】(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输入、社会矛盾、外商不法行为三个方面概括历史背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用机器试铸银币”得知铸币方式;根据材料中“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得知铸币权从地方到中央统一;根据材料中“两元之争”得

26、知改革伴随文化和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中“颁布币制则例”“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得知实行铸币立法,但未真正实行;第二小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消极方面可从改革态度和结果回答,积极方面可从对中国金融起步的影响角度回答。16.【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27、。朝鲜战争材料二 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俄、法、德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美国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摘自伊拉克战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关系:从战争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从战争结果

28、看,进一步巩固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的冷战格局(2)变化:西欧由依附美园与苏联对抗,到不再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启示:应注重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加强区域团结与合作。【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朝鲜战争的问题。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战争的起因看,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从战争的过程看,朝鲜战争是从内战扩展到国际性的局部战争;从战争的结果看,进一步固定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和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2)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从材料一“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和材料二“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

29、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中可以概括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注重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进一步加强区域的团结与合作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海湾战争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

30、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陶行知剿匪与造匪(1932年发表于申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答案】(1)同: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异: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化。(2)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提取综合。(2)依据材料进行在评价陶行知时,从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去综合分析。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