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37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师一号》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调研试题:计时双基练6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计时双基练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解析由材料可知,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是鸦片战争。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经济结构、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答案C2(2015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考试)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中国自然经

3、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受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激烈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C三项说法均正确。D项说法错误,从社会史观看,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而不是民族工业兴起,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针对现代化史观说的。答案D3(2015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

4、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英人违背此条禁约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反映此项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A、B、D与题意相反,故答案为C。答案C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一句分析,应是在1852年,英国不满通商口岸较少企图再次发动战争。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因此应选B。答案B5(2015江苏南京调研)英

5、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右图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据此可排除C、D两项;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并未占领大沽炮台,排除A项,故选B项。答案B6“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攫取上述特权时还要求清政府 ()A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B赔偿白银4.5亿两C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解析根据材

6、料判断为马关条约的内容,故C正确。A、B、D是辛丑条约的内容。答案C7(2015哈尔滨模拟)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反对者认为议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危害,C正确;题干仅是涉及

7、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等内容,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排除;题干反映反对者对时局的认识较清,没有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排除;这些反对者都是封建统治者,不可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本质,D排除。答案C8(2015湛江调研)“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解析依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变化,可知选C。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A为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B为辛亥革命后的

8、新文化运动;D为中共二大的思想。答案C9(2015北京海淀期中)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C义和团 D八国联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显示由于“匪徒”“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因而“匪徒”是国内的民众,故B、D不对。而从仇教分析,太平军也不对,因为太平军没有仇视洋教,故A也不对,所以选C。因为义和团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的。答案C10(2015石家庄模拟)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9、。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使用大量洋务运动中制造的先进武器装备,来抵御日本的侵略,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希望借助西方侵略者的力量来镇压国内的农民革命浪潮,体现了“以夷制华”的思想。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答案A11(2015皖南八校模拟)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

10、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解析由材料中“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以看出容闳肯定了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是中国能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答案A12(2015河北重点高中模拟)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迫使它们在自己那

11、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B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解析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辩证地理解,从材料中恩格斯“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出他认为西方的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十九年(1839年),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亨特在广州欲前往

12、澳门时,需要带备以下四份文件:第一份(此件须由中国行商代为申请):呈请为核准前往澳门事,兹有夷商亨某,确系去年前来广州贸易,现拟前往澳门一游。不敢妄自行动,彼乞请商等转请颁赐官方执照,以便沿途关卡查验。此事确属夷人请求,商等呈请核准其前往。附注:夷商亨某携有一枪一剑,作为本人防身之用,另有随身衣物及厨房用具等。(签名)浩官茂官潘启官潘海官第二份:准予所请,可前往澳门。此件须出示沿途关卡,并于抵澳之后,将其缴交该处收税人员。(海关监督之印)第三份(此件提交赴澳沿途查验放行):钦命署理粤海关监督加二级豫。为确保来往广州与澳门间行程安全及畅通,自应发给该夷人等过关执照,以便提交沿途关卡,查验放行。并

13、将各处达与离去时间详为注明附注:艇一只,乘载夷人亨某一名。彼于四月十六日从省城起程。(印鉴及日期)第四份:豫(即粤海关监督豫整)。钦命统管外洋贸易各事。现核准商人亨某,乘张叶保艇,携带上等茶叶等物前往澳门发售,所带已完税各物发记如下该夷商亨某又带有如下自用物品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旧中国杂记(1)依据材料一的四份文件,说明在广州的洋商如欲前往澳门,需要办理哪些行政手续。对此,你如何评价?(16分)材料二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

14、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的规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的弊端是什么?(10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手续办理的复杂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第(2)题分析材料二中的护照内容,可知是有利于列强的条款,说明其利于列强侵略。答案(1)手续:向中国政府专门负责外贸部门(“粤海关”)提交办理官方执照的请求;申请书须由中国

15、行商转达;要得到中国政府书面同意;办理过关执照,向沿途关卡登记到达、离开的时间;要事先统计贸易物品及自用物品。 评价:这种做法对外商进行了严格限制;目的是严格管辖外商活动范围,提防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反映了清政府传统外交理念和中国文化优越论,是闭关政策的体现。(2)变化: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护照所填游历地区很广;未规定有效期;未规定外国人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要求清朝官员以宾礼相待。弊端:这些规定为外国人进行不法活动提供了方便。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庚子赔款”总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

16、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维基百科全书材料二“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备忘录材料三 1909年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经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

17、学之肇始)。维基百科全书材料四庚款留学中的留学生约百分之三十回到清华执教庚款留学生们最先提倡白话文,最先采用汉字横排法和西式标点符号;是庚款留学生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出版了第一本科学杂志,创办了第一家科研所百年留学(1)据材料一,判断“庚子赔款”出自于近代中国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8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庚子赔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推断出应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综合材料二、三进行归纳。第(3)题从增加中国人民负担、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以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回答。答案(1)辛丑条约。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帝国主义列强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企图瓜分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条约。(2)美国意图达到精神上支配中国的目的;梁诚等外交家的努力;美国所收庚子赔款过多。(3)消极: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关税的控制,加剧了中国社会的贫弱,加深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积极:促进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