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如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据图文材料完成3-5题。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 稳定沙丘B. 减弱蒸发C. 提供有机质D. 滋生微生物【答案】A【解析】解: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对。减弱蒸发的作用是由地上部分实现的,B错。提供有机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的功能,C错。滋生微生物
2、不是其首要作用,D错。 故选:A。“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明在掺入植物纤维和水以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说明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该题目难度小,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2. 图为我国某地区遥感图片,其中白色部分为村庄,深色部分为农田,线条为交通线完成22、23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城市规划人口普查农业估产资源调查A. B. C. D. 【答案】C【解析】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资源调查等,有助于防灾减灾等。 故选:C。
3、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该题考查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遥感技术的含义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910题。 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B. 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C.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D. 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4. 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837人)超过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称的大伦敦(每平方千米5437人)和东京(每平方千米5984
4、人)。这说明A. 北京市环境承载力高B. 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分布过于集中C. 我国城市化水平过高D. 北京郊区自然环境恶化不宜居住【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据图计算人口的死亡率及人口的增长数,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会计算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读图可知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上海,最低的是宁夏;每年净增加人口数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结合图中数据可大致估算出江苏每年净增人口最多,西藏最少。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超过了伦敦能反映的问题。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837人)超过了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称的大伦敦(每平方千米5437人
5、)和东京(每平方千米5984人)。这说明北京市城市功能区分布过于集中,使得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大。选故B。5. 读华北东部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图中()A. 甲山脉是非季风区的东界B. 乙地应发展化工和采矿业C. 丙地农作物一年两至三熟D. 丁聚落适宜商业网点布局【答案】D【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丁聚落靠近河流,规模较大,地形平坦,适宜商业网点布局。 故选:D。商业区一般在大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商业区又划分为中央、区和街等不同层次、规模的商业区,在中央商业区又逐渐形成了中央商务区。本题以华北东部某区域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
6、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6. 如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26-28题。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A. 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B. 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C. 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D. 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缺少;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 故选:A。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
7、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能源短缺的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下图为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 湿地被破坏后,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A. 甲和丙B. 乙和丁C. 甲和丁D. 乙和丙8. 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8、.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 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C. 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D. 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答案】【小题1】B【小题2】D【解析】试题解析: 【小题1】湿地具有调节气温和径流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大。结合图中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即可,故选B。 【小题2】东北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由于耕地面积不断的拓展,而三江湿地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的。选D。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9. 在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中,农业发展注重了A. 以种植业为主B. 以畜牧业为主C. 以
9、渔业为主D. 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答案】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田纳西河的治理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10. 如图是沙质草原风蚀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风沙地貌类型,在风蚀坑底部往往发育有植被。据此完成89题。关于风蚀坑底部植被形成说法正确的是()A. 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流入坑底汇集,利于植物生长B. 深度较深,水分充足,利于植物生长C. 海拔低,温度高,利于植物生长D. 背阴坡,空气湿度大,利于植物生长【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沙质草原风蚀坑,是干旱、半干
10、旱地区常见的风沙地貌类型。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内陆,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有利于植物生长。 故选:A。风蚀坑是沙地和沙漠化地区常见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嫩江和呼伦贝尔等沙地。本题以材料和图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调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11. 如图中的巴尔喀什湖,以湖水东部咸西部淡著称于世。读图完成下面10-12题。图中沙漠的成因是()A.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 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C. 地处内陆,海洋水汽难以进入D. 人类过度垦殖的恶果【答案】C【解析】解:读图,该沙漠位于45N附近,处于西风带但该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
11、难以进入,降水小,气候干旱,形成沙漠,故C正确;虽人类过渡垦殖会对其造成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成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该地很少受北冰洋气流的影响;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不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ABD错误。 故选:C。我国西北千早、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区域荒漠化。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区,荒漠化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荒漠化区域植被都遭到严重破坏。云贵高原地表水缺乏,江南丘陵地表水丰富。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沙漠的成因。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所在城市的住宅、商店、工厂的地租情况进行调查,
12、结果如图,分析并回答下面问题。 12. 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历史背景不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功能B.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C. 城市中心只对商业有吸引力D. 影响地租的惟一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13. 如果由各类土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该市住宅区的最佳区位范围是( )A. OA B. ABC. BC D. OB【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读图可知,商业距离城市中心最近,付租能力最强,故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所以B对;城市历史背景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故A错;城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但对住宅
13、和工业等也有吸引力,古C错;影响地租的因素有多种,除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外,还有交通便捷程度,周围环境状况等,故D错。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住宅区的最佳区位范围判读。读图分析可知,该市住宅区的最佳区位范围是AB,介于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即有利于方便上下班,也有利于购物生活,故AB对。故选B。14. 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78题。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 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了C. 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3倍D. 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两
14、倍【答案】B【解析】解:B项,人均耕地面积是耕地面积与总人口的比值,而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与土地总面积的乘积为总的耕地面积,人口密度与土地总面积的乘积为总人口,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可以用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与人口密度的比值来表示。1937-1980年,该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人口密度都增大了,但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快于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增长速度,人均耕地面积减小,故B项正确。 A项,人口总数为人口密度与土地总面积的乘积,1937-1980年该县人口总数增长远超过2倍,故A项错误。 C项,荒漠化面积等于荒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与土地总面积的乘积,1937-1980年荒漠化占土地总面
15、积比重扩大超过3倍,所以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了不止3倍,故C项错误。 D项,放牧的绵羊总数为放牧强度与草地面积的乘积,1937-1980年该县放牧强度增长大约为3倍,所以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3倍,故D项错误。 故选:B。人均耕地面积是耕地面积与总人口的比值。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荒漠化的相关知识。15. 下面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水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它经过几千甚至几亿年的变化才
16、形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所以被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是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相对应,是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建设、推广使用的清洁能源。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分类。 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如图)。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据此完成12题。 16
17、. 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A. 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B. 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C. 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D. 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17. 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 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B. 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C. 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D. 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答案】【小题1】D【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难度适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江西九江有一定产业基础,劳
18、动力丰富且廉价,距上海较近,故D正确;江西九江油气资源欠缺,科研力量不足,故AC错误;九江经济欠发达,产业协作、政企协作等能力差,交易费用较高,故B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难度适中。上海九江产业转移的主要是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上海产业移出区,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虽短期导致就业率下降,但长期看随经济加快发展提高了就业率,故B正确,AC错误;对九江产业移入区,缩短了产业升级和调整时间,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故D错误。故选B。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
19、射率的波段是: 红外线 X光可见光紫外线A. B. C. D. 19. 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划分植物类型 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A. B. C. D. 【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主要在0.6-0.8微米之间,结合不同波长的分类可以得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波段主要在红外线和可见光,所以选择C。 遥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即“遥远的感知”。根据图中不同程度病害植物对不同波段的反射率
20、可以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而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粮食作物的产量。故选B。20. 下列关于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A. 由A到D的过程中,湖水水位在D时刻最高B. B至D时段,湖水水量不断减少C. 时段,岀湖水量多于入湖水量D. 由图可知,洞庭湖和长江可以实现互补【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洞庭湖与长江相连,在长江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给长江水,在长江汛期,长江水补给给洞庭湖水,通过水量的互补达到稳定长江径流量的作用。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21. 在香港的一些多层建筑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这些工厂之间A. 存在密切的生产联系B. 基本没有生产联系C. 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D.
21、无任何空间联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联系。据题干知,这些工厂之间没有生产上的联系,而是为了共同利用基础服务设施而形成的空间上的联系。故选C。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第22-23题。22. 图示地区可以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A. 有色金属工业B. 纺织工业C. 电子工业D. 石化工业23. 水土流失是图示地区的环境问题之一,主要的自然原因有 地形崎岖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 植被破坏严重A. B. C. D. 【答案】【小题1】A【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而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可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提
22、供能源和原料。故选A。 本题考查云贵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为喀斯特 地貌区,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形崎岖,正确错误;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正确;植被破坏是人为原因,错误。故选A。24.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C. 环境污染加剧D. 农业集约化经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主要与植被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有关。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属于常规考点,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为原因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张
23、的影响。25. 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三次转移位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一阶段从北美洲转移到欧洲B. 二阶段从甲转到乙是因为甲地资源枯竭C. 丙地吸引汽车转移的优势有科技进步、市场广阔D. 汽车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为北美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位于北美洲,乙位于欧洲,丙位于东亚地区。所以第一阶段从欧洲转移到北美洲,A错。第二阶段从甲转到乙是因为乙地市场广阔,B错。丙地吸引汽车转移的优势有科技进步、市场广阔,C对。汽车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为欧洲地区,D错。 考点:产业转移的原因、方向。26. 我国某城区(112E)主干道隔离绿化带上种植了大量的茶花,每年3月红红的
24、茶花点缀着绿色的长廊,让人赏心悦目。某日14:00,一位地理老师突然发现隔离绿化带中种植的茶花全部被黑色塑料网覆盖(如图)。于是他拿出手机拍下了如图这张照片并立即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了照片和黑色塑料网覆盖茶花的原因,引发大家纷纷点赞。据此完成1-3题。该老师分享黑色塑料网覆盖茶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 遮阳B. 除草C. 保温D. 防虫【答案】A【解析】解:黑色塑料网透光率低,能有效防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增温性较缓慢,地面覆盖可明显降低地温,抑制杂草保持土壤湿度;中午时刻,太阳辐射强烈,茶花被黑色塑料网覆盖的主要原因是遮阳,故选A。故选:A。大气的受热过程:难度中等,考查考生获
25、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平时多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中非湿地为A. B. C. D. 28. 湿地的功能和用途应是A. 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 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 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 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湿地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等。是指陆地上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包括与陆地关系密切的近岸地带),海洋不属于湿地,所以应选C。 【小题2】湿地最主要的功
26、能是其生态环境效益,即调节河流径流量,调蓄洪涝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调整局部小气候;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等。湿地应该加以保护的,不应该开发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答案应选B。 考点:该题考查湿地的定义、功能和应用。图为某产业转移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29. 该产业最有可能是A. 汽车制造业B. 服装设计业C. 高新技术产业D. 电子装配业30. 影响阶段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 地价和工资B. 交通和市场C. 矿产和政策D. 环境和技术【答案】【小题1】D【小题2】A【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图示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制造业是市场导向,服装设计是技术导向,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导向,电子
27、装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选D正确。 【小题2】阶段IV是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地价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升高,相比粤东、粤西、粤北地价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选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历史上美国春夏之交多发黑风暴,最著名的是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风暴。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尘被卷起升入高空,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
28、大黑风暴带。材料二如图为“美国农田黑风暴危害分布示意图”。(1)简述美国西部春夏之交黑风暴多发的原因。(6分)(2)指出黑风暴给A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危害。(4分)(3)建设防护林是预防黑风暴的一种有效措施,试分析其防治风蚀危害的原理。(4分)(4)美国的黑风暴给我们的启示。(2分)【答案】解:(1)美国西部地区,春夏之交大风天数多,且风力强劲。由于该季节降水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易被侵蚀。且春夏之交,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沙尘物质多,提供丰富的沙源,所以多发生黑风暴。(2)大风使农作物受损;加剧干旱,使农作物枯萎;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带走,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3)防风林能够降低近地面
29、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4)根据黑风暴的成因是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所以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保护环境。故答案为:(1)春夏之交风力强劲;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易被侵蚀;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沙尘物质多。(2)大风使农作物受损;加剧干旱,使农作物枯萎;表层肥沃的土壤被带走,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3)防风林能够降低近地面风速,从而减弱风的侵蚀、搬运能力;树木根系能够固结土壤,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4)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解析】(1)美国西部黑风暴多发生在
30、春夏之交的原因主要从气候、植被、沙源等角度考虑。(2)黑风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主要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及产量角度分析。(3)防护林防治风蚀危害的机理主要从防护林对风速及沙源的影响角度考虑。(4)“黑色风暴”灾害是由于长期形成的草地被大面积翻耕,裸露的表层土壤被大风扬起,最终形成了巨型沙尘暴,由此分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32.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南亚局部示意图(图1)。材料二:“雅加达、曼谷气候资料图”(图2)。材料三:东南亚主要物产。主要物产天然橡胶油棕
31、椰子蕉麻稻米主要出产国及出口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菲律宾泰国( 1)中南半岛的地势有何特点?(2分)(2)比较曼谷和雅加达气候特征的明显不同点。(4分)(3)中南半岛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试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解:(1)地势特征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由图中中南半岛河流自北向南流动可以判断地势北高南低。(2)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曼谷和雅加达的气候特征要结合统计图表分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加达为热带雨林气候,曼谷为热带季风气候。两地均位于热带,全年高温是其共同点。两地的气候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方面。雨林气候全年降水多,季节分配均匀。而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
32、大,分旱雨两季。(3)中南半岛是世界最重要的稻米产区原因主要结合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分析。从气候、地形、劳动力、土壤及饮食习惯角度考虑。气候方面:中南半岛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地形方面:多平原及河口三角洲;上壤肥沃;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饮食习惯: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食。故答案为:(1)北高南低。(2)曼谷降水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雅加达全年降水总量比曼谷多,季节分配较均匀。(3)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多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食。【解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
3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2、海陆分布。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3、地形地势。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5、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基础知识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根据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
34、提取。33.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贵州省地形图。材料二: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l)描述贵州省的地形特征。(4分)(2)简要分析贵州省石漠化的原因。(4分)(3)贵州省年降水总量比较丰富,却经常发生旱灾,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答案】解:(1)结合图可以看出贵州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因此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崎岖,多喀斯特地貌;从图例来看,西部海拔
35、较高,东部较低,因此地势西高东低。(2)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夏季降水多,阴天多,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土层较薄,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人类对植被的破环,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因此加剧了石漠化。(3)贵州省年降水总量比较丰富,却经常发生旱灾,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和地形特征)和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大)进行分析。故答案为:(1)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2)自然原因:降水丰沛、集中(气候暖湿);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较薄,易发生侵蚀。人为原因:植被破坏。(3)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区溶洞和裂隙发育,地表蓄水能力较差;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大。【解析】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夏季降水多,阴天多。本题以贵州的石漠化为载体,考查贵州的地形,石漠化的原因,发生旱灾的原因,关键是根据图文材料和贵州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