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共产党代表团说:“这次战争(“二战”)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材料表明苏联A.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与利己主义B. 加强“华约”国家团结对抗西方C. 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D. 与美国关系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所以B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苏联在东欧推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C错误。1945年4
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完全结束,美苏还处于合作关系,所以D错误。本题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2.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 太平天国领袖们主观愿望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 中国的社会性质D. 当时紧张的斗争形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要求“均田”等平均主义思想。但因为农民是小生产者,其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的土地要求,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方法又超过了其觉悟水平,
3、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选B。A项不是原因;CD两项都是单方面的原因,不能决定其双重性。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但是,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
4、3. 中共的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创造了数个“第一”。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 )A. 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的起点B.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 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D. 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分析能力,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南昌起义”,故选择C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所以A、B两
5、项正确。土地革命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时期4.从下图可知军机处A. 由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B. 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 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D.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军机处处于内廷,紧靠皇宫,既便于皇帝处理政事,又少受外界干扰,因此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军机处由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不能反映军机处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也没有涉及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人员构成,排除ABD。5.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
6、制约。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法国政治制度优于德国B. 法德两国面临的任务不同C. 德国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D. 法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的信息说明两个国家国情以及面临任务根本不同,故选择B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比较6.如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虎门销烟D. 甲午中日战争
7、【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进行野蛮的抢劫活动,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故A项错误;虎门销烟主要是针对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是1894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7. 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之年,但是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一个极为黑暗痛苦之年,因为这一年A. 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劫难B.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 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时间型的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的时间信息。1901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
8、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A发生在1900年6月;B项不符合;D是在1912年3月;均与题干时间不符,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列强对华的侵略史。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探索救亡图存的斗争也一次一次的深入。8.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
9、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B.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C.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 确立了分权制衡权力结构【答案】D【解析】从“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分配问题,避免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不符合美国政体的特点和内容;B选项不是关键所在。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材料论述的是美国政体,所以可以排除A、C选项,因为美国政体不是君主立宪制,也没有涉及到责任制内阁。之后再根据材
10、料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三权分立的原则。9.文渊阁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自明成祖始,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A. 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B. 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君主手中C. 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D. 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答案】B【解析】明初,皇帝选用身边侍从人员,组成皇帝的侍从顾问,六部官署逐渐冷清,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皇帝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他一人手中,故B正确;A不是材料现象反映的本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文渊阁是阁臣并非都是太监,D错误。10. 彭德怀自述在谈到一次战役胜利意
11、义时这样写到:“对于揭露日、蒋各项欺骗宣传是有利和有力的,对于积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当时还不给敌伪以必须和可能的打击,根据地就会成为游击区;我们就不会有近百万正规军,二百万基于民兵,和广阔的解放区作为解放战争的战场,给进犯的蒋军以适时的打击。”这一战役是指()A. 太原会战B. 枣宜会战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彭德怀”“揭露日、蒋”可以得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的重要战役,太原会战、枣宜会战、台儿庄战役都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动的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百团大战11.“我们希望民主战胜独裁,希望核武器不落入危险人物手中,但是我们不像1947年那样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引自美国某报。)其中“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指A. 二战后,美苏由合作转为对抗B. 日本的崛起C. 欧共体建立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答案】A【解析】“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发生在1947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正式开始了冷战,所以两国之间对抗代替了合作,故选A;BCD都不符合题干中的1947年,故排除。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
13、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2.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 坚决纠正冤假错案B. 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 严格司法审判程序D. 司法过程贯彻民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冤假错案改判无罪”可知,这表明了新
14、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所以答案选B。A、C、D都是法制建设完善的表现,所以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法制建设13.布哈林是新经济政策最杰出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A. 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B.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 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D.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即利用供求(消费需求)关系调节经济,与材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相吻合,故答案为B项;新经济政策是俄共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排除A项;国家控制土地所有权不是新经济政
15、策的最典型特征,排除C项;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不是新经济政策的最典型特征,排除D项。14.二战后,西北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指A. 马克思主义B. 自由主义C. 福利制度D. 经济计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联系所学,“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故C正确;马克思主义无法体现“分配中的社会主义”,排除A;B与社会主义无关,资本主义生产以市场经济为主,D项错误,排除B、D。15.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A. 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
16、. 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 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 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答案】B【解析】“负水浇稼”是挑水浇灌的意思,说明此时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故B项正确;这里并不是原始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奴隶制度下奴隶受到压迫的事实,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浇灌的意思,不是使用粪肥,故D项错误。16. “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发达国家B.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特征C. 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D. 美
17、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体现出,美国买下的汽车,要涉及“多国”,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特征。AD两项体现不出题干“实质问题”要求;C项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特征“一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17.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下面是对实施这一法令的相关表述,
18、正确的是是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采取的措施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在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一直实行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采取的措施,正确;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时期,有力地维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正确;是讲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1925年结束,到192
19、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而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18.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 男女分工明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等信息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特点,但小农经济生活并不是自然悠闲的,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特点19.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
20、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 实行工业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符合材料“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的描述,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排除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和工业政策均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列宁已经去世,排除C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及特征来分析。20. 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21、,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这说明A. 生产经验的积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B. 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C. 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方法的革命D. 科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即是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突出特征,即“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几乎都是由传统手工业的高级技工发明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
22、创新均直接来源于科学理论的实践运用,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1. 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A.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B.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C.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D.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高指标、
23、瞎指挥、浮夸风等现象。A、B、D三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经济规律的体现。C项注重依靠科技抓生产来致富,是新时代的歌谣。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A. 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B.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C.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 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的理解。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答案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
24、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3.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晚清的时候,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而洋纱则盛行,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和民众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侵略影响24.下表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
25、(%),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A. 51.68B. 20C. 18.5D. 9.0【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重工业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最大的,纵观四个选项只有A项数值超过了运输邮电的19.2%,故选A。BCD三组数据均低于运输邮电的比重,无法体现“一五”计划的特征,排除。25.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这主要是突出英国是一个福利国家。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缓解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B. 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
26、们工作积极性C.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D. 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国家”的建立属于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ACD都表述正确,不符题意;B项表述不正确,它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符合题意。分卷II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一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100多年中,它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
27、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大国崛起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同盟内部因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热战”被“冷战”所取代。全球通史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大国崛起(1)材料一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2)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
28、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件。(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法、德。变化:法德和解,两国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事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形成等。(2)苏、美。变化: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事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成立,柏林墙修建,古巴导弹危机爆发。(3)国家利益。法、德和解与欧共体的形成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美苏冷战使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关系。(1)分析法国与德国的关系变化(2)考查美苏关系变化(3)难
29、度大,需要分析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二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1878年,在李
30、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答案】(1)新现象: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作用: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或: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析】【详解】(1
31、)新现象:由材料“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可归纳为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手工业品的滞销本质上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作用:由材料“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可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由材料“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结合所学,以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代表的洋务企
32、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不仅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而且还诱导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28.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
33、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摘编自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解读:19世纪70年代,沿海地区出现少量国人自办报纸,由于办报者思想陈旧,报刊内容多是猎奇,没有得到国人关注。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积极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加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办报数量增多,内容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范围发展到内地,社会反响突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专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报业的扶植,使办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范围遍及全国,报刊在国民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力。中国报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与救国图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首先分析材料,以材料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1895年后”“从1911年底”为线索,联系每一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历程。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