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85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课明朝的统治【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之一【重点难点】重点:1.朱元璋强化皇权。 2.科举考试的变化。难点:1.朱元璋强化皇权。 2.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而在清代,朱元璋的画像大多是下巴奇长,满脸麻子。有史学家称朱元璋是中国帝王中“第一丑”。不过有人根据明史记载推测:朱元璋只是面貌异于常人,是大富大贵的罕见帝王之相。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这样一位出身于贫苦之家,又当过和尚,并最终登上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他怎样建立明朝?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明朝又是怎样加强君权的?让我们开始第14课的学习。【新课探究】1.明朝的建立(1)历史背景 史料再

3、现: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元末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材料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具体解读: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广大农民饥寒交迫,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朱元璋是其中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他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斗争策略,不要急于称王”。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逐步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的根据地,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2)明朝建立: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时间年人物,即明太祖都城,即今南京统一攻

4、占,灭亡元朝答案提示:1368;朱元璋;应天府;元大都。2.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官制史料研读:材料一自古不曾设立丞相。秦朝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各朝因袭此制,其间虽然不乏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的小人。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财政)、军事和司法。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均归皇帝领导,彼此不相统辖。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问题探究:依据材料一说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一做法的目的

5、何在。答案提示:理由:“(丞相)多有专权乱政的小人”。目的:防止大权旁落(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出明太祖是如何改革官制的。答案提示: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图片展示:(2)设立厂卫机构设立锦衣卫图片再现具体解读: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查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问题探究:探究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能够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6、”?联系现实,根据你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认为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措施:设立锦衣卫。侵犯权利:人身自由权、平等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影响:设立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统治使得臣民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增设东厂史料研读:材料一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一个缉捕“叛逆”的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东厂的“锦衣官校”侦查访缉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有他们的踪

7、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材料二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机构和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历史上确属少见。问题探究:明朝厂卫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厂卫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本身的协调功能在下降,这不能表明封建制度更加巩固,反而恰恰是它衰落的表现。3.科举制度的变化名词解释:八股文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8、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个句子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这种八股文专讲形式,文章的每个段落有固定的格式,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空洞无物,没有什么内容。史料研读:材料一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材料二后人讽刺明朝以来凭八股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

9、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问题探究:明朝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二说明这样的改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答案提示:改革: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观点以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请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八股取士的严重危害。答案提示:八股文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

10、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4.经济的发展(1)农业图文再现材料一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称为“御麦”“玉麦”“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玉高粱”,原产美洲大陆,16世纪时传入我国。甘薯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白蓣”“红蓣”“紫蓣”“红薯”“金薯”“番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材料二 马铃薯也称土芋、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在万历年间传入我国。花生又称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于南

11、美洲,大约在15世纪晚期或16世纪早期,由我国商人从南洋引进。向日葵也称葵花、朝阳花等,原产北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具体解读: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农作物,明代时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而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2)手工业棉纺织业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材料二“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

12、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问题探究: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3)商品经济图文再现上图是皇都积胜图局部。这幅图再现了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荣景象。画面着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具体解读:明朝农业、

13、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社会的安定促使国内市场扩大,最终迎来了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业贸易城市,汇集四面八方的特产;明朝时期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商人也积极从事商贸活动。【课堂小结】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立五军都督府;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为监视官民,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八股取士。这些措施表明: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明朝时期,从南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手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出现了晋商等商帮。【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