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选A。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反对马关条约签订而发动的考试举人上书事件,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参加者主要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五四运动是从青年学生罢课开始,扩展到“三罢”斗争的爱国性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二者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主要原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
2、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意无关。2(2011高考天津文综卷)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解析:选B。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结果和意义。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
3、位问题,仍未能达成协议。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3(2010高考全国卷)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 000人,年底发展到10 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解析:选D。本题考查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情况。可用排除法。A项不正确,共产国际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外部因素;B项不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不正确,土地革命始于192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1924年,国民大革命兴起后,中国共
4、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故选D。4. (2010高考安徽卷)右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注意识读地图。通过图中的黑色箭头分析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A项含义是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B项中“努力国民革命”符合北伐战争;C项“共赴国难”是指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奋起抵抗;D项是指渡江作战时毛泽东发出的号召。故B项符合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5(2010高考重庆文综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
5、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解析:选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时无还手之力。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八七会议决定开展武装革命,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6. (2010高考北京文综卷)右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选C。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
6、东北解放军入关,即入“山海关”,山海关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重要关口。明确了这一地域限定条件,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解放军入关之前,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均与山海关无关,故排除B、D两项。7(2010高考全国卷)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解析:选C。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这一事件是有关“国共关系”,从题干材料中的“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可知,此时并未发生内战,只是在内战乌云的笼罩之下。而
7、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前,国共之间并未发生内战,召开之后,国共合作,由此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前中国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此排除B项;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此时内战已开始,由此排除D项,C项符合题意。一、选择题1.右图是1919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刊登的有关北京学运的报道,其大标题是学界争青岛之昨闻(见图),副标题是各校一律罢课/要求释放被拘学生/各校长会议办法/政府方面之态度/林汪向总统陈情/章宗祥生死未明。阅读该报道,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青年学生成为了运动的先锋C政府已经答应了学生们的要求D五四运动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解析:选B。本题
8、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大公报报道的是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未涉及工人阶级,也体现不出政府答应学生要求和是否取得初步胜利。因此,只能选B项。2(2012保定模拟)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BC D解析:选A。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9、伟大开端,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会场悬挂着横幅:“团结动员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里的“光荣传统”包括()爱国主义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勇于解放批判封建礼教A BC D解析:选A。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批判封建礼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4“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10、)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解析:选A。从材料内容看,主张劳动者(即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这与“一大”党的纲领(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内容相符,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采取争取资本家支持的和平改造方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5某报刊刊登的“七一”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六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开创历史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新在()A革命任务 B革命手段C革命性质 D革命前途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的认识
11、。从赞歌中“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可知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前途发生重大变化。而革命任务、革命手段、革命性质的变化并不是以共产党成立为标志的。6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以达到军阀覆灭,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能说明这则材料的历史事件是()A中共一大 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选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络民主党派共同对付封建军阀”和所学史实可知,该文件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各革命阶级应联合起来,符合要求的是
12、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亲密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7(2012佛山高三联考)“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20世纪20年代以消灭上述反动势力为目标的革命运动是()A改订新约运动 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解析:选C。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卖国军阀”,以打倒军阀为目的的是北伐战争。8.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
13、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应是为了纪念()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胜利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提供的年代和人物即“20世纪20年代”“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综合分析判断可知是南昌起义。9.坐落在甘肃会宁县城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基地。馆中有一幅会宁会师油画,李宁同学对这幅油画有如下认识,你认为其叙述正确的是()图片描绘的事件发生于1935年10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它反映了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情景它是中国革命旧局面结束和新局面开始的重要表现A BC D解析
14、:选D。会宁会师是1936年10月,故错误。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故正确。10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并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1947年底,解放军战略反攻已经展开,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
15、,所以蒋介石“本月忧患最深”。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革命任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经分析符合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B。12(2012成都高三诊断)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
16、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采用排除法。由题干中“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可知,依据的史实应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项中的一届人大(过渡时期)、B项中的武昌起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项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结束后)都不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范畴,故A、B、D三项均错误。南昌起义开始创建党领导的军队,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体现了党
17、的自我批评,三大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援密不可分,体现了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传统作风。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
18、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属于探究型试题,很有借鉴意义。第(1)问“论”指五四精神,“史”要围绕“论”,为“论”服务;第(2)问注意总结概括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态度
19、的变化;第(3)问注意与第(2)问的联系;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时注意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答案:(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即可)(2)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3)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对
20、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2: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3: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
21、赶快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根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及国民革命。第(1)问,前一问结合材料1中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2中的“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回答。后一问要抓住材料2中的中共对国民党和
22、无产阶级的认识及共产国际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党内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