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806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云南省文山州2021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年文山州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539年,郑国子产主政期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遂于公元前536年下令铸刑书,即把刑法铸在铁 器上,公布于众,使上下人等共同遵守。子产的这一改革措施说明A. 法家思想开始产生B. 宗法制瓦解C. 旧体制的崩溃D. 郑国欲称霸【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春秋后期,诸侯之间相互征战, 上层社会奉行的礼仪已经崩溃,子产铸刑之举表明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君已经无法按照原有的制度继续统治,不得不采取极端

2、措施继续维持统治,故C正确;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瓦解,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子产称霸与否,D错误。【点睛】2. 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A. 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B.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C. 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D. 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它是一套综合体系,材料列举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精耕细作的表现,B正确;精耕细作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排除A;材料不

3、涉及农业地位,也无法判断农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D。3. 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A. 推崇为政以德B. 提倡仁者爱人C. 反对奢靡享乐D. 注重克己复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D项正确。材料体现孔子关注礼仪问题,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材料强调孔子注重克己复礼不符,排除B。材料涉及礼仪等级问题,与奢靡享乐无关,排除C。4. 汉武帝时期,国家管理盐铁、财政的

4、官员均为大商人,在这些人主持下推行“算缗钱”,即对商人按资产收 税,商人若不如实呈报资产,一经告发,罚戍边并没收资产,告发者将获得一半奖励。这一政策A. 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B.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打击商业发展,破坏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采取抑商措施,对商人按资产收税并进行严厉惩罚,抑制商业发展,使商人破产,因为告发可以获利,则破坏社会风气,D正确;推行“算缗钱”是明显的抑商行为,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A;汉武帝推行“算缗钱”举措,不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B;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错误。5. 据史料记载和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东京城

5、十分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可清晰看到,当时 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 对外贸易高度繁荣B. 民众税收负担沉重C. 城市经济职能凸显D. 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仅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而未提及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排除B;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6. 有历史学家曾提出,研究历史要坚持“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

6、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A. 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C.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与“西用”均落后时代D.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在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要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旗帜鲜明地宣传新思想,必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即“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的说法,符合材料中给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原则,D项正确;商鞅变法失败是因为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分

7、析,没有站在当事人(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价,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了推动手工业发展的说法,与封建君主为维护专政统治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史实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中主张“西用”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表现,C项错误。7. 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B. 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 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D. 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明朝小说的繁

8、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小说并不是明朝社会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也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8. 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在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中,广州港出口的茶叶总量1843年占比100.0%, 1853年占比28. 3%,到1890年仅为23%。统计数据反映出A.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B. 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C. 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D. 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答案

9、】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广州港茶叶出口占比下降,与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有关,其中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日益超越广州成为重要出口港,D正确;广州港出口占比下降,不能反映全国情况,排除A;材料仅涉及广州出口占比下降问题,与关税主权无直接的关联,排除B;材料仅仅反映的是我国广州港茶叶出口总量占比,排除C。9.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1875年为78.1%, 1905年为 78.7%, 1931年为61. 6%,据此可知,中国A. 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B.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C. 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D. 实行了保护本

10、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棉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说明棉布有较大的市场,恰好表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A正确;生产棉布的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既然棉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说明其还是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材料表明棉布在国内市场占据的比例关系,没有提及政府政策问题,排除D。10. 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所造 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於人,不致金以利权授外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A. 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B. 直接推动

11、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C. 表明“实业救国”思潮由此兴起D.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不致金以利权授外洋矣”可知,郑观应的主张发展工商业,以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创办军事工业,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致金以利权授外洋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南京临时政府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民间出现诸多反对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由此可见A.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B.

12、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C. 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D. 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材料强调代表新制度的公历的推行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诸多反对,说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故A正确;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材料只是强调公历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和群众基础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在全国推行公历受挫,属于文化方面的措施,并未提及政治权威构建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只是说在全国推广使用公历受挫,并没有反映全盘西化,故D错误。【点睛】12. 19121919年,中国新增民族工业资本13000

13、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75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1625万元,其中仅上海在1919年各类工人就达50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四分之一。这说明A. 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壮大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斐然C. 上海成为中国重工业发达城市D. 工业革命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故“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壮大”,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27年以后,B错;C错在“重工业”;中国未加入到两次工业革命中,故D不符合史实。13. 下图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遗址图,当时校园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校园中师生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B. 师生迁徙途中

14、可乘坐汽车、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C. 新闻报道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研制成功D. 师生互相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中国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与材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 1946)时间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服饰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24 年,上海开始有 公共汽车运行,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己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

15、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4.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而言,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是因为A. 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D. 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了民众民族民主意识,促进民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来,使其比辛亥革命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是客观因素,不是导致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更广泛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

16、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B项错误;1921年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领导之前的五四运动,C项错误。15. 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 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的描述可知,该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B。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土地证,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

17、证,而非与教育相关的证书,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未实现根本变革,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画不是重点,对画背景的解读才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请关注括号内的解释信息。16. 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B. 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C. 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D. 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答案】C【解

18、析】【详解】由于“大跃进”,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C中正确;A时间不符;B错在“中断”;D中“停滞”错误。17. 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A.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B. 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C. 推动城市经济

19、体制改革展开D. 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中国开放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粮食、煤炭和大部分钢材等价格,说明中国逐步加大发挥市场作用,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C;D项错在“全面放开”,排除。【点睛】18. 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了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A. 制定了陶片放逐法B. 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C. 建立十将军委员会D. 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答案】B【

20、解析】【详解】克里斯提尼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实质上是继梭伦之后进一步打击了雅典的氏族血缘关系,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正确;ACD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的措施,排除。故选B。19. 曾有人把工业革面前后的英国比作“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领头羊”作用主要表 现在A. 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B. 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C. 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 开启议会民主政治和工业文明时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英国最早开启议会民主政治、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在推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方面发挥“领头羊”作用,故D正确;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尼德兰

21、革命,故A错误;B项是葡萄牙、西班牙,与英国的“领头羊”作用无关,故B错误;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与英国的“领头羊”作用无关,故C错误。【点睛】20. 某画家认为,造型的关键在于把握物体的本质形态。这一观念改变了传统绘画一味模仿的认知,将绘画创作的目的,由绘画物体本身转为本体印象。这为后来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抽象主义等流派奠定了基础。符合以上表述的作品是A. 塞尚苹果们绿的黄的红的B.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C. 安格尔泉D. 米勒拾穗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改变了传统绘画一味模仿的认知,将绘画创作的目的,由绘画物体本身转为本体印象”可知,该画派为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

22、塞尚为现代主义之父,可知答案为A;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安格尔的泉是属于古典主义绘画,米勒的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排除BCD。故选A。21. 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A. 推行粮食税政策B.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C. 实行余粮收集制D. 建设集体农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从俄国农业国的国情出发,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农民所做的妥协是,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新经济政策,A项正确;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无产阶级政权对农民的“妥协”,

23、B项错误; “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起农民强烈反对,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C项错误;建设集权农庄不是列宁为首的无产阶级政权与农民的“妥协”表现,D项错误。22.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向日本开放庞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美国此举旨在A. 遏制日本经济确保其经济优势地位B. 拉拢并控制日本以服务于冷战战略C. 离间中日关系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D. 组建美日联盟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二战后美国向日本开放美国庞大的市场,是为了拉拢日本,扶植日本为其服务;同时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和中国进行贸易,目的是遏制中

24、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让日本为美国实行的冷战服务,故选B;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经济,不是遏制日本经济,A错误;美国要把日本变成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主旨不是离间中日关系,C错误;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3. 英国脱欧后,欧盟领导层产生分歧,反对加强欧盟权力的理事会主席曾称:“若沉溺于即刻和全面一体化的主张,我们就会忽略普通民众的立场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同的欧洲激情。”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A. 加强了民众认同B. 最终走向终结C. 取决于民众的态度D. 进程曲折复杂【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欧盟领导层产生分歧”可知,欧洲一体化遭受了挫折,故选D;根据“我们就会忽略普通

25、民众的立场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同的欧洲激情”可知民众并不认同,故A错误;挫折不等于终结,故B错误;C错在“取决于”,排除C。24. 下面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 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B. 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所占百分比较大,发到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说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武断,贸易往来是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贸易不平

26、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整体上在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而是强调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共2小题,共37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出现了独立机构谏院,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 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

27、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秋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须由国会通过预算法案,国会可以2/3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任命联邦高级

28、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国会可弹劾法官,可通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宪 而使之无效。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

29、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答案】(1) 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 -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

30、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 区别: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可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

31、察制度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根据材料“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可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可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根据材料“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官员为皇权服务,因此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性质和政体社会体制决定其不可能真正

32、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2)作用:积极:从西方代议制发展历程看,美国的权力制衡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根据材料“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根据材料“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制衡体制中,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3) 区

33、别:从运行机制来看,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从监察的对象和监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从监察制度的目的来看,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它同时将多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层次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素、融合。社会结构在断裂中重组,再衔接,社会生活天翻地覆,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刺激、颠覆着几千年的

34、传统生活惯性。各种社会意识互相交融、博弈,中国人民面临着不断的抉择。中国几千年的静态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的轰鸣机器侵略下,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改变,禁不住留恋着旧日的辉煌。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是激变的历史,是几千年历史老病在百年内积聚、爆发,是经过几千年孕育的痛苦分娩。摘编自导读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答案】以下观点仅作为示例,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1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化。2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等。论述略。【解析】【详解】根据“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素、融合”并结合所学,可结合近代中国

35、思想解放的历程这一内容进行提炼主题并展开论述。如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论述时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展开论述即可。(二)选考题(共3小题,共15分) 请考生在第27、 28、 29题中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藏封建农奴制经济在清初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雍正五年(1727),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 乾隆六十年(1

36、795),驻藏大臣松药、和宁对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措施实施不久,就有1100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对于那些“欲就近耕作者”,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即令于彼处耕作”。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尽管这种经济上的变化还很微弱,但毕竟使西藏的社会前进了一步。 摘编自金顶兵 清初对西藏农奴制度的初步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

3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意义: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可知,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材料“雍正五年(1727),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

38、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可知,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是出于统治需要,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意义:根据材料“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可知,改革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可知,改革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根据材料“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可知,改革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可知,改革是中央政府主导下进行

39、的,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 材料 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移到西南太平洋。美军打算乘胜前进,转守为攻,其目标之一是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1942年7月,日本修建队赶在美国之前,到达瓜达尔卡纳尔岛施工,并准备实施大規模登陆。美国情报处发现日本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紧急修建飞机场,一旦完工,将使日本重新夺取珊瑚海的制空权,并能封锁澳大利亚东部的海上通道,威胁斐济和努美阿,于是,美国海军总司令命令缩短战线,集中进攻瓜达尔卡纳尔岛,以遏制日军南侵。1942年8月,双方调集了尽可能多的军规、飞机,在瓜岛水域,展开了大规模海战,1943年初,日本承认失败,将岛上日军全部撤退。美国

40、损失2艘航空母舰、1500多人,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島。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从此,日本完全转为退守,瓜岛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瓜岛之战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岛之战的意义。【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处于转折之中;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瓜岛战略地位重要,美国与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争夺激烈;日本率先到达瓜岛修建机场,美军形势危急。(2)意义: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扭转战局;基本实现了美国在西南太平洋的战略意图;日本失去战略优势,完全转为退守;改变了

41、二战的总体局势。【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中途岛海战之后”,“1942年7月”,“日本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紧急修建飞机场,一旦完工,将使日本重新夺取珊瑚海的制空权,并能封锁澳大利亚东部的海上通道,威胁斐济和努美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的全局入手,说明大背景即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处于转折之中,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同时还要明确战役的具体背景为,即瓜岛战略地位重要,美国与日本在西南太平洋争夺激烈,日本率先到达瓜岛修建机场,美军形势危急等。(2)意义:根据材料中“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从此,日本完全转为退守,瓜岛成

42、为美军反攻的起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洋战场、美日战略态势和二战进程等方面,分析瓜岛之战的意义。29. 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济南历城人。靖康之变,家乡沦陷。辛弃疾“秉奉祖训,志切国仇”。22岁时毅然率众起义,次年“奉表归宋(南宋)”,北返途中,勇闯金营,智擒叛徒。时人称赞“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26岁时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力陈抗金北伐方略,1168年始,辛弃疾先后在不同地方任职,是一个“有良心、有干才的地方官”。辛弃疾在破阵子中高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塑造了一位有着远大救国抱负的英雄形象

43、,表现了不忘恢复中原的崇高志向。辛弃疾词凤“豪迈沉郁”,与苏轼合称“苏辛”。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弃疾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弃疾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答案】(1)成就:积极北伐抗金,致力于国家统一;忧国忧民,参与地方建设;是推动宋词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原因: 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进取精神;家庭的爱国教育熏陶;早年的抗金斗争实践。【解析】【详解】(1)成就:根据材料“22岁时毅然率众起义,次年奉表归宋(南宋),北返途中,勇闯金营,

44、智擒叛徒”可知,积极北伐抗金,致力于国家统一;根据材料“1168年始,辛弃疾先后在不同地方任职,是一个有良心、有干才的地方官”可知,忧国忧民,参与地方建设;根据材料“辛弃疾词凤豪迈沉郁,与苏轼合称苏辛”可知,是推动宋词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原因: 根据材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塑造了一位有着远大救国抱负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不忘恢复中原的崇高志向”可知,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材料“辛弃疾词凤豪迈沉郁”可知,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根据材料“秉奉祖训,志切国仇”“奉表归宋(南宋)”可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可以看出其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进取精神以及家庭的爱国教育熏陶;根据材料“22岁时毅然率众起义北返途中,勇闯金营,智擒叛徒”可知,其文学成就离不开早年的抗金斗争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