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和发展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A. B. C. D. 2. 淮南子要略记载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材料表明墨子A. 始终认同儒家的思想主张B. 主张用法治稳定社会秩序C. 非乐节葬的平民价值理念D. 顺应自然的和谐处世之道3.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
2、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的政策,此时与该治国理念一致的思想是A. 黄老无为思想B. 严刑峻法思想C. 重农抑商思想D. 天人感应思想4.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即理也”,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这种变化根源于A. 儒学危机的出现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佛道思想的影响D. 理学的内部分歧5.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认为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上共同的主张是A. 主权在民B. 反对君主
3、专制C. 君民平等D. 实行君主立宪6. 读如图,可知古代中国科技A. 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C. 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D. 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7.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米芾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笔法清健,结构潇丽,与其风格相符的作品为A. B. C. D. 8. 汉武帝时期,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 汉赋呈现出平民化趋势B.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C. 皇帝好恶决定汉赋兴盛D. 文学作品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9.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促使国人反思祖国、民
4、族的命运和前途,1899年,梁启超使用“东方民族”、“拉丁民族”、“民族竞争变迁”等词汇;1902年,章太炎提出“中华种族”的概念;孙中山在兴中会建立后讲民族问题时,一度使用过“汉族”、“满族”、“黄种”等字眼。他们意在A. 推翻满人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B.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 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依据D. 强调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10.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目的地先后经历了以欧美为主,甲午战争后以日本为主,在新文化运动后又以苏联和德国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A. 留学与探索救国道路结合B. 欧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C. 近代留学教育具有盲目性D. 民族资本主
5、义兴起的影响11.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 新三民主义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C. 毛泽东思想形成、一国两制的确立D. 毛泽东思想成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12.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体系的成长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一般战争中处于
6、辅助地位的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已经成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战略。”“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A. B. C. D. 13. 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于1979年B. 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成熟D. 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7、14. 1956年 10月人民日报发表一位知识分子的文章说:“今天,学术观点不再和政治直接联系了,批判和辩护唯心主义,是自由争论的两方,这就给有唯心主义思想的人以无限自由的感觉。”这说明“双百方针”A.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B. 破除了学术意识形态的限制C. 提升了知识分子的科研能力D. 确定了学术研究的政治方向15. 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 录取率与经济发
8、展相悖C. 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D.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16. 普罗泰格拉提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在特拉西马库看来: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这反映了智者学派A. 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愿望B.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C. 追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理性反思社会现实17.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 促进权力从政府向教会的转移B. 是近代民族国家演
9、进的重要阶段C. 使得欧洲的民族意识得以产生D. 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发展18.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指出“皇帝和官员们的宗教从未受到伪善者的玷污、政教之争的干扰和乖谬的革新教派的污蔑。中国人特别是在这方面胜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民族。”对中国的认识体现出伏尔泰A. 适应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建设要求B. 反对宗教改革和君主统治C. 认为中国政治制度胜于其他民族D. 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与发展19. “良心你是善与恶的万无一失的评判者,你使人与神相似;要是没有你,我就只有一种倒霉的特权,借助于一种无规范的理智和一种无原则的理性,弄得错上加错。”卢梭的这一观点A. 揭示了启蒙思想的核心主张B. 是对理性主义的
10、彻底反叛C. 强调感性认知反对科学精神D. 带有浪漫主义价值倾向20. 全球通史指出“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他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A.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B. 揭示了自然界物体运动的规律C. 思想进步拓展物理研究领域D. 科学革命促进思维方式理性化21.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11、是A. 人们普遍接受进化论B. 启蒙思想的传播C. 进化论是科学的理论D. 教会政策的改变22. 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死亡率的急剧衰落,中产阶级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婴儿的出生率相应下降,将妻子们从无休止的怀孕负担中解放出来。这时,省力的新式家电出现了,它还可以减轻家务的负担。材料表明工业革命A. 推动了妇女政治意识的觉醒B. 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C. 有利于女性投身公共社会事业D. 促进了新式家电的普及23.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感情,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关于上述文学作品分析最正确的
12、是A.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和矛盾B. 金钱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C. 与巴黎圣母院艺术流派呈现一致D. 道德观念源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24.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亚威农少女,遭到批评。直到1937年它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下列属于该画派代表作的是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25. 某中学高二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轴心时代”(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中西方文化时,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子适卫,冉有仆。子日
13、:“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苟子大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盂子梁惠王下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2)指出材料二中古希腊先哲思想主张的精神实质,并
14、结合所学简述其发展历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但是,中国人民在沉沦和屈辱中不断反省和觉悟,中国社会从沉沦到上升,终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下表:阶段概况具体情况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半梦半醒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从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强烈的反差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幡然醒悟。林则徐编订四洲志,成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成为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著作。李鸿章、曾国藩等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
15、技术,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甲午战争时期民族意识初步觉醒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皇帝拉下了马。严复、邹容等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振臂高呼,发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嘁。五四运动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五四运动,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等多种形式,第一次向帝国主义说出了“不”字。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坚定而明确地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这是国民
16、民族意识更加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空前高涨1931年起,白山黑水血泪染,华北大地烽火燃,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彻底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淞沪、徐州等国民党军队四大会战,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依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
17、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而且有的已名存实亡。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此帮助、指导、联系、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科研部门及学科。为尽快培养并合理使用科学人才,一方面调查现有人员,一方面与各大学及其他机构协作。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选派留学生赴苏联、东欧各国学习,大力号召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此外,建立了一批图书馆、出版社,创办了各类学报,初步确定了学术职称评定,建立了培养研究生制度,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经过几年的准备,1955年6月,中科院成立了学部。同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并提出了长远规划的建议。至此,建立新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工作
18、大体完成,科学事业的初创阶段基本结束。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建立的背景和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成立的历史意义。乐山市高中2022届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解析版)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和发展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生大变革,新兴
19、地主阶级发出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思想主张,士阶层崛起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从而带来不同学派之间的诘难、批驳,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这一时期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B、C项。2. 淮南子要略记载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材料表明墨子A. 始终认同儒家的思想主张B. 主张用法治稳定社会秩序C. 非乐节葬的平民价值理念D. 顺应自然的和谐处世之道【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等信息可以看出,墨子反对
20、儒家注重礼乐、讲究仪式的劳民伤财的做法,从中可以看出墨子具有非乐节葬的平民价值理念,故答案为C项;墨子认为儒家的主张不可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子对于法治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墨子主张顺应自然的和谐处世之道,排除D项。3.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政策,此时与该治国理念一致的思想是A. 黄老无为思想B. 严刑峻法思想C. 重农抑商思想D. 天人感应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黄老无为思想,因此主张“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慎刑”等政策,A正确;“慎刑”与严刑峻法不符,排除B;重农抑商与“与民休息”不符,排除C;天人感应在题干政策中无法体现,
21、排除D。4.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即理也”,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这种变化根源于A. 儒学危机的出现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佛道思想的影响D. 理学的内部分歧【答案】B【解析】【详解】朱熹强调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而王阳明则肯定人的自我利益和价值,这种思想意识的转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心学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B正确;心学的出现是儒学发展的结果而非儒学的危机,排除A;佛道思想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其不
22、是材料思想变化的根源,排除C;D是现象本身而非原因,排除。5.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认为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上共同的主张是A. 主权在民B. 反对君主专制C. 君民平等D. 实行君主立宪【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反对君主“独治”,王夫之希望“循天下之公”,说明三人在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不同,不包括主权在民,A项错误;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君臣平等而非君民
23、平等,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并未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D项错误。6. 读如图,可知古代中国科技A. 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C. 与农业生产的联系紧密D. 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果分布在天文、地理、农学方面,这说明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C正确;饼状图中没有将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同时期世界科技成就对比,无法得出古代中国科举领先世界,排除A;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饼状图中并未体现,排除B;从科技成果的分布领域无法得出当时科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科技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轻概括,排除D。7. 苏轼、黄庭
24、坚、米芾、蔡襄被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米芾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笔法清健,结构潇丽,与其风格相符的作品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材料提供的四幅书法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行书大家米芾“挥洒自如”“结构潇丽”的书风相符的是最后一幅作品,D项符合题意;第一幅作品字体为小篆,不是行书艺术,A项错误;第二幅书法作品属于草书,与米芾的行书风格不符,B项错误;第三幅作品为楷书,其艺术风格与米芾的行书不符,C项错误。8. 汉武帝时期,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 汉赋呈现出平民化趋势
25、B.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C. 皇帝好恶决定汉赋兴盛D. 文学作品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可知,文学风格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因此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社会日渐黑暗,宦官、外戚专权,因此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D正确;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并不符合平民阶层的需求,排除A;大赋和小赋是同一种文学形式,排除B;皇帝好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兴衰,排除C。9.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促使国人反思祖国、民族的命运和前途,1899年,梁启超使用“东方民族”、“拉丁民族”、“民族竞争变迁”等词汇;1902年,章太炎
26、提出“中华种族”的概念;孙中山在兴中会建立后讲民族问题时,一度使用过“汉族”、“满族”、“黄种”等字眼。他们意在A. 推翻满人统治,恢复汉人统治B.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 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依据D. 强调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使用“民族”“种族”等概念,探讨民族问题,是为了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答案为B项;近代民族危机是指中华民族面临列强侵略而出现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不是满人与汉人的矛盾,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提出这些词汇与戊戌变法没有关系,排除C项;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强调民族危机,唤醒民众,而
27、不是强调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排除D项。10. 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目的地先后经历了以欧美为主,甲午战争后以日本为主,在新文化运动后又以苏联和德国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A. 留学与探索救国道路结合B. 欧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C. 近代留学教育具有盲目性D.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从主要目的地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主要是想学习先进技术报效国家,学习先进制度改造中国,特别是到目的地国寻求国家富强的经验,这一变化反映了留学与探索救国道路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这一变化与欧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无关,排除B项;出国留学目的明确,不具
28、有盲目性,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特别是到苏联留学与其毫无关系,排除D项。11.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分别是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 新三民主义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C. 毛泽东思想形成、一国两制的确立D. 毛泽东思想成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毛泽东思想成熟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即延安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
29、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故答案为D项;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没有关系,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理论,其形成与延安时期没有关系,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井冈山时期,不是延安时期,排除C项。12.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一思想体系的成长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一般战争中处于辅助地位的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已经成为一种克敌制胜的战略。”“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
30、民内部矛盾。”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是在抗战中提出的,是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提出的,C正确,排除A、B、D。13. 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于1979年B. 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邓小
31、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成熟D. 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答案】C【解析】【详解】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从正视市场经济,到明确市场经济的作用,再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几年的探索过程反映出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成熟,C项正确;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A项错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而非1979年,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经济,但计划手段仍在使用,D项错误。14. 1956年 10月人民日报发表一位知识分子的文章说:“今天,学术观点不再和政治直接联系了,批判和辩护唯心主义,是自由争论的两方,这就给有唯
32、心主义思想的人以无限自由的感觉。”这说明“双百方针”A.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B. 破除了学术意识形态的限制C. 提升了知识分子的科研能力D. 确定了学术研究的政治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学术观点不再和政治直接联系了;以无限自由的感觉”,可得出知识分子研究的束缚减弱,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故选A项;后来发生文革等问题,不能说破除了学术意识形态的限制,排除B项。这与科研能力无关,因为也可能导致唯心主义的发展,从而不利于科学研究,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双百方针主要是解放思想,不是强化研究的政治方向,故排除D项。15. 2017年我国已恢复高考四十年。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
33、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8.724.65772.3A. 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 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C. 录取率持续大幅增加D. 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从70、80年代录取率较低发展到2008年后以来有较高的录取率,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发展,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D项正确;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才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的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能得出录取率与经济
34、发展相悖的结论,排除B项;表中数据看出,1988年的录取率低于1984年,所以“持续大幅增加”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16. 普罗泰格拉提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在特拉西马库看来: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这反映了智者学派A. 冲破旧传统旧观念的愿望B.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C. 追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理性反思社会现实【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中三个人的主张可知,其认为法律并不是天生存在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并不能维护所有人的利益。三者将法律视为主观性的产物这体现了智者学派想要突破传统旧
35、观念的愿望,A正确;题干所列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排除B;“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关,排除C;三者的观点带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排除D。17.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 促进权力从政府向教会的转移B. 是近代民族国家演进的重要阶段C. 使得欧洲的民族意识得以产生D. 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将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众多地方性教
36、会,并将其控制在世俗统治者手中,表明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形成,是近代民族国家演进的重要阶段,B项正确;宗教改革促使权力从教会转向了政府,而非从政府转向教会,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教改革使欧洲的”民族意识“得以产生,C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8.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指出“皇帝和官员们的宗教从未受到伪善者的玷污、政教之争的干扰和乖谬的革新教派的污蔑。中国人特别是在这方面胜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民族。”对中国的认识体现出伏尔泰A. 适应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建设要求B. 反对宗教改革和君主统治C. 认为中国政治制度胜于其他民族D. 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与发展【答案】A【解析
37、】【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伏尔泰高度评价中国古代政治,认为中国没有政教之争等,体现出伏尔泰适应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建设要求,A项正确;伏尔泰并不反对宗教改革和君主统治,B项错误;认为中国政治制度胜于其他民族是伏尔泰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不是其主旨,C项错误;当时中国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伏尔泰的观点并未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与发展,D项错误。19. “良心你是善与恶万无一失的评判者,你使人与神相似;要是没有你,我就只有一种倒霉的特权,借助于一种无规范的理智和一种无原则的理性,弄得错上加错。”卢梭的这一观点A. 揭示了启蒙思想的核心主张B. 是对理性主义的彻底反叛C. 强调感性认知反对科学精神D
38、. 带有浪漫主义的价值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强调“良心”,否定理智、理性权威,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价值倾向,D项正确;启蒙思想的核心主张是理性主义,不是良心和感情,A项错误;卢梭的浪漫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发展而非彻底反叛,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卢梭反对科学精神,C项错误。20. 全球通史指出“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他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定律。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A.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B. 揭示了自然界物体运动的规律C. 思想进步拓展物理研究领
39、域D. 科学革命促进思维方式理性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应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可以看出,由牛顿力学体系引发的科学革命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理性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是反映自然科学的普及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牛顿力学体系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理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是思想进步对物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21.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
40、害,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人们普遍接受进化论B. 启蒙思想的传播C. 进化论是科学的理论D. 教会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由于多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冲击,特别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科学和理性得到尊重,教会权威受到了冲击,19世纪中期,教会虽不满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但再不能如16世纪一样,对科学家进行残酷的迫害,B项正确;进化论至今并未被人们“普遍”接受,A项错误;进化论(和血液循环理论一样)是科学的理论不是教会没有迫害达尔文的原因,C项错误;教会政策的改变是材料中变化的表现,不是变化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22. 在19世纪后期,由于西欧婴儿死亡率
41、的急剧衰落,中产阶级女性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婴儿的出生率相应下降,将妻子们从无休止的怀孕负担中解放出来。这时,省力的新式家电出现了,它还可以减轻家务的负担。材料表明工业革命A. 推动了妇女的政治意识的觉醒B. 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C. 有利于女性投身公共社会事业D. 促进了新式家电的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婴儿的出生率相应下降,将妻子们从无休止的怀孕负担中解放出来”“省力的新式家电出现了,它还可以减轻家务的负担”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和成果可以让女性有更多的时间投身公共社会事业,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妇女政治意识的变化,排除A项;从“婴儿的出生率相应下降”来看,没
42、有带来人口的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新式家电的普及状况,材料主旨是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23.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感情,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关于上述文学作品分析最正确的是A.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和矛盾B. 金钱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C. 与巴黎圣母院艺术流派呈现一致D. 道德观念源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感情,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可得出,这是批判现实
43、主义的风格,反映出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批判,故A项正确;材料是对“金钱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的批判,排除B;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排除C;D项与其作品无关,排除D。24.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亚威农少女,遭到批评。直到1937年它的价值才为人们所认识,因为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成为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云人物。下列属于该画派代表作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亚威农少女还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用支离破碎或者切割开的画面来表现画家的思想,属于立体主义。乔治布拉克二重奏用立体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正在演奏二重奏的音乐家。将他们几何化为各种方形、圆柱体、圆锥体
44、等,并用平面的色彩分割来表现这一场面,体现出关于二重奏的心理立体形象,让人们面对怪诞的形象去直观本质,从而感受到物体的全貌。这就是二重奏给我们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形式意味,D正确;A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奥尔南的葬礼描绘了作者家乡为其祖父举行的葬礼的场景。画面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手法,展示了整群人物的肖像,为读者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民俗及其普通民众的形象,并刻划了在特定场合中各阶层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B;C是印象派作品,排除。二、材料解析题25. 某中学高二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轴心时代”(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中西方文化时,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阅
4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论语子路“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苟子大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盂子梁惠王下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
46、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2)指出材料二中古希腊先哲思想主张的精神实质,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发展历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答案】(1)内容: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立君为民,民贵君轻;制民恒产,富民教民;省刑薄赋,不违农时。(2)精神实质: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起源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复兴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成熟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1)原因: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诸侯争霸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铁犁牛耕推动土地私有制确立;法家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发展;民主政治确立与发展;城邦独立自治;追求平等、自由的
47、公民意识。【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结合所学知可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根据材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儒家主张立君为民,民贵君轻;根据材料“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教之”可知,儒家制民恒产,富民教民;根据材料“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可知,儒家主张省刑薄赋,不违农时。(2)精神实质:从苏格拉底“我无知,所以我求知”,到柏拉图“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再到亚里士多德“一个自由的人是为自己活着”体现了人文主义。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
48、方人文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复兴于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成熟于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3)原因:古代中国: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角度分析古代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发展大相径庭的原因,经济方面,农耕文明发展,铁犁牛耕推动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加速分封宗法制瓦解;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影响。古希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工商业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独立自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公民具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但是,中国人民在沉沦和屈辱中不
49、断反省和觉悟,中国社会从沉沦到上升,终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下表:阶段概况具体情况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半梦半醒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从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强烈的反差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幡然醒悟。林则徐编订四洲志,成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成为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风土人情的著作。李鸿章、曾国藩等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甲午战争时期民族意识初步觉醒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皇帝拉下了马。严复、邹容等一
50、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振臂高呼,发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嘁。五四运动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五四运动,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等多种形式,第一次向帝国主义说出了“不”字。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坚定而明确地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口号,这是国民民族意识更加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空前高涨1931年起,白山黑水血泪染,华北大地烽火燃,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彻底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淞沪、徐州等国民党军队四大会战,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
51、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如同一把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依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答案】观点一: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蕴含了朴素的民族意识;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技,兴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以求国家富强;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
52、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以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小结: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产生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观点二: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阐述: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
53、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小结: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其他: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具有渐进性的特点;优秀人物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主题【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半梦半醒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从唯我独尊的天朝大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强烈的反差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幡然醒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等信息,可
54、以提炼出“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论题;根据“李鸿章、曾国藩等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等信息,可以提炼出“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论题。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如确定“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论题,可以从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等事例,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中国人民族观念的产生和觉醒。也可确定另一论题“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
55、国的近代化进程”,然后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开始“自救”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来论述。解答本题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而且有的已名存实亡。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此帮助、指导、联系、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科研部门及学科。为尽快培养并合理使用科学人才,一方面调查现有人员,一方面与各大学及其他机构协作。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选派留学生赴苏联、东欧各国学习,大力号召海外中国科学家回
56、国参加建设。此外,建立了一批图书馆、出版社,创办了各类学报,初步确定了学术职称评定,建立了培养研究生制度,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经过几年的准备,1955年6月,中科院成立了学部。同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并提出了长远规划的建议。至此,建立新的科学研究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工作大体完成,科学事业的初创阶段基本结束。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建立的背景和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科院成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背景:旧中国科技事业落后,机构残缺,人才匮乏;新中国成立,国家重视科技发展;成就:协调科研部门
57、和学科;培养科技人才;创办文化机构和刊物;建立学术职称制度;设立自然科学奖金;制定科学发展计划;(2)意义:有利于改善原来科学力量薄弱的状况;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研究和管理体系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1949年,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专门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而且有的已名存实亡”得出旧中国科技事业落后,机构残缺,人才匮乏;根据“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此帮助、指导、联系、协调全国各地区各科研部门及学科”得出新中国成立,国家重视科技发展;成就:根据“一方面调查现有人员
58、,一方面与各大学及其他机构协作。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选派留学生赴苏联、东欧各国学习,大力号召海外中国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得出协调科研部门和学科;培养科技人才;根据“建立了一批图书馆、出版社,创办了各类学报,初步确定了学术职称评定,建立了培养研究生制度,设立了自然科学奖金”得出创办文化机构和刊物;建立学术职称制度;设立自然科学奖金;根据“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并提出了长远规划的建议”得出制定科学发展计划;(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科院设立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改善原来科学力量薄弱的状况;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研究和管理体系的进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