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讲 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下表是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解析: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一部分道家
2、思想,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答案:A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现、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
3、项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强调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项。答案:C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解析:审判案件是治国的重要方面,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经义作为判案依据”相符,故选B项;“六经”是儒家经典,法律文献与材料中“经义作为判案依据”不符,排
4、除A项;汉武帝独尊儒术,而非推崇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充满人文色彩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4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答案:C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
5、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家官方化的结果,排除D项。答案:B 6.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
6、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这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项;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重文”,没有涉及“轻武或重武”,排除C项;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了,“士”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此含义,排除D项。答案:B7隋文帝曾多次
7、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解析:据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表明当时儒学发展面临困境,故选D项;据所学,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C选项与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排除C项。答案:D8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
8、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强调的义理与汉代儒学相比,重点在伦理道德,这说明宋明理学从内容上发展了儒学;而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儒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选A项。答案:A9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
9、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解析:宋代儒学批评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认为汉代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没有体现体系化逻辑化,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故选C项;材料批判汉唐经学而不是忽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宋儒本身就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排除B项;“远离生活实践”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C10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后曾作秋日偶成一诗,其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被后人评价为“言穷理精深”
10、。此诗作的特点是()A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B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气度C在“格物”中,贯通明“理”D叙事抒情相结合,针砭时弊解析:根据材料“万物静观”“与人同”“道通天地”等,反映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故选C项;该诗每句字数相当,规整严谨,排除A项;该诗作“格物”“明理”,与大一统恢宏气象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根据材料“言穷理精深”,不能体现叙事抒情相结合的特色,排除D项。答案:C11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
11、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解析:朱熹对“四书”作了注解,程朱理学官方化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故选C项;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没有改变,排除A项;“四书”的提高巩固了孔子的地位,排除B项;“四书”和“五经”并列,没有削弱“五经”的地位,排除D项。答案:C12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
12、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而不是动摇了,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
13、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裁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
14、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历史材料解读、分析和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能够概括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依据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概括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依据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概括出包容和谐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宋明时期儒学家吸收佛道义理来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15、,实现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和哲学化。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两个方面各答一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16、,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对董仲舒主要思想的评析,主流观点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赞成或否定的态度。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任何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做出评价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辩证的分析。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
17、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观点三:对董仲舒的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积极方面:“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长治久安;其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消极方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人们的思想。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继承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