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89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2008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08课时隋朝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统治和隋唐制度的革新田书堂一、复习目标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统一的条件(注意和秦统一的条件进行对比)。(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结合地理地图知识说明其重要意义。(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暴政的表现。(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李渊建立唐朝,“贞观之治”出现的条件及表现。(5)武则天的统治:结合史实分析其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6)“开元之治”:联系前面的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必然性和条件,联系后面的知识概括其表现。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

2、)三省六部制:认识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结合政治常识认识到是国家职能的完善。(2)科举制:分析开始实施时的进步作用。(3)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一起记忆和思考,理解其内涵,分析其意义。(4)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二、知识归纳1、隋唐时期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空前繁荣。(1)政治上:调整统治政策,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步与中原地区接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商

3、业繁荣,城市兴旺。前期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后期实行两税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稍见松驰。(3)民族关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化继续向周边地区推进,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影响扩大,有效管辖加强。(4)对外关系:唐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陆路海路对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5)文化上:全面繁荣,辉煌灿烂,光照四邻;世界领先;兼容并收,博大精深;多民族色彩浓重;影响深远,光耀千古;形成“中华文化圈”。 2、隋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581年,外戚杨坚建隋,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3)统一的原因:民族融合;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隋文帝的

4、经济建设,做好准备;陈朝的腐败。(4)统一的意义: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3、隋朝建设(1)兴建两都:大兴城和洛阳城.(2)广设仓库:洛口仓和含嘉仓等.(3)开通运河:目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概况,公元605610年修建,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特点: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4)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4、贞观之治 (1)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 (2)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3)措施:政治上,

5、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戎奢从简;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5、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统治具有贞观遗风。政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才(狄仁杰、姚崇);注重发展科举制;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首创武举和殿试;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旧地;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使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6、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1)玄宗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宋璟);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2)评价: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7、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

6、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事实:隋文帝时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4)内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门下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职权:中拟、门审、尚行。(6)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后世沿用。8、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推行原因:随着土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2)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3)完善:唐朝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

7、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4)评价: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9、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内容:隋沿用前朝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2)发展:唐初调整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并将分离。(3)破坏:武则天时,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4)崩溃:开元年间,开始实施募兵制。(5)与募兵制的区别:来源,均田农户出丁;自由应募。补给,自备资粮;衣食由国家供应。性质,兵农合一;终身职业兵。兵将关系,分离;有隶属关系。(6)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赋税收入;扩大了兵员;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益统一富强

8、融合。10、租庸调制:(1)含义:租即地租;庸纳绢或布以代役;调即户税,交纳定量的绢和布。(2)创立:北魏。(3)基础: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4)发展:隋沿袭,“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推行)。(5)完善:唐前期,庸不再有年龄限制(意义: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国家富强)。(6)崩溃:公元780年,标志是两税法的实行根源是均田制破坏。11、两税法:(1)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

9、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3)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2、汉唐盛世的表现及出现原因、启示:(1)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民族和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对双方影响大。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博大精深,给世界文明影响深远。(2)汉唐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两朝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后建立的,都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前期的君主都很注意吸取前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意发展生产。都是在结束战乱,社会趋于安定国家统一时,

10、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的。农业发展都与生产技术改进、水利兴修有重要关系。统治者大都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既打败了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又积极发展同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与各民族发展。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同外国的友好关系,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动是汉唐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3)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三、典例精讲1(2007上海历史)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

11、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由此排除A、B、D。答案: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对府兵制实行的时间掌握准确。均田制实行的朝代考生基本了解。依据教材内容,隋朝是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的。知道了府兵制,就知道答案了。2. (2007全国文综一)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 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 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

12、庶族,抑制士族 D. 移风易俗,推崇佛教解析:注意对题中“实亦社会之革命”的分析。武则天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使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由此,庶族的地位开始上升。答案:C点评:此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庶族地主的变化。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是哪个朝代的,关键词是“武周之代李唐”。分析得出“武周”即武则天,“李唐”指唐朝,意思是武则天改国号“周”代替唐朝。3(2006年天津文综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解析: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的长官大都品

13、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所以B正确;秦朝的御史大夫和太尉不属于宰相;北宋分割宰相权力的主要是参知政事;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宰相的权力有所增加,所以A、C、D都是错误的。答案:B点评: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通过设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4.(2006年重庆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材料

14、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材料三 下表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初统治者认

15、为农为国之根本,体现了其重农(或农本)的思想。回忆唐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可以看出其具体体现。第(2)问,分析材料二通过贞观初和贞观四年米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其恢复和发展状况。回答后一问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主要是从影响农业生产技术因素方面去分析。 第(3)问,从材料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河南、河北两道粮食产量已近全国的一半,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后一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唐代长安、洛阳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地位作答。第(4)问,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而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答案:(1)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 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

16、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兴修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 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4)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点评:对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治世”现象有共同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文化昌盛等。但这是相对的,封建盛世并不排除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局部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现象。四、课堂理解1隋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共同议政,这表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

17、 B专制主义受到限制,皇权削弱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宰相权力日益加强解析: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答案:A2.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作用是针对秦朝确立的“三公九卿制”而言。“三公”只是职权分工,“三省”则是分工与制约的关系,互相制约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工作效率。答案:D3.隋唐以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

18、是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 解析: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不同集团社会关系的变动,从而巩固了专制统治。答案:B4. 隋朝科举制革除了当时最大的时弊是A改变选官重文轻武的现象 B避免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 C官员都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 D避免中小地主的反抗解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官吏来源,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答案:B5.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的作用是A开始实行以庸代役 B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严格限制了土地兼并 D解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以轻徭薄赋为原则答案:B6. 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

19、千方百计把新增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说的“新赋税”主要指A人丁税 B土地和财产税 C兵役税 D徭役税解析:两税法把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纳税的标准答案:B7.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相比,实质性的变化体现在A征税依据 B征税数量 C征税时间 D征税次数解析:租庸调制按人丁收税,而两税法则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答案:A五、课后巩固1.图中有两条古驰道(洛阳太原、榆林涿郡),下列各项与之相关的是 A晋文公争做霸主 B汉武帝维护统一 C隋炀帝巩固统治 D宋太宗北御契丹解析:从图中运河的修建可以断定是隋炀帝时期。隋炀帝时除了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外,还修筑了一些驰道,驰道的修筑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答案:C点评:2.

20、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解析:C、D两项只符合秦朝历史,秦朝修筑的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是长城,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控制措施是“焚书坑儒”。B项只符合隋朝历史,隋朝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大运河;而秦朝开辟的灵渠只在南方,并没贯通南北,且主要是军事需要,故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A点评: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

21、制等制度和措施,且两朝的这些制度和措施都分别被汉唐沿用和完善,因此,为汉唐盛世作出了贡献。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基本特点以丁计税 是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的制度 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 反映了国家对人身关系的控制较严A正确 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解析: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授田则以丁男和丁女为标准,尽管是“有田就有租”,但由于田是按丁授田,因此田租也是按丁计税,调是按户计算,庸(代役)是按人计算,即使不授田,只要有人丁也要服役,或者交庸。因此是正确的;田租属于实物(交谷物)地税,调也是实物(布帛)地

22、税,庸的实质是劳役,因此也是正确的;由于这几种完税形态都属于缴纳实物,因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说法也是正确的;这种赋税方案以人身为本,人身是征税的依据,说明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严,因此也是正确的。答案:A点评: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租庸调制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过题干所给的信息与题干所给的四个信息点比较从而得出正确选项。4.下面分别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六

23、部,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形成严密的体系,加强了皇权。A、C、D三项仅是表面现象。答案:B六、阶段测试1.下图是武则天陵墓前有名的无字碑,若要书写她当政期间的政绩,不包括A.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B.发展科举,首创殿试制度C.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D.任用庶人,抑制门阀士族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式选择题,考查对武则天的评价。A、B、D均为武则天的政绩,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4、解析:唐太宗时期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故B项正确。答案:B3.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时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解析:科举制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真正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作用,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A4.唐朝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 A.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有效

25、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D.加强了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皇权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唐朝政治制度的革新能够有深刻的理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制约,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答案:C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当一代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他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6.郭沫若先生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

26、.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解析:评价历史人物,通常要看他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尽管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在她统治期间我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用生产力的标准来评判,仍然值得肯定。答案:C7.唐朝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解析:盛世主要是指经济繁荣,在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后,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经济有更大程度的发展。答案:A8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适时调整生产关系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B

27、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能力,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这种局面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有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人才、调整统治政策以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项政策的结果。题干要求是“共同原因”,结合两汉时期及唐朝前期所学的知识可知,正确答案为答案:D9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以下对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它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 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它的实行,加强封建君主的中央专制统治权 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A B C D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这一制度通过三省之间的制约和监督,达到了

28、加强封建君权的目的。因此,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答案:D10隋唐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施的主要结果是A使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C缓和了庶族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D大大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A、C项都是科举制度推行所产生的直接影响,B项是科举制推行的主要影响之一。但D项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B项影响更大。故选D。答案:D11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

29、身份很低解析:A项是指隋炀帝时期的事,B项是正确的表述。C项是唐朝时期的科举特点,因此C项是错误的。D项只是题中材料的现象。答案:B12下列选项不属于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是 A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B首创武举和殿试 C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D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依据教材可知,糊名制是在北宋时期实行。 答案:D13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是A它改变了均田制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C限制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D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解析:A项是两税法的主要特征和影响,而不是原因,由于地主转嫁负担,劳动人民

30、的赋税负担也并未减轻,B项错误。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征税,事实上,也就承认了地主兼并后的合法性,根本没有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答案: D14下列对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府兵是均田农户按规定出丁,募兵则是自由应募 府兵需自备资粮,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应 府兵是兵农合一,亦兵亦农,募兵是终身职业兵 府兵是兵将分离,募兵是由将领长期统帅,兵将间有隶属关系A B C 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募兵制和府兵制概念的理解,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D15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哪些是继承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土地制度 租庸调制A B C D解析:只有在南北朝时期出现

31、的才有选择的可能。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由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沿袭下来的。答案:C16封建国家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结果突出表现在下列哪些历史现象中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A B C D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归类分类辨析能力:请考生理解“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结果表现”:经分析可知,符合题干要求,D项是正确答案。答案:D17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局是合理的,主要理由是A位于东部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的需要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解析:考查考生识图及分析能力。答案: C18. (1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史纲评要请回答:(1)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料三指出当

33、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4)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前三段材料都直接引用了唐太宗的言论,从其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隋因暴政而亡给唐太宗的巨大影响。贞观之治正是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只是第四问要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是一种人治制度。其表现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或遇明君则较清明,遇昏君则政治腐败。答案:(1)因果关系。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重视

34、用人和纳谏。(4)封建君主专制。因为大臣的谏或谀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19我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基础工程建设,在国防、水利、交通和城市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各诸侯国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2)秦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产生什么影响?(3)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4)结合以上史实,谈谈你对国家兴建重大基础工程的认识。解析:该题四则材料围绕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第(1)问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概括。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句:“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以提炼出:目的一是

35、为了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是“龙舟”,就可以联想到:目的二是为了满足隋炀帝的巡游作乐。材料三中的关键词句是“兴辽东之役,以通运漕”可以判断出目的三是为了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第(2)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三位诗人对大运河的不同评价,归纳出他们的不同观点。第(3)问学生要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方面,通过正反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作用:推动农业或交通的发展,增强这些诸侯国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物质基础。(2)秦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开通灵渠,修建通达各地的驰道等。影响:长城、灵渠和驰

36、道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秦朝灭亡。(3)隋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等。影响:城市兴旺、国库充足、交通发达,为唐的繁荣及历代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导致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4)认识: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国家文明和强盛的重要象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20(13分)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

37、好探求的。”回答:(1)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什么时期的文化繁荣局面?(1分)(2)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4分)(3)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哪些主观努力?(4分)(4)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4分)解析:“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说明当时西方处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是指中国当时处于世界文化最先进的时期,这是唐朝时期的典型特征。所以不难得出是在唐朝时期。由此,后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基础可以从政治、经济、人民的劳动等方面归纳;统治者的努力可以从重视教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最后一问参见教材分析。答

38、案:(1)唐朝时期。(1分)(2)客观基础:唐朝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2分)劳动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的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历史原因。(2分)(3)统治阶级的努力:唐朝统治者采用的科举制度,选拔了有才能的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分)唐朝的学校制度完备,并有专业教育。(1分)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1分)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频繁的中外交往,也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1分)(4)世界地位:唐朝文化是当时上最先进的文化,为各国人民所向往。(1分)它泽被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39、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2分)唐朝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足迹。(1分)21(13分)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观察下列图片:图1 商鞅舌战群儒图 2董仲舒画像 3 唐太宗痛悼魏征图 回答:(1)商鞅舌战群儒的“儒”,都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1分)他们为什么要与商鞅争论?(2分)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积极作用是什么?(2分)(2)董仲舒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2分)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2分)(3)唐太宗为什么要“痛悼”魏征? (2分)(4)从以上几位名臣及对历史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解析:第(1

40、)小题要联系商鞅代表的阶级利益,从而答出反对他变法的是奴隶主贵族。原因要从改革的内容和代表的阶级利益着手思考,作用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叙述进行整理,关键要答出对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和统一所起到的作用。第(2)小题第一问主要是教材上的内容,第二问则要从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进行归纳。第(3)小题要联系魏征的职务进行思考。第(4)小题则要从人才的作用角度答题。答案:(1)奴隶主阶级(或答:旧贵族)。(1分)因为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改革了许多旧制度,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分)(2)董仲舒的思

41、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或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2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3)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谏臣,他的进谏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决策失误,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4)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人才,必须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2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修筑宽广的“驰道”。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筑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这条直道由咸阳经过上郡、云阳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了配合

42、驰道的修筑,秦王朝还统一了车轨,即统一车辆的轮距。据郭志坤秦始皇大传材料二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入安东道;二曰登州(今山东蓬莱)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入回鹘;五曰安西入西城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新唐书 地理志请回答:(1)据材料一,秦朝政府为发展国内交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秦朝和唐朝的交通发展,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解析: 基础设施建设是

43、建立和谐社会及发展对外交往的前提,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此问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两个重要朝代秦朝、唐朝在交通方面的成就。第(1)问要求学生从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找出秦朝发展国内交通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第(2)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出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的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3)问说明重视基础建设的作用。答案:(1)措施:修筑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轨。影响: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发展:海、陆路交通畅通,开辟了通往边地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陆路和海路远达亚、欧一些国家。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 (3)作用:改善社会生产环境和条件,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本文作者:田书堂 手机:13846343178学校: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一中电子信箱:tianshuta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